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TP18;J60-4;G76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9436(2025)16-0122-03
0引言
作為推動特殊教育發展的重要政策,“特教提升計劃”為特殊音樂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其既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也帶來了巨大挑戰。基于此,本文通過分析特殊音樂教育的現狀和需求,探討人工智能技術在個性化教學、智能化教學輔助工具、與腦機接口等前沿技術結合的應用潛力,促進特殊音樂教育實現個性化、智能化、全面化發展。
1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特殊音樂教育概述
1.1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特殊音樂教育的意義
特殊音樂教育是一種針對特殊群體的音樂教育形式,致力于幫助那些在聽力、身體、認知、情緒等方面存在特殊需要的孩子,通過學習音樂激發他們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在此過程中,人工智能技術發揮著重要作用。人工智能技術與特殊音樂教育的結合,能讓特殊音樂教育變得更加高效、便捷和人性化。高效體現在提高教學質量上。人工智能可以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度和能力水平,提供個性化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從而提高特殊音樂教育教學質量。便捷體現在減輕教師負擔上。人工智能技術可以自動化完成一些教學任務,如評估和記錄學生的學習進度等,從而減輕教師的負擔,使他們能更好地關注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人工智能技術不僅可以創造出有趣、生動的學習環境,還能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體驗,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1]。人性化體現在促進個性化教育上。人工智能技術可以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提供個性化的音樂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教學資源和方式,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和積極性。
1.2特殊音樂教育現狀
特殊音樂教育旨在提高學生參與音樂活動的積極性和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通過歌唱、欣賞、律動等形式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和表現力,讓學生接受完善的審美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無論是目的還是方針,都與普通音樂教育基本相同。但特殊音樂教育的前身是特殊教育,最早在奴隸社會時期,殘疾人音樂教育就已出現,但對特殊音樂教育活動的研究是近幾十年才興起的,這導致很多人對特殊音樂教育的認知甚少,在教育模式上將特殊音樂教育與普通音樂教育混為一談,使特殊音樂教育面臨諸多挑戰和不足。這不僅影響了特殊學生的音樂學習和發展,也限制了音樂教育在特殊教育體系中的整體作用。一是資源投入不足。許多特殊教育學校面臨資金短缺的問題,這導致音樂教學設備和教材無法滿足教學需求。高質量的樂器、音響設備以及專業的音樂教材,可以讓學生獲得良好的音樂學習體驗[2]。這種不足限制了學生接觸和學習音樂的深度和廣度,影響了學生的音樂素養和興趣培養。二是教師專業性不強。特殊音樂教育要求教師具備專業的音樂知識和技能,同時還需了解特殊教育的方法和理念。然而,目前許多特殊教育學校的音樂教師缺乏系統的專業培訓,這導致他們在教學過程中難以有效滿足特殊學生的需求。三是學生參與度和互動性不足。教學過程中需要學生積極參與和互動,然而在特殊音樂教育中,由于學生的特殊需求和身體條件限制,往往難以達到理想的互動效果。
2“特教提升計劃”對特殊音樂教育的影響
2.1“特教提升計劃”的發展演變
“特教提升計劃”是國家為提升特殊教育服務質量、促進特殊教育事業持續發展而實施的一項重要計劃,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重要任務。從總體上看,特殊教育整體發展不平衡、發展水平不高,存在殘疾群體教育普及率不高、非義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發展水平偏低等問題。因此,第一期“特教提升計劃”重點推進了特殊教育服務均等化、多樣化和優質化[3]。其注重調整優化特殊教育資源配置,完善教育評估、個別化教學和支持服務體系,提高特殊教育教師隊伍素質和專業能力。此外,還加強了家庭教育和社會支持,促進了社會各界對特殊教育的關注和支持。在第一期計劃的推動下,殘疾人受教育普及水平明顯提高,教育機會不斷增強。但在教師隊伍數量、待遇、專業水平方面還有待提升,特殊教育條件保障機制還不夠完善。
第二期“特教提升計劃”進一步完善了特殊教育服務體系,加強了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其強調推進特殊教育深度融合發展,包括加強特殊教育資源的整合和共享,完善特殊教育學校布局和建設,推進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的融合,促進特殊學生更好地參與社會生活。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特殊教育,在前兩期教育提升計劃的實施下,特殊教育質量、保障條件等方面得到顯著提升,但依然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第三期“特教提升計劃”在之前工作的基礎上,重點聚焦特殊教育從入學到就業的全過程服務。這一期專注于加強特殊學生的就業技能培養和職業指導,優化特殊教育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完善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培養機制,推動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深度融合。同時,進一步加強家庭教育和社會支持,促進特殊學生全面發展和融入社會。
2.2“特教提升計劃”對特殊音樂教育的影響
在前兩期“特教提升計劃”的推動下,第三期計劃初步建立高質量特殊教育體系的主要目標正穩步推進。在鞏固特殊兒童義務教育普及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向學前和高中兩個階段加快普及和延伸,進一步擴大特殊音樂教育的覆蓋范圍,不斷完善特殊教育體系,使更多的特殊兒童有機會在不同階段接受音樂教育[4]。該計劃還為特殊音樂教育帶來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推進融合教育的實施,使醫學教育、康復教育、科學教育與音樂教育深度融合,為特殊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音樂學習體驗。多學科融合教學也可使教師在課堂上遇到緊急情況時能靈活應對,如利用音樂治療等方式幫助特殊兒童進行康復訓練。完善保障機制,有助于改善特殊音樂教育的教學條件。計劃逐步提高特殊教育專項補助資金額度和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到2025年,生均公用經費補助標準提高到每生每年7000元以上,為音樂教學設施、設備和資源提供更好的保障。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計劃持續加大對特殊教育教師的培訓力度,整體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這也將提升特殊音樂教育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使他們能根據特殊兒童的特點和需求更好地開展音樂教學。
3“特教提升計劃”下人工智能技術在特殊音樂教育中的應用
3.1人工智能技術在特殊音樂教育中應用應考慮的因素
數字時代,在人工智能技術的賦能下,音樂教育面臨深刻變革,打破了傳統教育模式下教師“教”與學生“學”的局面。特殊音樂教育不能照抄照搬普通音樂教育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教學方案,應為學生量身定制教學方案。人工智能技術在特殊音樂教育中應用應考慮以下因素:一是學生的特殊需求和能力。應確保人工智能可以滿足并適應聽力障礙、視力障礙、智力障礙、孤獨癥等不同類型特殊人群的學習需求。二是易用性和可操作性。根據特殊學生的需要,設計簡潔直觀的界面,操作流程應簡單易懂,方便特殊學生獨立使用或在教師的輔助下操作,如提供觸摸、語音控制等多種操作方式,以適應不同身體條件的學生。三是安全性和穩定性。相較于普通群體,特殊群體在面臨困難時可能出現情緒不穩定、焦躁等負面情緒,因此要確保工具穩定運行,減少故障和錯誤的發生,保障學生在使用過程中的身體和心理安全,避免可能造成的傷害或不適。四是兼容性和可擴展性。特殊音樂教育應與普通音樂教育同步推進。人工智能工具應具備良好的可擴展性,能夠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教學需求的變化進行更新和升級,方便教師在不同的教學場景中使用[5]。
面對聽力障礙人群,人工智能可以通過圖像、動畫等視覺元素來解釋音樂的節奏、旋律和情感。例如,使用動態的圖形展示音符的高低和時長,用色彩的變化代表不同的音樂情緒。在創作音樂時,通過視覺提示和簡單的操作界面,引導學生組合不同的音樂元素,幫助學生創作屬于自己的音樂。聽力障礙人群在進行觸覺反饋時,人工智能可將音樂轉化為可感知的觸覺信號,讓學生通過觸摸來感受音樂的節奏和律動。面對視覺障礙人群,人工智能可利用語音功能進行引導教學,詳細描述音樂的理論知識、樂譜結構以及演奏技巧,包括音樂的和聲、曲式等,皆可通過語音形式傳達給學生。還可對視覺障礙人群進行音頻強化訓練,提供豐富、高質量的音頻素材,讓他們通過聆聽深人理解音樂。人工智能可根據學生聆聽時的反應,提供個性化的訓練建議。
3.2人工智能技術在特殊音樂教育中的應用趨勢
目前,人工智能在特殊音樂教育中的應用已取得一定的成果,這為特殊學生學習音樂提供了智能化手段,但其中還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要推進音樂教育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發展,讓人工智能的功能與設計貼合特殊學生的各方面需求,變得越來越人性化。一是個性化與定制化教學。對特殊學生進行細分,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深入分析不同障礙學生的學習需求、能力和興趣,為每個學生量身定制獨特的學習路徑和計劃。打造個性化音樂學習平臺,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風格定制專屬的課程內容。同時,人工智能還應做到更精準地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能力,通過挖掘學生的音樂學習數據,按照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吸收水平,實時調整教學內容和難度,推薦適合他們的學習資源、練習曲目以及創作方向等,實現真正的因材施教。二是智能化輔助工具不斷完善。Musition是一種智能音樂評估工具,可以對特殊學生的演奏或演唱進行細致的分析和評估,根據音準節奏和表現力等數據提供個性化的反饋和改進建議。其為特殊學生的學習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不僅能評估技術表現,還能分析情感表達、創造力等綜合因素。在音樂理論輔助教學方面,可以采取更生動、互動性更強的方式,幫助特殊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抽象的音樂理論知識。
4結語
“特教提升計劃”為特殊音樂教育指明了發展方向,但也帶來了巨大挑戰。除要真正落實政策要求外,還要不斷完善特殊音樂教育,與時俱進,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便利,加強人文關懷,注重藝術本質,不斷拓展和深化人工智能技術在特殊音樂教育中的應用,為特殊學生提供更豐富、更具個性化的音樂學習體驗,幫助他們在音樂領域獲得更好的成長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莊月.音樂人工智能在音樂教育領域中的應用研究[J]:絲路視野,2022(28):69-70.
[2」林亞峰.音樂教育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與現實應用[J]:天津教育,2025(22):29-30.
[3」韓梅,李茜蒙,李聰,等.人工智能在音樂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亞太教育,2022(1):16-18.
[4]文匯.對人工智能技術與音樂教育交互的思考[J].四川戲劇,2021(9):170-172.
[5」丁若涵.人工智能及其在音樂教育中的應用[J」.藝術大觀,2020(5):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