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5)16-0089-03
0引言
高職英語教育承載著語言工具性與職業功能性的雙重目標。在數字技術驅動下,教材形態正從傳統靜態文本向融合多模態資源與智能交互的立體化系統發展。傳統教材評估體系側重于內容覆蓋度、語言準確性等靜態指標[1],難以適應數字教材的動態特性。新形態教材評估需聚焦于三個核心維度:技術適配性(多端兼容、交互邏輯、即時反饋)、職業情境真實性(虛擬場景模擬、行業語料整合、崗位任務嵌入)與學習路徑個性化(自適應推送、分層訓練機制)[2]。構建適應數字化轉型的教材評估理論框架,成為保障高職英語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前提,也是落實《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標準》中“深化教材改革”要求的必然路徑。
1教材評估的理論基礎和理論框架重構
本研究基于McDonoughamp;Shaw的“外部—內部—整體”三層評估架構與Hutchinsonamp;Waters的需求分析理論,融合教育生態學與混合學習理念,構建面向數字教材的評估理論體系,其重構路徑主要體現在評估目標、評估維度和評估原則三個方面。
1.1評估目標的重新定位:從內容匹配到能力耦合
傳統教材評估的核心在于驗證教學內容與教學大綱的吻合度[3],其本質是靜態的“內容一標準”對照過程。Hutchinsonamp;Waters提出的“主觀分析”(大綱要求)與“客觀分析”(教材特征)對照法,在紙質教材時代具有顯著適用性。然而,數字教材已演變為承載職業能力培養的動態資源生態,其評估目標需實現三重躍遷。
第一,職業溝通能力發展導向。評估焦點從語言知識覆蓋轉向職業場景中的語言應用效能。例如,機電英語教材需驗證是否嵌人設備操作指令的聽力辨析、故障報修的口語模板等微技能訓練,而非單純考察專業詞匯量。這要求遵循ESP理論的核心邏輯一—以目標崗位語言需求為評估起點,建立“語言形式”與“職業功能”的映射矩陣。
第二,混合學習閉環支持度。數字教材不再是孤立資源,而是線上/線下教學活動的聯結樞紐。評估需關注在線微課是否預設面授討論的認知沖突點、虛擬仿真任務是否延伸出課堂協作解決方案、學習儀表盤數據能否驅動教師調整實訓項目。這種“數字資源一教學實踐”的互動關系,實質是對McDonoughamp;Shaw模型中“適應性”(Adaptability)指標的拓展。
第三,元認知能力賦能。智能教材的核心價值在于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評估需考察自適應推送系統是否基于學習者畫像(如高職生源的基礎薄弱點)動態調整資源序列、交互任務中的即時反饋是否揭示認知盲區(如外貿函電寫作中的語用失誤歸因)。這要求將“學習者自主性”從Hutchinsonamp;Waters模型的邊緣指標提升到核心維度。
1.2評估維度的三維拓展:經典框架的數字檀變
McDonoughamp;Shaw的經典框架在數字語境下需進行三重內涵深化。
內容維度突破傳統語言要素的局限,構建“語言一技能一文化”三位一體結構:一是語言知識層考查語法準確性、語篇連貫性在職業場景中的真實性(如護理英語對話需還原真實醫患話輪轉換模式);二是職業技能層驗證崗位典型任務的數字化嵌入深度(如跨境電商教材須含平臺操作截屏、糾紛案例等真實工作痕跡);三是文化意識層評估跨文化職業素養的培養路徑(如酒店英語通過情境對比中西禮儀差異)。該維度增設動態更新機制指標,檢驗教材云端整合行業新規的能力。
技術維度是革命性的增量:一是交互有效性要求虛擬場景提供多分支決策路徑(如外貿談判不同策略觸發差異結果),需符合Sweller的認知負荷理論[4];二是數據驅動性聚焦于學習行為采集與應用能力(如錯誤類型自動歸類、資源熱力圖生成);三是生態兼容性驗證與院校數字基座的適配度(如兼容LMS平臺/離線使用/無障礙訪問)。
教學維度關注資源與教學的耦合:一是檢驗教材是否將線上學習合理延伸到線下課堂;二是檢驗教材能否根據學生基礎差異提供針對性學習材料;三是保障教師可自主重組教材資源、自定義評價標準,并實時介人課堂協作活動。
1.3評估原則的動態化:從靜態指標到生態適應
數字教材的動態演進特性要求評估原則突破靜態驗收模式,轉向教育生態適應性導向,具體體現為以下三個核心原則。
一是職業導向性原則強調產教深度融合:教材內容精準對接區域產業特征,評估過程納入企業專家雙軌驗證—行業技師檢驗虛擬場景真實性,人力資源主管評估職業素養培養有效性。二是技術賦能原則注重價值理性回歸:警惕技術炫技傾向,VR應用需評估是否實質提升復雜情境應對能力,而非停留在視覺呈現;交互設計遵循希克定律,關鍵操作設置分段標記,嚴控認知負荷。三是生態適應性原則保障系統可持續進化:構建“核心 + 模塊”彈性架構,基礎模塊評職場通用能力,專業模塊按需定制指標;建立數據驅動的迭代通道,通過學情分析定位缺陷,結合教師反饋閉環優化,將McDonoughamp;Shaw模型中的“可修訂性”提升為評估準則。
2數字教材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核心矛盾與理論應對
高職英語教學數字化轉型過程中,職業教育“技術一語言一職業”多元目標的協同性不足。本文結合Anthony、Basturkmen等學者的研究成果,以及國內高職院校的實踐數據,提出具有理論適配性與實踐可行性的矛盾化解路徑。
2.1職業性與語言性的整合困境及破解策略
數字教材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易偏離職業導向,呈現兩種極端傾向:一是過度追求技術形式(如三維動畫),降低職業場景還原度;二是沿用通用英語框架,缺乏行業語言融人[5]。有 35% 的教師反饋教材與專業實訓場景的銜接不足。破解此困境需以ESP理論作為支撐:通過企業調研采集真實語料(如設備手冊、客服錄音),構建崗位語言能力圖譜,提取高頻場景語言特征(如醫護模糊表達)。同步建立雙軌內容矩陣:縱向將語言技能轉化為職業能力,橫向拆解職業任務鏈(如設備安裝 $$ 故障報告),重點評估二者融合質量(如酒店英語“電話預訂”需同步訓練信息抓取與行業話術)。
2.2技術介入與教學本位的沖突調適
技術不當應用易引發認知超載,低水平學生在虛擬任務中的完成率比高水平組低 42% ,主要原因是界面冗余與指引缺失。基于認知負荷理論,需實施三級管控[6:分步呈現復雜任務(如數控編程拆解為四個階段)簡化界面設計(如刪除冗余動畫)嵌人工作記憶輔助(如報關流程浮動計算器)。同時強化教師主導權:教材需提供學情監控層(實時生成錯誤聚類圖譜)資源調度層(支持關閉高負荷模塊)、干預介入層(任務停滯自動推送提示),確保技術服務于教學設計。
2.3標準化與個性化的動態均衡
高職的19個專業大類的語言需求差異顯著,標準化教材難以適配專業特性。根據教育生態位理論,構建“核心 + 模塊”彈性評估框架:核心模塊(權重 40% )評估職場語言能力,重點考查教材對郵件寫作、商務溝通等通用性職場場景語言技能的支撐效果;專業模塊(權重 60% )以行業術語庫擴展性為核心評估指標,并建立動態權重調節機制(護理英語醫學詞匯占 30% ,以適配專業特色需求)。同時,支持生態位開發,驗證教材校本化改造能力和跨校協作功能(如多校共建案例庫)。
2.4矛盾化解的實踐支撐
理論的實施需要三個方面的支撐:一是依托現有校企合作示范基地,邀請企業技術骨干參與教材內容審核,重點驗證崗位術語時效性與場景真實性,確保教材與產業升級同步;二是教師能力建設,整合省級雙師型教師培訓資源,開設年度“技術一教學”融合工作坊(如湖南省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強化教師對數字教材的適配能力(如學情數據解讀、分層資源調度),避免技術應用流于形式;三是基于院校現有教學平臺(如超星、智慧職教)采集基礎數據(如點擊率低于 40% 的視頻需改進),結合教師月度反饋報告提升資源顆粒度。
3評估體系的實施路徑
數字教材評估體系需通過明確主體、優化流程、拓展維度構建系統化實施路徑,發揮評估對教材改進的指導價值,具體從以下三方面推進。
3.1多主體協同評估機制構建
結合高職英語產教融合特性與數字教材多元服務屬性,建立教師、學生、企業專家三方協同評估體系,各主體聚焦不同的維度。
教師層面:以教學適配性為核心,評估教材與課堂教學的銜接效率,包括在線任務(如虛擬仿真對話)與線下活動(如情景模擬)的內容關聯性、時間分配合理性,以及教材對不同進度班級的適配彈性(如分層任務支持能力)。
學生層面:參照蔣宜衡等學者(2023)構建的框架,從界面友好度(操作復雜度、按鈕辨識度)、資源關聯度(知識點與練習的匹配度、拓展資源可及性)收集匿名反饋,通過問卷與訪談相結合的方式采集數據,保障反饋真實全面。
企業專家層面:驗證職業情境真實性,結合行業動態評估內容,如酒店英語教材需覆蓋主流前臺系統術語,跨境電商教材需包含平臺最新糾紛處理話術,確保教材與崗位需求同步。
3.2過程性評估機制的全周期嵌入
針對數字教材動態迭代特性,突破一次性評估模式,將評估貫穿“開發—試用一修訂”全周期。
開發期:以內容合規與技術可行為核心,由英語教育專家、技術研發人員組成評審組,審核內容語言規范性、知識邏輯性與技術架構穩定性(多終端適配),提出優化意見。
試用期:依托平臺數據追蹤,采集資源使用數據(如視頻完成率、文檔下載頻次)交互任務數據(如測試參與率、協作質量),結合師生反饋,識別內容難度、交互設計等問題。
修訂期:基于試用期定量與質性分析結果(如平臺數據、師生反饋報告),對教材資源進行結構性優化設計(如將技術文檔解讀拆分為術語解析、流程演示和案例實操三個遞進模塊),修訂版本需通過小范圍A/B測試或對照組實驗進行二次效果驗證。
3.3文化意識滲透的專項評估
基于數字教材的教育載體價值,增設文化與倫理專項評估維度。
中國職場文化評估:考察教材是否包含商務禮儀(如郵件稱謂、會議順序)、跨文化對比案例(如中西方談判風格英文解讀),確保學生同步掌握職場溝通技巧。
職業倫理評估:結合專業特性驗證倫理滲透,如工程英語需明確設備安全術語,醫護英語需包含醫患隱私保護表達,實現語言學習與職業素養的協同培養。
4結語
數字教材評估體系需實現從靜態內容審查向動態教育生態適配的根本性范式轉型。本文構建的“內容一技術一教學”三維框架,以職業能力發展為核心導向、以技術賦能為支撐基礎、以教學實踐為落地依托,形成三位一體的評估邏輯,強調評估的過程性、差異性與文化滲透性。未來研究需優化評估指標與《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標準》的銜接機制,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教材動態評估模型,推動高職英語教材從數字化呈現轉向學情適配與職業能力發展的精準化育人。
參考文獻:
[1]徐錦芬,肖嬋.《大學英語》聽力教材教學內容的評估[J].外語界,2001(2):52-55.
[2]蔣宜衡,張荔.基于混合式學習模式的立體化教材評估[J].外語教材研究,2023(3):54-60.
[3]Hutchinson,T.,Waters,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M].Cambridge,UK: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87: 35-38.
[4]McDonough,J.,Shaw,C.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ELT(1sted.)[M].Malden,USA:Blackwell,1993:120-125.
[5]Anthony,L. Introducing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NewYork,USA:Routledge,2018:35,38.
[6]Sweller,J. Cognitive Load Theory[M]. New York,USA:Springer,2011:4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