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九曲回轉,萬里奔騰,突破重重險阻,沖出小浪底峽谷后,進入華北平原,至此才真正展現出寬闊無垠的胸懷。在小浪底以下不遠的地方,有一個歷史上著名的渡□一一孟津渡。

這一天,太陽悄然升起,霞色放膽延放到中天。孟津的邙山嶺上筑起一座高臺,惠風高揚的旌旗下,陣陣鼓角響起,一派莊嚴而熱烈的氣氛。臺周圍聚集著八百諸侯。臺上,一位英俊而偉岸的青年慷慨陳詞,不時揮舞著拳頭,仿佛要刺破青天。這便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事件一八百諸侯會孟津。商朝末年,過王昏庸無道,殘暴不仁,天怒人怨。當時,西伯侯(周文王)辭世,其子姬發(周武王)承父遺志,召八百諸侯檢閱盟誓同心伐紂,史稱“孟津觀兵”。《周書·泰誓》載:“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一月戊午,師渡孟津…”唐代詩人胡曾作《詠史詩·孟津》:“秋風颯諷孟津頭,立馬沙邊看水流。見說武王東渡日,戎衣曾此叱陽侯。”武王伐紂時,在孟津渡口渡河那天,忽然大風驟起,波浪滔天,武王挺立船頭,一手揮動金色大斧,一手高擎掛著白牦牛尾的指揮旗桿,大聲喝道:“我既擔當天下重任,誰敢違逆我的意志!”武王音落,風息波平,諸侯乘勢率軍安渡。武王渡河后,一路向北,直逼朝歌,牧野一戰大勝,創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伐過成功,周朝建立,孟津渡也由此載入史冊,成為正義、仁愛、向善有力的見證者。

明月朗照,銀河輕掩,疏星與浪尖的波光交流著不倦絮語。流水拍打著布滿蒼苔的碼頭,也拍打著泊在岸邊的陋船。爺爺是這一帶首屈一指的船把式,40多年擺渡生涯在他心里不知沉淀著多少酸甜苦辣,與船俱老的外表無處不顯露著歲月滄桑。在這里,他清楚黃河每一季的脾氣、熟悉河道上的每一顆沙礫、讀得懂河面上的每一簇波浪。淡季時,他可以將衣服挽在頭頂踏浪搶涉;汛期時,他敢獨自撐船橫渡黃河。他覺得最舒服的事就是躺在船艙里,枕著濤聲入眠。多年擺渡攢下的故事他好像從未嘮完過,最津津樂道的是協助陳庚部隊渡河作戰。那是1947年8月的一天,時逢大雨,河水暴漲,陳庚所屬5萬余人欲渡河挺進中原。時任杜八聯民兵連長的蔣平華主動請纓,率幾十名水性好的隊員,腰系葫蘆,躍入黃河,且戰且泗,直抵對岸,炸毀碉堡,開辟通道。當地群眾組織船只和簡易運載工具,有力支援了大部隊渡河,及時投入逐鹿中原的解放戰爭。陳庚在授予杜八聯民兵葫蘆隊錦旗時賦詩:“手撥河水腳踏浪,腰系葫蘆肩扛槍。縱橫馳騁黃河上,驚濤駭浪任飛翔。”爺爺每每講起這段歷史都神采飛揚,充滿驕傲與自豪。
如今,爺爺已不在人世,他侍奉一輩子的渡口也早無蹤跡,唯留下一座紀念碑傲然屹立在河邊,靜聽著未來更動人的故事。

夏日,豐草與嘉木并茂,綠與金黃并榮。站在古渡岸邊,望大河之洲渚,思歲月之悠悠,遐想與感慨猶如大河里的浪花,無一不閃爍著奪目的亮色。古渡西邊就是著名的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這座宏大的水利樞紐工程,集防洪、供水、灌溉、發電等于一體,真正實現了“千年安瀾,福澤萬代”的美好愿望。臨大壩眺望,向西是浩渺的水面,遠極天際,近闊數里。轉身東望,噴涌的濁流在壩底吶喊后,旋即匯合,直奔東海。這股洪流帶著使命和期冀,在廣袤的平川上勾畫出一幅幅生動的畫作,讓千家萬戶安享著幸福與美好。
古渡東邊可見雙橋飛架南北,穿梭般飛馳而過的車輛滿載著民之所需,奔向理想的遠方。清晨,當太陽從黃河的浪尖上冉冉升起時,總能看到大橋像兩條錦帶纏在黃河之上,遠遠望去猶如欲飛的巨龍,承天騰地,護佑著這片土地上的萬物,生生不息。
今日,古渡已成為記憶載入史冊,向人們訴說著從前的黃河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