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考古學大辭典》中對銅器是這樣定義:“銅器,一般指以銅為基本原料加工制成的器物,包括工具、武器、器皿、樂器、車馬器、裝飾品、藝術品等?!敝袊你~器起源較早,商周時期,青銅鑄造達到高峰,出現了許多精美的器具。銅鏡作為重要的日常生活用器,最早出現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齊家文化時期,是我國早期青銅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我國八大古都之一,文化底蘊深厚,文明脈絡清晰完整,可移動文物資源豐富。館藏文物10萬余件,包括化石、青銅器、甲骨、玉器、石刻、陶瓷器、貨幣、書畫等,文物年代從舊石器時代到近現代,能夠充分體現歷史發展脈絡。館藏銅鏡數量豐富,總數逾200面,歷史跨度數千年,涵蓋了銅鏡發展演變的各個重要階段。
銅鏡簡介
銅鏡,又稱銅鑒,是我國古人用來照面飾容的重要器具之一。關于銅鏡起源,主要有3種說法:“鑒來”說、“陽燧來”說及“銅泡來”說?!拌b來”說,即認為我國古鏡是由一種叫作“鑒”的器血演變而來。古人最初以自然界靜止的水映照,后逐漸改用銅盆式的銅鑒盛水照面;再后來因偶然的發現,打磨光凈了的無水銅鑒底面也能反照,遂演變出今日之銅鏡來。陽燧是我國歷史上最早利用太陽取火的一種用具,“陽燧來”說認為銅鏡來源于陽燧。銅泡指古代用于裝飾衣物、馬具及箱匣的銅制配件,“銅泡來”說認為銅鏡來源于銅泡。
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兩面銅鏡,是甘肅廣河齊家坪出土的素鏡和青海貴南尕馬臺出土的七角星紋鏡,均屬于距今約4000年的齊家文化時期銅鏡。這說明,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我國先民就已使用銅鏡。有關“鏡”字的歷史記載也較早,我國戰國時期的著作中已出現,如《韓非子·觀行》:“古之人,自短于自見,故以鏡觀面?!?/p>
縱觀我國銅鏡發展的歷史,戰國、漢代及唐代是銅鏡發展的鼎盛時期。我國早期銅鏡現存數量較少,形狀多為圓形,紋飾也較為單調,多為素面紋和幾何紋,也見日紋和星紋,可能與祭祀有關。戰國時期,進入銅鏡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這時期的銅鏡不僅鏡型新穎,紋飾多樣,而且制作工藝也有很大的進步。楚鏡是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之一,鏡型輕巧,紋飾靈動,主要有“山”字紋、鳥紋、蟠螭紋等。
漢代是銅鏡發展的一個繁榮時期,這時候的銅鏡質地精良,種類較多,現存數量也較大,鏡背刻有銘文,紋飾及題材也更加豐富。這時期的銅鏡紋飾主要有連弧紋、草葉紋、星云紋、博局紋等。除此之外,銘文鏡也較為流行,盛行的銘文主要有“昭明”和“日光”。
館藏銅鏡中,漢代銅鏡數量居首,有3面尤為珍貴,被評定為國家二級文物,分別為西漢四乳神獸紋銅鏡、東漢“長宜子孫”銅鏡及東漢“君宜高官”銅鏡。這3面漢代銅鏡歷經歲月洗禮,保存較為完整,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寓意,是古人對家族傳承、仕途追求等美好愿望的表達。這3面銅鏡在眾多館藏漢代銅鏡中占據著重要地位,體現了漢代銅鏡鑄造業的繁榮與多元,為深入研究漢代的社會生活、文化信仰及審美觀念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唐代是銅鏡發展的鼎盛時期,也是我國古代銅鏡發展的最后一個繁榮期。唐朝,社會穩定、經濟繁榮,豐富的礦產與冶煉技術的成熟,極大促進了銅鏡制作工藝的發展。這時期的銅鏡不但鏡型豐富,出現了葵花形、菱花形、八角形、“亞”字形等,而且紋飾多樣,較為典型的有海獸葡萄紋、鸞鳥銜綬紋、雀繞花枝紋等。唐代銅鏡的制作工藝也極為先進,出現了金銀平脫、螺鈿鑲嵌、貼金等新的技術。此外,這一時期銅鏡的合金比例更為合適。其中,錫的含量增加,使銅鏡的映照效果提升。
館藏唐代銅鏡數量相對較少,但其中不乏工藝精湛、文化內涵深厚的珍品,其中一件貼銀殼鎏金寶相花銅鏡被評為國家一級文物。該銅鏡是唐代金屬工藝的集大成者,其奢華材質與工藝體現了唐代追求富麗華美的的審美取向,也是體現當時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實物。
唐代貼銀殼鎏金寶相花銅鏡


尃物館館藏銅鏡的活化利用
依托館內豐富的文物資源,深挖文化基因,創新設計,將館內精品文物轉化為可感知的現代文創,如依據館藏文物為原型設計制作的隨身鏡、精心打造的寶相花折疊手柄手持鏡等,這些銅鏡類文創與館內開發制作的琵琶梳相得益彰,以“梳禮”形式成套售賣,深受游客好評。
照面飾容是鏡子的基礎和核心功能。立足館藏精品銅鏡,將歷史文物轉化為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的文創產品,既延續了銅鏡的照面飾容功能,又賦予其現代生活美學價值。其中一件文創銅鏡以西漢四乳神獸紋青銅鏡為靈感源泉。西漢四乳神獸紋青銅鏡直徑13.3厘米、邊寬1.7厘米、厚0.52厘米。整體形狀為圓形,圓鈕,四葉紋鈕座。內區飾四乳,四乳間為獸紋帶,兩兩相對,兩獸前各有一只小獸,并跪一長發人。寬緣,寬緣中間飾三角形復波紋??傮w來看,西漢四乳神獸紋青銅鏡鑄造規整,質地渾厚,紋飾煩瑣細膩,形象生動。以這件銅鏡為原型設計的文創產品,定位于面向熱愛生活的年輕女性群體,同時兼具商務禮品屬性,成為文化活化典范。在此基礎上,文創產品突破傳統青銅鏡的單一功能性局限,將鏡面材質升級,提升實用清晰度,并配上粉嫩的鏡套,既保留文物當時的藝術風格不失莊嚴美感,又適配當代日常使用場景。巧妙融合文化敘事與實用價值,賦予古老文物以時尚表達。
館藏唐代貼銀殼鎏金寶相花銅鏡,直徑19厘米、邊寬0.65厘米、厚1.4厘米。鏡體為棱花形,圓鈕,鏡背貼銀殼,銀殼上飾凸起的寶相花圖案,花紋以鈕為中心,莖葉相連,竟相開放,布滿鏡背。銀殼上的寶相花圖案用鍍金突出。含金量約 70% ,含銀量約 90% ,銀殼花厚0.17厘米。貼銀殼鍍金銅鏡是流行于唐開元至唐德宗時期的一種特種工藝鏡,它造型俊美,制作精巧,裝飾華麗,出土稀少,較為珍貴。寶相花紋飾盛行于唐代,應用廣泛,寓意吉祥富貴,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取了銅鏡上的寶相花文化基因,以寶相花為靈感設計出寶相花折疊手柄手持鏡,兼具古典美學與現代實用價值。鏡面與外殼均采用寶相花造型,線條流暢,層次分明,優雅別致;鏡殼表面浮雕寶相花紋,細節精致,彰顯古典韻味。折疊設計,方便攜帶,可隨時整理妝容,提供多種配色選擇,滿足不同審美需求。
博物館館藏銅鏡活化的影響與意義
文創產品是展覽及文物的延伸,是觀眾能把“文物”帶回家的直接載體。以銅鏡為原型創做的文創產品,不僅是照面飾容的用具,還是連接歷史與現代的橋梁。依托館藏精品銅鏡開發專題文創產品,給觀眾提供將“文物”帶回家的滿足感。兩款文創銅鏡將文物轉化為可觸摸的文化產品,價格親民,讓千年銅鏡不再高冷。一方面,文創產品突破銅鏡單一金屬材質的限制,結合玻璃、合金等材料,降低制作成本的同時保留了古典韻味。另一方面,現代工藝的進步、設計的優化及批量生產的模式,都進一步控制了文創銅鏡的生產成本,更好地讓文物“活”在當下。
的四乳神獸紋隨身鏡自上線以來,以“古今對話”的創新理念引發市場熱烈反響。線上推廣視頻單條播放量突破66萬次,抖音短視頻瀏覽量50萬 + ,點贊量破萬,強勢登陸“抖音熱搜榜”第一,并衍生出“文創是要考研嗎”等詞條,相關詞條播放量超580萬,形成文化消費新潮流。四乳神獸紋隨身鏡成為商務禮品與年輕女性群體的熱門選擇,成為文化活化典范。四乳神獸紋隨身鏡以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之美,印證了文創產品在推動歷史IP市場化、提升城市文化影響力中的核心價值。
文創產品的熱銷不僅使普通民眾在日常生活場景中感受到傳統文化魅力,也帶來一定的經濟價值。設計的兩款文創銅鏡上市后,便吸引了大量游客的關注。據統計,這兩款文創銅鏡的銷售數量已逾1500件,同時以自身曝光率帶動館內其他文創產品銷售數量及銷售額暴增。文創產品帶來的經濟效益也在不斷地“反哺文物”,銅鏡歷經風霜,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銹蝕、裂紋、磕傷、紋飾缺失等問題,文創產品的銷售收入可為博物館提供一定的資金來源,從而更好地投入文物保護和專題展覽中去,讓更多殘損文物得以重現原貌,讓民眾充分感受到銅鏡的文化魅力,實現“保護一利用一再保護”的閉環。
博物館文創產品的熱銷促使精美文物以更親民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文創產品在設計時更要結合生活實際,做好市場調研,緊跟時代,多元化發展,這樣才能更好地推動傳統文化普及。作為市博物館名城建設的重要支柱博物館之一,講好故事,宣傳悠久歷史文化是其固有屬性和歷史使命。正以館藏文物為基礎,通過數量眾多的展覽來開發專題文創產品,讓游客在參觀結束之余,滿足將“文物”帶回家的愿望。今后,會更多地發掘館藏銅鏡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學習國內優秀博物館的文創產品開發經驗,依據銅鏡的形制、銘文、紋樣等特殊文化符號,將其轉化為更多的現代日常生活用品,例如,冰箱貼、書簽、包掛、筆記本等,讓“文物”在指尖觸手可及。
文創產品將厚重的歷史、精湛的技藝轉化為可感知的體驗,讓文化不再塵封于博物館內,而是融入日常生活。數量眾多的文創產品正以多元形式成為推動文化傳播的重要力量,是新形勢下博物館事業發展的趨勢之一。2025年年初,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培育新增長點繁榮文化和旅游消費的若干措施》的通知,通知內明確提到,支持文化文物單位與社會機構合作,開發高品質文創產品。文創產品的火熱出圈不僅為博物館帶來了經濟效益,還提升了博物館的知名度,吸引了更多民眾到博物館參觀,感悟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作者單位分別為、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