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5)16-0086-03
0引言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國人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不斷增強。為響應黨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對第四大題的段落翻譯進行了改革,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在跨文化交流中傳播的重要性。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作為衡量大學生對英語知識應用能力的重要標準,翻譯部分包含了中國文化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頻繁涉及傳統(tǒng)文化題材,如節(jié)日習俗、飲食文化、傳統(tǒng)藝術等。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顯著,考生在對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中譯英過程中常常不知從何下手,導致翻譯效果不佳,考試成績不理想。而紐馬克的翻譯理論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重要指導。
1紐馬克的翻譯理論和異化、歸化翻譯策略
英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彼得·紐馬克(PeterNewmark)提出的交際翻譯理論對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傳統(tǒng)文化翻譯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紐馬克很重要的一個觀點就是文本類型理論。文本包括三種類型:信息型文本、表達型文本和呼喚型文本。信息型文本以傳遞信息為目的,如新聞、說明書等;表達型文本強調作者情感與風格,如文學作品等;呼喚型文本旨在引發(fā)讀者行動,如廣告等。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中翻譯題的傳統(tǒng)文化元素相關文本多兼具信息型與表達型特征,需要譯者在平衡信息傳遞的同時保留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1]。
紐馬克的另一個重要理論是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語義翻譯注重忠實于原文的語義與形式,力求保留原文的文化內涵。為達到語義翻譯的目的,在進行英語四級翻譯時,有必要采取異化翻譯法。交際翻譯則強調譯文對目標讀者的可讀性,優(yōu)先考慮目標語文化習慣[2]。為做到交際翻譯,有必要采取歸化翻譯法。異化翻譯法與歸化翻譯法是跨文化交際翻譯中很重要的翻譯策略。異化翻譯法是由美國翻譯理論家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Venuti)提出的,他主張保留源語言的文化特色,讓目標讀者走近源文化,通常直譯文化特有詞匯。
2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分類與翻譯難點
2.1大學英語四級考題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分類
綜合改變題型以后的2013年12月到2025年6月的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真題,可以將其段落翻譯中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包含物質文化元素的翻譯題,如飲食、服飾、建筑、江河、水利工程、山岳、度量衡、茶文化、農歷、動物、植物等。第二類是包含精神文化元素的翻譯題,如節(jié)日、節(jié)氣、習俗、古詩詞、思想、教育、姓氏、成語、中國夢等。第三類是包含行為文化元素的翻譯題,如傳統(tǒng)技藝、禮儀、功夫、消費、旅游等。
2.2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段落翻譯難點
由于中英文化存在很大差異,因此考生在英語四級考試段落翻譯過程中會遇到不少翻譯難點,包括文化缺省、語義不對等、形式與內涵的沖突等。第一,文化缺省:源語言中無需解釋的文化背景,在目標語中可能缺失。第二,語義不對等。部分文化詞在目標語中無對應表達,如表示節(jié)氣的“立春”“冬至”等,直譯難以傳達其深刻的內涵。第三,形式與內涵的沖突。一些成語和歇后語字面意義與文化內涵差異大,直譯可能導致誤解。
3基于紐馬克理論的多元英譯策略
3.1單詞層面的翻譯策略
3.1.1異化為主:保留文化特色
對于具有獨特文化內涵且目標語讀者有一定認知基礎的詞,優(yōu)先采用異化策略,也就是使用直譯加注釋來翻譯,符合語義翻譯原則[3]
例如:“餃子”譯為“jiaozi”,“湯圓”譯為“tangyuan”。
解析:“餃子”“湯圓”是中國特有的飲食文化符號,都可以譯為“dumpling”(泛指“面團包餡食物”),可見這是一種泛化的表達方式。為避免“dumpling”的翻譯過于泛化,以便區(qū)分“餃子”和“湯圓”,可以直接使用異化翻譯法,將“餃子”直譯為“jiaozi”,將“湯圓”直譯為“tangyuan”。
3.1.2歸化為主:確保容易理解
對于目標語讀者難以理解且文化內涵次要的詞,采用歸化策略(替換為目標語中近似概念),符合交際翻譯原則。
例如:“粽子”譯為“rice-dumpling”。
解析:粽子的核心特征是“糯米包餡”。“rice-dumpling”的翻譯雖未體現端午節(jié)的文化背景,但能讓讀者快速理解其物質屬性,適合英語四級翻譯中側重基礎信息傳遞的要求。
3.1.3異化和歸化結合:平衡文化與理解
對于文化內涵豐富且需兼顧理解的詞,采用“異化核心 + 歸化補充”的復合策略。
例如:“龍”可譯為“dragon,asymbol of power and goodfortune in Chinese culture”。
解析:“dragon”屬于歸化的翻譯方法,“asymbolofpowerandgood fortuneinChineseculture”則是補充說明。龍在中西方文化中存在差異:在中國,龍是吉祥的象征;在西方看來,龍則意味著邪惡。但“dragon”是“龍”最通用的譯法,使用起來比“l(fā)oong”更普遍。
3.2短語層面的翻譯策略
短語是由多個單詞構成的,承載著更豐富的文化場景或習俗,翻譯需兼顧結構與文化場景。
3.2.1異化為主:保留文化場景
對于具有鮮明文化場景的短語,采用異化策略(直譯 + 結構保留)來傳遞文化細節(jié)。
例如:“貼春聯”譯為“paste the SpringFestival couplets”。
解析:“貼”(paste)、“春聯”(the Spring Festival couplets)均為直譯,保留中國人常見的春節(jié)貼對聯的場景,“couplets”(對仗詩句)雖非目標語原生概念,但結合“theSpringFesti-val”,可讓讀者理解其文化功能。
3.2.2歸化為主:簡化表達
對于結構復雜且文化場景次要的短語,需采用歸化策略,調整為目標語的習慣表達。
例如:“喝臘八粥”譯為“eat Laba porridge”。
解析:“喝”在中文中可用于“粥”,但由于英文中“drink”多用于液體,“porridge”常用“eat”搭配,此處使用“eat”是歸化調整,符合目標語習慣。
3.2.3異化與歸化結合:場景與功能結合
例如:“祭祖宗”譯為“offer sacrifices to ancestors”
解析:“祭”譯為“offersacrifices”是異化翻譯法,保留祭祀的文化行為,將“祖宗”譯為“ancestors”是歸化翻譯法,目標語中“ancestors”涵蓋祖先概念,既傳遞祭的文化場景,又易于理解。
3.3句子層面的翻譯策略
句子是文化信息的完整載體,需結合上下文與文化內涵,靈活運用“異化保留形式 + 歸化調整邏輯”的策略。
3.3.1異化為主:保留文化表達
對于富含文化特色且結構簡單的句子,可以采用異化策略,保留句式與文化詞匯。
例如:“筷子是中國傳統(tǒng)的餐具,已有3000多年歷史。”
譯文:“Chopsticks,traditional Chinese tableware,have a history of over 3,000 years.”
解析:將“筷子”譯為“chopsticks”是進行了異化,這是國際通用的譯法。將“傳統(tǒng)的餐具”譯為“traditionalChinesetableware”,保留了中國文化屬性,句式采用“主語 + 同位語 + 謂語”的結構,非常貼近原文,也符合紐馬克關于語義翻譯的原則。
3.3.2歸化為主:調整邏輯與表達
對于因文化差異導致目標語讀者理解困難的句子,可以采用歸化翻譯策略,即調整語序或替換表達。
例如:“元宵節(jié)賞燈的習俗起源于漢朝,象征著光明與團圓。”
譯文:“The custom of enjoying lanterns on the Lantern Festival, whichoriginated intheHanDynasty,symbolizeslightand reunion.'
解析:這句話采取歸化翻譯法。中文句式為“習俗 + 起源 + 象征”,英文調整為“習俗(帶定語從句:起源) + 象征”,符合英語中常用的“先主體后修飾”的邏輯。
3.3.3異化和歸化結合:文化與邏輯平衡
例如:“京劇是中國的國粹,有‘東方歌劇’之稱,其角色分為生、旦、凈、丑四大行。”
譯文:“Peking Opera,a national treasure of China, is known as the 'Oriental Opera'. Its roles are divided into four main types: sheng (male roles),dan (female roles), jing (painted-face roles) and chou (clown roles).\"
解析:將“京劇”譯為“PekingOpera”是進行了異化,保留了文化名稱;將“國粹”譯為“nationaltreasure”是進行了歸化,讓目標語讀者易理解。“生、旦、凈、丑”采用的是“異化音譯 + 歸化解釋”,如“sheng(maleroles)”,既保留文化術語,又通過注釋消除理解障礙,符合紐馬克“信息型文本需清晰傳遞細節(jié)”的要求。
4傳統(tǒng)文化元素翻譯的注意事項
4.1優(yōu)先確保信息準確
大學英語四級翻譯以考查學生的基礎語言能力為主,評分標準側重信息完整和語法正確。因此,在翻譯傳統(tǒng)文化元素時,若異化可能導致語法錯誤或歧義,應優(yōu)先選擇歸化[4]。例如,將“紅包”譯為“redenvelope”(歸化)比“hongbao”(異化)更穩(wěn)妥,可以避免拼寫錯誤。
4.2適度保留文化特色
對于大學英語四級高頻考點,如“春節(jié)”“中醫(yī)”等,建議積累固定譯法。“春節(jié)”應譯為“theSpringFestival”,而非“ChineseNewYear”,因為前者更強調文化獨特性,通過異化就可以更好地傳遞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5]。
4.3結合語境靈活調整
同一元素在不同語境中策略不同。例如,“龍”在“龍舟(dragonboat)”中被譯為“dragon”,這是異化,保留了文化符號,在“龍的傳人”中被譯為“the descendants of the dragon”,是“異化 + 解釋”,在“望子成龍”中被譯為“hopeone'schildwillhaveabrightfuture”,是進行了歸化,側重內涵的傳遞。
5結語
運用多元策略,既能確保譯文準確易懂,從而滿足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段落翻譯的基本要求,又能有效地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實現語言測試與文化傳播的雙重目標。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結合大學英語四級真題語料庫,量化分析不同翻譯策略的效果,為考生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指導。
參考文獻:
[1」劉陽.紐馬克交際翻譯理論視角下旅游文本英譯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yè),2024(7):88-90.
[2」丁娜.歸化異化視角下漢語文化負載詞的英譯策略[J」,黑河學院學報,2023(1):134-136.
[3]黃堅,劉荔.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全真試題及超詳解[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35-37.
[4]薛琪文.大學英語四級翻譯對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的作用探析[J].現代英語,2022(6):62-65.
[5]張麗麗.生態(tài)翻譯視角下大學英語四級翻譯方法[J].濟南職業(yè)學院學報,2021(3):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