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鄄城縣舊城黃河渡口,靜臥于縣城北13千來的黃河南岸,因依偎著舊城集(今舊城鎮)而得名。自清末形成以來,這里便成了魯西南連通京津的要道。真正讓它鐫刻進歷史長卷的,是1947年那個夏夜,劉鄧大軍(以劉伯承為軍事指揮員、鄧小平為政治委員的人民軍隊)在此劈波斬浪,揭開解放戰爭全國戰略反攻的序幕。
彼時,解放戰爭已鏖戰一年,國民黨軍百余萬兵力折損,戰略反攻的曙光初現。中共中央果斷決策: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可剛剛回歸故道的黃河,濁浪翻滾如銅墻鐵壁,成了橫亙在前的第一道天險。
1947年3月,按照中央軍委“冀魯豫軍民預備船只,準備運送劉鄧大軍過黃河”的指示,冀魯豫區黨委和行署命令冀魯豫黃河水利委員會設廠造船、組織水兵,并成立黃河河防指揮部,任命冀魯豫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王化云為兼職司令員。油燈下,王化云召集沿河各地的專員、縣長和黃河修防處具體部署建廠、籌料等造船事宜,先后在濮陽縣、濮縣(今范縣一部分)、范縣、建立4座造船廠。木匠揮汗刨木,百姓拆箱獻材、湊麻成繩,甚至冒險潛入敵占區采購桐油。
大軍渡河前,黃河汛期已近,河寬、水深、浪急、涌大,濁流滾滾、濤聲陣陣,黃河南岸有敵軍把守,還設置了河防工事,經常隔河打槍、打炮,且敵機不時在黃河上空盤旋偵察,投炸彈、打機槍,給造船帶來諸多困難。但是,任何艱難險阻都阻擋不了黃河人前進的步伐。各船廠冒著敵人的騷擾,加緊趕造新船、修復舊船。為了保護船只不遭轟炸,積極組織挖引河,設置真假船塢,迷惑敵人,隱蔽船只。在各方努力下,僅用3個多月時間就建造大小船只140多只,保證了大軍渡河的需要。
這邊船塢里熱火朝天,那邊水兵的訓練也毫不松懈。黃河河防指揮部四處尋訪,把有經驗的水手、船工都請了來,還動員曾撐過船的鄉親參軍,一下子就組織起2000多人的隊伍,并分為5個大隊。大家白天練劃槳掌舵,夜里也不歇著,政委郭英編寫的《船工、水手工作手冊》成了眾人的“寶貝”,被翻得卷了邊,每個人都將里面的要領背得滾瓜爛熟。時間緊、任務重,可沒人喊累,因為大家心里清楚,多練一分,大軍渡河就多一分保障。
大軍渡河的前兩天,野戰軍司令部的命令緊急傳來:黃河河防指揮部須連夜選定渡口、搭建臨時碼頭。王化云深知此事關乎全局,帶著幾名骨干,借著夜色的掩護多次秘密勘察。從濮陽到東阿,150多千米的黃河岸線,每一處淺灘、每一段堤岸都印下了他們的足跡,最終敲定7處隱蔽又合用的渡口。
為讓大軍安全登船,河防指揮部做足了細功夫:臨時碼頭全選在岸邊土質堅實的地方,為防止車輛、人員陷進泥里,輔道先鋪一層厚實的高梁稈,再仔細壓上黃土,踩上去穩穩當當;岸邊還密密實實打上木樁,一來固定船只,二來防止堤岸被浪沖垮。
1947年6月26日,司令員劉伯承、政委鄧小平簽署《晉冀魯豫野戰軍西南戰役作戰令》,命令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一縱隊在東線張堂、林樓,第二縱隊在中心地帶孫口,第六縱隊在西線李橋(舊城渡河點),第三縱隊為先遣突擊隊,在東起東阿西至濮縣的沿黃河各個渡口整裝待發。
6月30日的夜幕,像一塊厚重的黑布,悄悄罩住了黃河岸。船工、水兵和沿岸群眾屏著呼吸,開始了一場與寂靜的較量。太平車運著小船,車輪下墊著木棍、秸稈,碾過地面只發出細碎的聲響;大船靠牲口牽拉,趕車人揚起鞭子卻不敢出聲,鞭梢落在牲口身上,只驚起幾聲壓抑的嘶鳴一一對岸就是敵人的崗哨,一絲響動都可能暴露行蹤。就這么屏聲靜氣地忙活,當晚,所有船只都按命令穩穩滑入水中,像一群蓄勢待發的魚,伏在暗夜里等待號令。

每個渡河點都成立了黃河指揮部,突擊隊的勇士早已整裝完畢。每只船頭都站著兩名老水手,滿是老繭的手擦著船槳。有人上船前,從懷里摸出皺巴巴的錢票,鄭重地塞進臨時黨支部的黨費袋,“若是回不來,就當給隊伍添份力”。
深夜子時,舊城渡口兩側的水面突然泛起漣漪。劉鄧大軍的先遣突擊隊悄無聲息地起航,10多名勇士在每只戰船上屏息待命,槍已上膛、刀已出鞘,機槍手趴在船頭,指關節因用力而發白。水兵弓起脊背,船槳劃破浪濤的聲響被黃河的低吼吞沒。船在急浪里顛簸著加速,不到一刻鐘,南岸的淺灘已在眼前。
突然,敵哨兵的驚呼聲劃破夜空,睡夢中的敵人慌亂架起槍炮。剎那間,北岸的炮兵陣地驟然怒吼,萬發炮彈帶著呼嘯飛向對岸,在敵陣地上炸開團團火光。先遣隊員不等船只停穩,縱身躍入淺灘,螳著水向堤岸沖鋒。
48黃河黃土黃種人2025.08(下)
東西兩面的夾擊如利刃出鞘,敵軍的堤防線瞬間潰散,守敵抱頭逃竄。
灘頭陣地插上紅旗的那一刻,鄄城縣舊城集北關的黃河大堤上,一顆紅色信號彈猛地向夜空,在墨色里劃出一道明亮的弧線一一渡河成功了!
看到紅色信號彈的騰空升起,黃河河防指揮部副司令員劉茂齋下達了低沉而有力的“出發”命令。第六縱隊指戰員躍身登船,向南岸進發。此時,鄄城縣舊城集至臨濮集段黃河南岸,早已隱蔽在戰壕里的獨立第二旅及所在軍分區武裝戰士,迅速躍出掩體,掩護第六縱隊夜渡黃河從舊城上岸。
天剛蒙蒙亮,敵機便如烏鴉般黑壓壓撲來,炸彈在河面炸起沖天水柱,機槍子彈掃過堤岸,為護住船只、減少犧牲,指揮部當機立斷:白天停渡,改在夜間行動。
夜幕再次垂落時,150千米長的黃河線成了沸騰的戰場。濁浪翻滾的河面上,大小船只如離弦之箭,從各處渡口齊發,船頭的燈火在黑暗中連成流動的光帶,劈開沉沉夜色向對岸沖去。黃河河防指揮部的船只往來穿梭,像不知疲倦的擺渡人,一趟趟將戰士送向南岸。
3個夜晚的連續奮戰,成了與時間的賽跑。當最后一批戰士踏上南岸土地,12.6萬大軍已全部跨過黃河天險。他們借著夜色,搗毀了黃河灘工事,撕開了號稱“固若金湯”的河防防線。緊接著,魯西南戰役打響,28個日夜的浴血拼殺,南下的障礙被徹底掃清,劉鄧大軍由此邁開千里躍進天別山的步伐,人民解放軍戰略大進攻的序幕在黃河的濤聲中轟然拉開。
戰后,“你們為祖國獨立立了大功!”的嘉獎令傳遍河岸。1996年,當地黨委、政府在鄄城黃河堤防路旁立起“舊城渡口處”紀念碑,碑石上的字跡雖被風雨打磨得溫潤,卻始終透著股錚錚鐵骨。
如今,桑莊險工的石縫里,仍有風掠過的聲響,像極了當年船槳擊水的韻律。黃河依舊東流,而舊城渡口的故事,早已化作濤聲里的豐碑,在歲月中永恒轟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