中圖分類號:H05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5)16-0244-03
0引言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旅游外宣翻譯已成為國家文化形象構建與國際旅游推廣的核心環節。其核心任務是跨越語言障礙,精準傳遞旅游目的地獨特的文化價值。但在語言轉換實踐中,源語文本承載的豐富文化內涵常面臨流失風險,或表現為核心信息的簡化刪減,或體現為文化意象的扭曲失真,或呈現為情感色彩的淡化削弱。這種“文化流失”現象不僅導致國際游客對目的地文化認知的片面化甚至誤解,更嚴重制約了旅游文化外宣的預期效果,影響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有效輸出。
1旅游外宣翻譯中“文化流失”的主要表現
旅游外宣翻譯中的“文化流失”,主要體現為文化信息的簡化、誤譯或缺失,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核心層面。
1.1文化意象的消解與模糊化
富含民族或地域特色的文化意象,常因難以在目標語中找到完全對應項而被簡化或替換。譯者在轉換過程中,可能因追求譯文的即時可理解性或受限于自身文化認知,選擇犧牲源語文化意象的獨特內涵[1]。例如,譯者將“龍”這一在中國象征祥瑞、力量與皇權的核心文化圖騰,簡單歸化為西方文化中代表邪惡的“dragon”,這種處理方式直接造成文化象征意義的根本性扭曲,受眾不僅無法建立正確的文化聯想,甚至可能產生負面認知偏差。該意象的消解或模糊化本質上剝離了文化符號的精神內核,導致目的地文化形象在國際傳播中失去其獨特標識性和吸引力。
1.2歷史典故與傳說的缺失
旅游文本常引用歷史事件、人物典故或民間傳說,以增強文化的厚重感和趣味性,這些富含特定歷史語境和民族記憶的元素對缺乏相關背景知識的目標讀者往往構成理解障礙。實踐中,譯者常因受限于外宣材料的篇幅、追求信息簡潔或擔憂目標讀者理解困難,傾向于直接刪減這些非核心的歷史文化信息。例如,在翻譯季白的名句“飛流直下三千尺”時,如果僅譯其形為“waterfallfallingdown”,則會徹底丟失“詩仙”運用數字夸張手法所營造的磅礴氣勢及其背后所體現的盛唐氣象與浪漫主義情懷。歷史典故的省略會使文化傳播的深度和感染力大打折扣[2]。
1.3民俗風情與價值觀念的弱化或誤讀
獨特的民俗活動、節慶儀式、飲食文化及其深層所蘊含的價值觀念,如和諧、孝道、集體主義等,在翻譯中極易被表層化處理或無意曲解。譯者若未能深入理解民俗活動的精神內核和特定社會文化語境,往往僅傳遞其表面的娛樂形式,就會導致文化意義嚴重流失。例如,在介紹中國傳統宴席禮儀“尊卑有序、長幼有別”時,若僅譯為“seatingarrangement”,則會完全抹殺其中蘊含的儒家倫理秩序觀念、社會等級意識以及對長者和權威的尊重,將復雜的社會文化規范簡化為純粹的空間布局,價值觀念的深層含義被徹底遮蔽,目標文化受眾無法通過譯文觸及中國社會結構和人際關系的文化根基。
1.4語言特色與審美韻味的喪失
中文旅游文本常大量運用四字成語、對仗工整的詩化語言、節奏韻律、意境營造等修辭手段,這些語言形式本身就是重要的文化載體和審美對象,承載著漢民族獨特的思維方式與美學追求。機械的逐字翻譯或忽視源語審美特質的意譯處理,常導致譯文冗長、生硬、節奏拖沓,原文凝練、含蓄、富于韻律的美感盡失。語言形式美感和獨特意境的流失削弱了文本的藝術感染力,使作為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語言審美特質在國際傳播中被無形過濾,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吸引力因語言魅力的減損而降低。
2旅游外宣翻譯中“文化流失”現象的深層成因
旅游外宣翻譯中的“文化流失”并非偶然,其根源在于翻譯活動所面臨的復雜跨文化語境與多重制約因素。
2.1文化缺省的普遍性與復雜性
源語作者與讀者共享大量不言自明的文化背景知識,這些信息在文本中常被省略。譯者作為“文化中介”,若未能敏銳識別并有效補償這些對目標讀者而言缺失的關鍵文化信息,則必然導致理解障礙或信息損耗[3]。例如,在介紹曲阜“三孔”時,中文讀者自然理解其指代孔府、孔廟、孔林及其至高的文化地位,而英文讀者若僅見“Three Confucian Sites”,則無法領會其作為儒家文化圣地的深刻象征意義。
2.2語言與思維模式的深層差異
漢英語言在語法結構、表達習慣、修辭方式及思維邏輯上存在系統性差異。漢語重意合、含蓄、具象思維,英語重形合、直接、抽象思維。試圖在結構上完全復制原文,常導致譯文不符合自標語表達習慣,顯得生硬晦澀。強行將中文大量使用動詞短語、流水句的特點套人英語嚴謹的主謂賓框架,往往使譯文臃腫不堪,迫使譯者不得不刪減次要信息,而其中常包含文化細節。
2.3翻譯策略選擇的偏頗與失衡
譯者常面臨“歸化”(Domestication)與“異化”(Foreignization)的兩難抉擇。過度歸化雖能確保譯文流暢易懂,卻以犧牲文化獨特性為代價,將異質文化強行納人自標語文化框架,導致文化身份模糊,如將“粽子”譯為“Chinese rice pudding”。而極端異化策略,如不加解釋地大量使用音譯(如將“餃子”直譯為“Jiaozi”)或直譯晦澀的文化概念,則可能造成目標讀者理解障礙和接受困難。策略選擇的失衡會直接導致文化信息的流失或變形。
2.4譯者跨文化素養與專業能力的局限
譯者對源語文化的理解深度、對目標語文化語境與受眾接受習慣的把握程度,以及自身的雙語轉換功力,直接決定譯文質量。對源語文化背景知識儲備不足,或對旅游專業術語、目的地獨特文化概念(如“風水/FengShui”“禪意/Zen”等)理解不深,均易導致誤譯或簡化處理。同時,缺乏對目標受眾文化認知水平、閱讀期待和審美偏好的了解,也難以產出有效傳播的譯文[4]。
3旅游外宣翻譯中規避“文化流失”現象的對策
有效應對旅游外宣翻譯中的“文化流失”,需構建系統化、多維度的解決方案,從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策略優化到質量監控形成完整閉環。
3.1深化文化專有項研究,構建標準化術語庫
國家及地方文旅主管部門應牽頭主導,聯合高校翻譯研究機構、文化史學專家及資深旅游傳播工作者,系統性地開展旅游外宣高頻文化專有項的深度研究與標準化工作。研究團隊需全面梳理涵蓋物質文化(如古建類型“亭臺樓閣”、器物“景泰藍”、飲食“佛跳墻”等)、制度文化(如禮儀“作揖”、節慶“社火”等)精神文化(如哲學概念“和而不同”、審美范疇“氣韻生動”等)及生態文化(如“天人合一”哲學等)等關鍵領域。其核心任務在于為這些承載核心文化價值的術語建立權威、準確、統一的雙語對照數據庫或術語規范手冊,提供精確定義、文化背景闡釋及多維度推薦譯法[如音譯“Tao”、直譯加注“Feng Shui(Chinese geomancy)”等]、文化適應譯法(“ChineseValentine'sDayfor七夕”),并明確各種譯法的適用語境與注意事項。術語庫應作為行業強制性參考標準,通過官方渠道發布并定期更新,確保旅游外宣文本中文化符號傳遞的一致性和準確性,為譯者提供堅實的知識基礎,從源頭減少因概念混淆或隨意翻譯導致的文化信息失真。
3.2強化譯者文化能力培訓與資質認證
譯員培訓機構和用人單位必須超越傳統的語言技能訓練,系統性地將中國歷史脈絡、哲學思想(儒釋道精髓)民俗學知識、傳統藝術鑒賞(書畫、戲曲、園林)及旅游目的地特色文化納入必修課程體系[5]。應著力培養譯者的文化敏感度,使其能敏銳識別文本中的文化缺省點(如“江南才子”隱含的地域文化優越感等)。同時,培養其文化闡釋能力,使其掌握運用文內增益、注釋、類比等策略進行有效文化補償的技巧。實踐層面,鼓勵并資助譯者深入旅游目的地進行沉浸式文化體驗與田野調查,如參與傳統節慶、學習地方工藝等,以獲取第一手文化感知。行業層面,亟須推動建立旅游翻譯專業資格認證體系,設立涵蓋語言能力、文化知識深度、跨文化傳播策略及旅游專業術語應用的嚴格考核標準,提升行業準入門檻。此外,需完善繼續教育機制,確保在職譯者能及時跟進文化研究新成果和目的地信息更新。
3.3推廣“深度翻譯”策略,輔以適度異化
譯者在具體翻譯中應積極采納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CliffordGeertz)提出的“深度翻譯”理念,并將其靈活運用于旅游外宣文本,核心在于通過多種補償手段在譯文中重建源語文化語境,確保文化信息完整傳遞。在保持譯文流暢的前提下,自然融入不可或缺的背景信息,且通過括號補充和從句擴展,一次性清晰傳遞節日時間、食物形態特征、人物身份、歷史背景及行為動機等關鍵文化信息。對復雜或核心的文化概念,在版面允許的情況下(如網站、宣傳冊、電子導覽等)采用腳注、尾注或文旁側欄進行詳細闡釋。同時,謹慎借用目標語文化中的近似概念進行初步類比,但必須隨即點明差異,避免誤導。此外,對具有高度文化標識性且已部分國際化的核心概念,如“陰陽/YinYang”“道/Tao”“功夫/KungFu”“胡同/Hutong”等,優先采用音譯或直譯,堅決避免過度歸化,以此在保障可理解性的同時,最大限度保留文化異質性和身份標識。
3.4建立跨文化審校與受眾反饋機制
譯文質量的最終保障依賴嚴格的審校流程與效果評估。文旅項目管理部門和宣傳機構必須將跨文化審校確立為譯文發布的必經環節。專業審校團隊應由具備深厚的雙語文化背景(如精通中國文化的目標語母語專家、長期從事跨文化傳播研究的中國學者等)、豐富的旅游翻譯經驗及對目標受眾有深刻了解的成員組成。審校焦點應超越語法和拼寫層面,重點核查文化信息傳遞的準確性(如典故、價值觀是否無誤)、完整性(關鍵文化元素是否缺失或被不當簡化)、可接受性(表達方式是否符合目標受眾的認知習慣和審美偏好)以及傳播效果(是否有效展現文化魅力)。在重要外宣項目(如國家形象宣傳片、世界遺產地官網、大型國際旅游展會資料等)中,應實施目標受眾測試:將譯文初稿交由具有代表性的目標文化背景讀者(如外國漢學家、在華長期居住的專家、目標市場潛在游客群體等)試讀,通過問卷、訪談等形式收集其對文化信息的理解度、接受度、興趣點及可能產生的歧義或困惑的反饋。反饋是優化譯文、提升傳播效能的寶貴依據。此外,旅游外宣資料并非一勞永逸,需建立定期評估與動態更新機制,根據實際傳播效果(如游客咨詢熱點、社交媒體評論、專業評價等)文化研究新進展及目的地發展變化,對譯文內容進行必要的修訂與完善,確保文化信息的傳遞與時俱進,持續有效地服務于旅游文化外宣的戰略目標。
4結語
旅游外宣翻譯絕非簡單的語言轉換,而是肩負著傳遞民族文化精髓、塑造國家形象、促進跨文化理解與交流的使命。“文化流失”現象會嚴重阻礙這一使命的達成。有效規避“文化流失”需采取系統性對策:夯實基礎研究,建立權威文化術語規范;筑牢人才根基,提升譯者的文化素養與專業能力;優化翻譯策略,大力推廣“深度翻譯”并合理運用異化策略,確保文化信息準確、完整、有效地傳遞;健全質量保障機制,實施嚴格的跨文化審校與受眾反饋機制,最終實現中國旅游文化“走出去”且“走進去”的戰略目標,切實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
參考文獻:
[1」陳瑤,謝雨晴.張家界市旅游外宣材料英譯問題的調查報告及對策研究[J].海外英語,2019(18):7-8.
[2]池云玲.旅游外宣翻譯中的“文化流失”現象及對策研究[J].現代交際,2019(15):84-85.
[3」杜茜.外宣文本變譯策略對實現翻譯有效性之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19(5):15-16.
[4]王曉路.論翻譯的歷史文化功能:認知模式與知識譜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2021(2):263.
[5」朱義華,張健.學科視野下的外宣翻譯之“名”與“實”探究[J」.上海翻譯,2021(5):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