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隨著人類活動區域擴大,便有了道路和水路,道路與河流的交叉口便成了渡口、碼頭,逐漸成為重要的交通和商貿集散地。20世紀70年代,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發現了7000多年前船的殘槳,杭州跨湖橋遺址出土了約8000年前的獨木舟,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古老舟楫。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刻有“王率其舟于河”,可以判斷殷墟一帶黃河有早期的渡口。《史記》記載,周武王為征商殷先后兩次率“戎車三百乘、虎責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在孟津渡黃河。從秦朝開始修筑的馳道、直道和五尺道開始,每個朝代都構筑了以京城為中心的全國性道路、驛站網,有了著名的古津、古渡。風陵渡、大禹渡、孟津渡每個黃河古渡口,都有著不一樣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山東黃河古渡口的前世今生。
山東黃河現行河道是清咸豐五年(1855年)銅瓦廂決口改道后形成的。濟南華山以上為古濟水、大清河河道,華山以下為古漯河、大清河河道,不管是黃河還是濟水、大清河,都有著很多的古渡口故事。據民國十四年(1925年)編撰的《山東省志》記載,當時有影響的黃河渡口共有16個,分別是臨濮、吳集、盧家樓、 + 里鋪、陶城埠、姜家溝、滑口、齊河、濼口、濟陽、齊東、清河鎮、蒲臺、利津、鹽窩、河口。如今,這些渡口早已消失在大眾視野中,只能在文史資料中探尋其身影。
以京城為中心通往各省城市的道路稱為“官道”,設在黃河道口上的渡口便是“官渡”。古代山東省的官道有兩條:一曰“燕青官道”,由青州通往北京,在利津過黃河;一曰“京福官道”,由北京通往福州,在濟南西北店子村對岸齊河縣舊城過黃河。在一系列黃河古渡中,齊河渡口、蒲臺渡口、濼口渡口兼有渡口和港口作用,比較著名。
京福官道上的齊河渡口
過去,濟南去往北京的官路要經齊河,齊河成了濟南人北去西往的必經之地,有“官道要沖,九省通衢”之稱。所以,古代濟南人出遠門必定在齊河的官渡過黃河,齊河縣舊城東門外的渡口是官渡,清末民初還有“民船貿易頗盛”“帆檣林立之勢”的記載。清代劉鶚著《老殘游記》描述,冰凌堵塞了航道,致使眾多旅客滯留齊河縣城,只看到船上的人都拿著木杵打冰。行人唯一的盼頭就是河面全部上凍后,從冰面上走過去。這從一個側面表明,當地商賈往來、四時不休的繁盛景象。
其實,齊河作為渡口的年頭也不長。在1855年之前,這里是古濟水、大清河上的要道,明朝在大清河上修建了大清橋。東漢建武五年(公元29年),漢光武帝劉秀派遣建威大將軍耿弇討伐山東稱雄的張步,便是途經此處過濟水,后人將耿弇率軍渡河的地方命名為“耿濟口”“耿濟渡”;明天啟六年(1626年),朝鮮特使金尚憲來明朝,途經齊河,被大清河上的大清橋所吸引,寫下“濟源遙抱縣城東,渡口橋飛百尺虹”的詩句;清乾隆十三年至五十五年(17481790年),乾隆皇帝6次下江南、5次登泰山,均從齊河進入濟南走大清橋。清康熙版《齊河縣志》描述齊河:“東屏會城,西連運道,南瞻泰岳,北拱神京。而濟河水來自西南,匝如圍帶;大清橋盤于東向,長如垂虹。策肥陸騁者,盡東西南北之人;擊楫舟行者,多商賈魚鹽之客。”
大清橋毀于黃河改道。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奪大清河入海,橋被水覆,漸次沖毀,陷入泥沙。此后,在天清橋遺址一側設渡口。百余年來,此地一直為山東省城連接魯西之要沖。據《山東省交通志·黃河航運志》記載,齊河渡口原名齊河東門渡口,形成于清朝末年。這里是水路要道,商船來往,有相當規模的貨運裝卸碼頭,還能造船、維修船只。齊河渡口的對岸叫北店子渡口,是出濟南的大門。據濟南市文史作家曹建民介紹,人們聚集這里開店做生意,逐漸形成村落,始稱“開河店”。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黃河在此處決口,人們忌諱村名不祥,因南有南店子村,遂改村名為北店子村,這便是北店子村的來歷。2004年,因為支持濟南黃河標準化堤防建設,北店子村遷往吳家堡鎮。不過,現在槐蔭黃河河務局還保留了所屬北店子管理段的名稱。
大清橋和齊河官渡當年的雄姿,現在只能從文獻資料上著到。后來,這里架設了浮橋,再后來,黃河流域單跨最大橋一齊河黃河大橋于2018年建成通車,這也算是齊河官渡的另一種重生吧。
齊河黃河大橋


燕青官道上的蒲臺渡口
燕青官道始建于春秋戰國、魏普南北朝時,已成青州通往魯西北州、縣的大道。唐朝的道路示意圖中,清晰地標明此路自青州向西北經臨淄、博昌至棣州,向西北延伸至燕京(唐代燕京指今北京房山區)。宋代,這條天道沿途不但設有官方驛站,而且還有官宦天族的私驛。從元朝建都北京,一直到明清,燕青官道得到進一步鞏固和加強。官道便從蒲臺老城過天清河,為著名的蒲臺渡口。
蒲臺縣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縣,有2000多年歷史。清乾隆年間《蒲臺縣志》記載:“蒲臺高八十尺,始皇嘗頓臺下,縈蒲系馬。”還記載:“臺下多蒲,始皇縈蒲系馬,因名蒲臺。”漢朝時,蒲臺改稱漯沃縣。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始設蒲臺縣。后來,蒲臺幾經興廢。金明昌三年(1192年),復置蒲臺縣,在大清河南岸新建蒲臺縣城,與北岸蒲北鎮(簡稱北鎮)隔河相望。這里因處于官道要津,被稱作“十省通衢”,是通往京津和入山海關的要道,也是大清河下游唯一的重要渡口。據金代石碑記載,“南望清河影帶,晝夜不息,舳舫交錯,商旅蟬陣于東西,濱之城市士庶蚊聚。”由此可見,這里船運繁榮,交通發達。《山東通志》記載:“關臨廣斥,千艘載雪以俱來,鎮表海邦,百雉連云而北拱。”蒲關商貿繁榮,官輿商轅、駿馬羸驢,才子佳人、販夫走卒,堪稱一時勝景。
到了清代,蒲臺縣成為大清河航運的重要中轉站。《武定府志》記載,蒲臺“秦堤拱衛、濟水環縈,萬秋云翔,千秋海表”。《蒲臺縣志·蒲臺八景之濟水拖藍》描述,“一帶清河夾畫堤,垂楊裊裊草萎萎,祖龍已去沙丘后,牧笛還吹落照西。”清乾隆年間《蒲臺縣志》同樣描述了北鎮的興旺,“大清河…向年海舶自閩廣來,商賈輻,號稱殷富”。由此可知,當年來蒲臺、北鎮經商的人員不僅有山東當地人,還有來自廣東、福建的人員,他們用大海船往返運送物資。
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奪大清河入海之初,蒲臺老城附近河槽刷寬30余丈(100多米)。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蒲城以上張肖堂凌汛決口,合龍后溜勢突然南移,溜勢沿南岸大堤方坑朝東北面去。從此,蒲城由河南變成河北。蒲城與北鎮之間的原大清河道在張肖堂決口后兩三年內淤塞,蒲城以北的大清河故道雖然不再行水,但蒲城地勢低洼的狀況未改變,如今成了洼地一一蒲湖風景區。由于黃河的擺動,蒲臺渡口脫離了河道,原來渡口碼頭便遷移至道旭渡口,與濼口之間黃河水運仍然繁盛。據《北鎮志》記載,1931年,由濱縣(今濱州)運往濟南的貨物達到7472噸。1933年至1937年間,當時往來船只有3000多艘,年運量達到40萬噸。1955年10月,道旭港開通了北鎮至濟南濼口的黃河下游第一艘客輪“魯生”號。
后來,這里的交通流量日益增大,每天在兩岸待渡的車輛經常排列數百米之長。1972年,國家在道旭渡口東側興建了當時黃河上最長的一座公路鐵橋一一北鎮黃河公路大橋(現改名濱州黃河大橋),也是黃河三角洲地區第一座黃河大橋。由于公路事業的發展,渡口的作用大大減弱,蒲臺渡口隨著大橋的通車而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山東黃河第一渡——濼口古渡
在山東有“黃河第一渡”之稱的為濼口渡口。據1986年《濟南簡史》記載,濟南北郊濼口鎮是著名的水路碼頭,為古代黃河下游最大的渡口,是連接濟南和魯北平原的咽喉要道,是沿海到內地的重要水上運輸線,為商品流轉的集散地。
濼口,即發源于趵突泉的濼水入古濟水之口。《水經注·濟水》記載,“濼水北流注于濟,謂之濼口”。據山東建筑大學趙虎教授研究,濼口鎮作為行政建制始于金代,《金史·地理志》記載,“上濼口為濟南府歷城縣六鎮之一”。濼口自古便是水運發達之地,濟水連接內陸與沿海,濼水溝通濟南城和濼口,便利的水運條件促進了濼口水運的興盛,帶動了濼口航運業和商業的繁華。明崇禎年間刊行的《歷乘》記載:“濼口鎮,城西北二十里,商人貿易之處,膠萊有司駐焉,鵲山高峙,大清東流,樓船往來,亭閣飛甍,誠一巨鎮。”說明當時大清河里大船絡繹不絕。專管官鹽運輸的山東鹽運使司下設膠萊、濱樂兩個分司,膠萊分司批驗所就在濼口,負責魯鹽外運管理和審批,掌控山東、河南、安徽3省的食鹽轉運。到了清代,濼口依然興旺。清同治三年(1864年),在濼口設立厘金局。乾隆年間《歷城縣志·鹽法》記載:“歷不產鹽,而城北濼口則商賈聚集之所,凡濟南、泰安、東昌、充沂、曹六府所食之鹽自武定府利津縣屬之永阜場,筑包船運,皆由大清河經蒲關抵濼口,乃分運各州縣,故濼口亦山東省運鹽之一天總匯也。”山東各州縣所食之鹽,基本來自利津永阜鹽場,由大清河運至濼口再轉運各地。
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從銅瓦廂決口奪大清河入海后,充沛的水量給濼口的航運又帶來了機遇,促使濼口商業更加繁榮。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黃河決口淹沒了永阜鹽場,濟南改從官臺場筑包,由小清河運送至黃臺橋碼頭。1906年,山東鹽運使張毓蕖修筑了黃臺橋至濼口碼頭小鐵路,這就是“清濼小鐵路”。1912年,津浦黃河大橋建成通車,張毓藻又改修為津浦鐵路支線,連通了膠濟鐵路黃臺橋支線,將膠濟鐵路一小清河黃臺碼頭一津浦鐵路一濼口碼頭實現了連通。據《近代山東市場經濟的變遷》記載,“由鄭州來往濼口的民船有700多艘,每年經濼口運至黃河沿岸的食鹽約200余萬斤,1911年河南運往濼口轉運的榨油豆子達4萬噸,經濼口轉運至青島的河南草編66399擔,還有大量河南蠶綢經濼口轉運煙臺出口”。濼口渡口成為黃河下游貫聯東西河道及南北陸路的最大水陸碼頭,黃河航運上可到達魯南、河南、山西等地,下可直達入海,集市貿易盛行,商店林立,一派繁華景象。
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在濼口設立渡口航運管理所,1952年并入山東省交通廳黃河航務管理辦事處,負責南北兩岸擺渡和港航管理。1988年,濼口黃河浮橋建成通車,黃河航運正式退出歷史舞臺。2021年,千里黃河第一隧一濟南黃河濟濼路隧道建成通車,濼口渡口成為歷史。
黃河,這條萬里長河上究竟有多少渡口,無人能說得清。但這些渡口無疑是溝通兩岸人民的橋梁,孕育了獨特的渡口文化,成為黃河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們在中華文明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彌足珍貴。讓我們共同珍惜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進一步深挖與黃河渡口有關的歷史文化資源,開發好文化旅游,講好黃河故事。
位于濼口渡口位置的濟南黃河濟濼路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