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5)16-0057-03
0引言
蘇州拙政園作為中國傳統園林的典型代表,融詩意與功能美于一體,凝聚了江南園林藝術的精髓。其設計特點包括“小中見大、曲折多變、虛實結合、借景通透”,歷經修繕,始終體現深刻的空間感知與景觀藝術理念。拙政園在歷史與現代語境中,既承載了對自然與美學的追求,也面臨現代化背景下的保護與創新挑戰。如何延續其空間感知藝術價值并賦予新的文化意義,成為重要研究課題。
1拙政園空間感知設計的特征分析
1.1空間感知的定義與要素分類
1.1.1 空間感知的定義
空間感知指個體對周圍空間環境的感知、理解與體驗的過程,不僅包括對空間維度、結構、形狀和距離的感知,還涉及對空間中不同元素之間關系的感知,以及如何在空間中進行定位、運動和互動的能力。在園林設計中,空間感知是決定景觀效果和互動體驗的重要因素。可通過空間布局、景觀元素配置等手段來引導觀者的視線與運動,創造豐富的感官體驗。
1.1.2空間感知的要素分類
空間感知的要素分類見表1。
1.2數據收集與分析
1.2.1 數據獲取
本次研究選擇攜程和同程兩大平臺獲取評價文本數據,攜程作為旅游服務平臺,包含大量用戶的旅游評論和評分。游客可以在此平臺上對景點進行打分,并留下文字評價。同程也提供類似的旅游服務。爬取兩個平臺上關于拙政園的文字評價內容,攜程爬取1026條,同程爬取1097條,爬取內容包括用戶ID、IP地址、評論內容、點贊次數等信息。
1.2.2 數據預處理
制作過濾詞表,去除無關的常見詞匯,如“的”“是”“了”等。制作分詞詞表,通過分詞算法,將文本切分為有意義的單詞或短語。合并相同語義詞匯,將表達相同或相似含義的詞匯歸為同一類,如“美麗”和“好看”。進行詞頻統計,統計各詞匯在評論中的出現頻次,找出最常被提及的關鍵詞。
表1《拙政園三十一景圖》感知分類

1.2.3多感官感知的現代理論
現代多感官感知理論擴展了傳統感知模式,強調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甚至味覺的綜合作用創造豐富的空間體驗。園林設計廣泛應用此理論,以增強游客的沉浸感與情感聯結[1]。感官整合理論融合感官信息,提升空間立體感與情感深度。沉浸式體驗理論強調多感官刺激融人環境。情感設計理論主張設計激發情感反應。通過感官反饋與互動性,設計增強參與感與趣味性;跨感官聯覺豐富感知層次。現代多感官感知理論強調全面性與互動性,提升沉浸感與情感深度。在園林、建筑與城市空間設計中,利用多維感官刺激滿足功能需求,觸動情感,強化人與空間互動。
2空間感知設計的理論基礎
2.1古代語境中的園林感知
2.1.1古代園林的多感官體驗
在《拙政園三十一景圖》中,文徵明通過精妙的空間布局,使每處景致既具美學價值,又蘊含深厚的文化與哲學內涵。園內曲徑、回廊與庭院彰顯“曲徑通幽”的理念,引導參觀者不斷進人新景,保持探索感與新鮮感。視線延伸與動態變化增強了空間層次感。遠近景交替展現了“山水遠近”的空間效果,表現了視覺層次與空間延展,遠山與近池、花木的結合,使園林簡約而又深遠,傳達“空靈”與“無盡”的美學理念。
虛實相生的設計手法賦予園林多層次空間體驗。假山池水的布局既呈現實景感官效果,又通過留白激發觀者想象,構建詩意的空間感知,融匯自然意境與文化內涵。盡管其為平面畫作,卻以景物布局暗示了園林的聲音氛圍。水景如池塘、溪流與瀑布,通過水面的描繪,引發聽覺聯想[2];風吹竹林、松樹沙沙聲,通過植物細節,增強了自然聲音的感知,賦予園林生命力。觸覺感知通過景物材質與步道設計體現,石材、石板路與池塘等元素的質感,引發觸覺聯想,豐富了空間體驗。小道亭臺布局使園林隨步伐變化,體現“步移景異”的設計理念,增強了動感與層次感[3]。
2.1.2文化意象與情感共鳴:園林空間的哲學與體驗
《拙政園三十一景圖》不僅是園林畫作,更是文化與精神空間的象征,通過景物布局與哲理表達,呈現深厚的文化內涵。文徵明巧妙結合自然景觀與人文精神,融入儒家與道家思想,通過山水等景物承載人生哲理與文化象征。假山、池塘等元素不僅展現“天人合一”的思想,還通過象征性布局傳遞寧靜、力量的內涵,啟發觀者對自然與內心世界的深刻體悟。同時,通過曲徑、亭臺等空間設計,增強園林的層次感與沉浸感,引導觀者在空間變換中感受情感流動[4]。寧靜的池塘牽引深遠的思緒,磷峋的假山喚起壯麗與開闊的心境,使園林超越自然景觀的再現,成為哲學思考與內心平和的精神場所。文徵明通過文化象征與情感引導,使園林不僅是自然與人文的結合,更是觀者獲得文化啟迪與情感共鳴的空間體驗。
2.2現代語境中的園林感知
人們對園林的感知超越了單一視覺,涵蓋聽覺、嗅覺、觸覺等多感官體驗。現代園林設計注重引入感官元素,如流水聲、花香,以增強體驗。網絡評價常提“寧靜水聲讓人放松”“花香四溢令人愉悅”,反映感官設計的積極影響。高頻詞分析顯示,“寧靜”“自然”“綠色”“清新”“美麗”等詞頻現,展現園林自然美感與舒適氛圍。“干凈”“安靜”“放松”表明用戶評價積極,強調舒適性和休閑功能。反之,“擁擠”“雜亂”等負面詞則反映設計或管理問題。季節詞如“夏天”“春天”“花開”表明設計考慮季節性變化,提升美學體驗,注重生態功能與文化意義。園林設計不僅是美學表達,更通過多樣植被和生態系統增強自然感知,營造舒適休閑與冥想環境。
2.3古今園林感知對比的價值
通過對比古今園林空間感知中的文化與哲學思想變化,可以洞察社會文化變遷對人類對自然空間認知的影響。從古代的“天人合一”到現代的“環境適應”,反映了人類價值觀和文化思維的演進。
古代園林強調的是主人或少數人的精神體驗與隱逸生活,園林設計通常要求人們慢慢游走、品味景色,體驗的是“自我反思”和“內心寧靜”。因此,園林空間設計常常具有較強的私人性質。現代園林設計則更加注重社交性、互動性和多功能性,鼓勵人們參與其中,進行多樣化的活動,如散步、跑步、聚會、攝影等。游客在園林中的行為模式更加開放和多樣化,空間布局往往考慮不同年齡段、不同需求的群體。
3空間感知設計的現代延續與創新路徑
3.1現代設計實踐中的借鑒意義
文人園林設計理念強調自然與人文的融合、空間層次感與詩意。現代城市公共空間設計可借鑒這一理念,注重人性化、自然感與文化氛圍的營造[5]。隨著數字化和智能化技術的發展,園林設計不僅在物理空間延續,也在虛擬空間擴展。數字技術的應用為園林歷史與文化的傳播、保護提供了更多可能。通過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可以跨越時空限制,使更多人參與并體驗園林美學與文化。同時,數字技術支持傳統園林的修復與保護,賦予園林文化跨地域、跨時間的延續性。
3.2拙政園感知體驗模型
拙政園作為中國古典園林的代表,其設計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在現代設計實踐中,可以采用“詩意一體驗一互動”模型整合傳統園林文化與現代用戶體驗。
詩意層:通過景觀、植物與建筑風格等元素,傳達園林的文化意境與哲理。例如,“曲徑通幽”不僅展示空間美學,還蘊含“步移景異”的設計智慧。利用AR或數字媒體技術,在游覽動線中展示傳統詩詞與文人墨寶,提升文化感染力。體驗層:調控聲音、氣味、溫度等環境因素,營造多感官融合的沉浸式體驗環境。環境音響系統可精準模擬自然音效,或運用人工智能根據游客步伐調整聲音與光影,增強游覽的互動性。互動層:通過觸摸、玲聽等方式,加深游客與園林空間的聯系。游客可通過手勢或語音命令觸發景象變化或詩詞展示,從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深化對園林文化的理解與體驗。
園林設計不僅是物理空間的構建,也是文化敘事的傳遞。通過現代技術手段,可以創造一個歷更與現實交織的空間體驗。游客不僅感受傳統園林的自然之美,還通過虛擬場景與互動深入理解園林的歷史與文化內涵。此設計路徑恢復了園林的詩意,并帶來更深層次的文化感悟。
3.3文徵明園林感知在現代語境中的再現
文徵明的園林設計以詩意與哲理聞名,展現“天人合一”的文人園林思想。現代數字技術為其詩意重現提供了創新途徑。虛擬現實技術使用戶沉浸于園林自然景觀與文化氛圍,感悟文徵明設計細節;增強現實技術疊加虛擬與現實,呈現歷史場景與文人詩詞,動態展現文化意象,傳遞園林內涵。“步移景異”理念強調景致隨步伐變化,數字技術強化這一設計哲學。智能化園林結合傳感器與動態投影,實時調整光影、聲音與景物,增強互動與變化感。此設計延續傳統園林動態美感,融合技術創新,實現詩意與互動性的完美結合。
4結語
綜合文徵明詩文與現代游客評論,本文進一步探討了江南園林空間感知的歷史演變與現實意義。研究顯示,古代園林強調多感官詩意與哲理意象,而現代游客則偏好寧靜、自然與舒適體驗,二者在價值追求與感知方式上存在差異,但亦存在銜接點。本文構建了“詩意一體驗一互動”感知模型,為傳統園林文化的當代轉化與設計創新提供思路。不過,研究范圍限于拙政園,數據主要來自網絡評論,缺乏廣泛實地驗證,可能影響結論普適性。未來研究可通過跨園林對比、實地調研及多學科交叉方法,更全面地揭示江南園林感知的價值與當代意義。
參考文獻:
[1]陳燁.園林雕塑作品對環境感知和體驗的影響機制[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4,46(9):191-201.
[2」梁雯.境是意象:文徵明拙政園詩畫中的環境意象[J」:裝飾,2013(12):61-65.
[3」徐桂香.淺談《王氏拙政園書畫冊》的藝術特色[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7(6):155-157.
[4」曹林娣.論江南園林的審美接受[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1(6):161-165.
[5]杜春蘭,周容伊.由詩入境:萬州太白巖園林空間分析與意象復原[J」.中國園林,2019,35(11):13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