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蚜蟲冒頭了,咱們得排查一遍?!绷荷焦芾砭炙聚蚬芾矶勿B護職工王有輝指尖拂過國槐葉片,當仲夏晨光漫過長堤,蚜蟲的斑點,成了東平湖圍壩生態詩箋上待修改的字符。
國槐濃蔭如蓋、海棠青果初結、欒樹金蕊搖曳、堤坡綠草連綿,在梁山管理局職工的辛勤勞作下,45千米綠廊正悄然書寫東平湖圍壩生態蝶變的詩歌。
規劃先行綠色畫卷的科學落筆
“海棠花開時,這里入選了‘山東黃河春日賞花地圖’。”梁山管理局工程管理科負責人梁奉放指著16千米的東平湖圍壩城區段介紹。
在他身后,分段式生態畫卷沿堤鋪展:北段欒樹列陣,羽狀復葉篩下流動的光影;中段海棠織錦,春日綻開云霞,秋日垂掛瑪瑙;南段國槐擎傘,虬曲枝干撐起十里濃蔭。近1.73平方千米護堤地林帶沿堤筑起生態屏障。
“一段一景”的精美畫卷,令行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這份精心設計遵循三重法則:抗風樹種守護防洪安全,土壤情決定樹種選擇,景觀協調促使城區段堤防與大運河廊道“隔岸對景”。
防洪工程的生態蝶變始于一份科學藍圖,即梁山管理局精心編制的《工程管理難點三年治理方案》。其后,梁山管理局逐年制訂《提升和改變工程面貌計劃書》,以樁號為刻度精準布局,“十四五”期間,6萬棵新植樹株沿著數字沙盤預設的坐標扎下根基,300萬平方米圍壩堤防草皮護坡也在精細管護中形成青翠屏障,牢牢鎖住水土。
重建重管四季雕琢的綠色年輪
春寒料峭,任莊管理段職工在因去年雷雨大風倒伏的楊樹林中搶栽新苗。“守住生態屏障,一棵樹都不能少!”段長李瑞的喊聲混著夯土聲穿透晨霧。
仲夏熱浪里,升降車托著司垓管理段職工修剪國槐。“密枝藏蟲害,更擋巡查眼,且防剮蹭車,修剪要經常?!泵绱溆伦跃幍拇蛴驮婋S剪枝聲響起,這是護堤人行走在青堤上的即興吟唱。由于國槐枝葉長勢旺盛,影響堤防監控巡查及行人安全,“樹木理發”開始納入日常管護重點事項清單,成為常規動作。
一幕幕場景,是梁山管理局職工精細化護綠管綠的縮影。四季在堤壩上刻下年輪:春風催發植新綠,夏日澆灌兼治蟲,秋陽暉下補弱苗,冬雪紛飛剪病枝。
從晨光熹微到暮色四合,從春寒料峭到盛夏光年,日復一日的悉心呵護,他們用最樸素的勞作方式,詮釋“精工出精品”的真諦,在堤防上鐫刻出綿延的“綠色年輪”,使綠色成為黃河岸邊最厚重的底色。
文化長廊治水工程里的時空交匯
梁山黃河明珠廣場文化展廳里,參觀者駐足運河船模旁時詢問:“這些漕船當年真能直達京城嗎?”
“眼前安民山就是運河漕運的地標。講解員徐迎指向湖中青岱,“當年糧船集結地點,就是我們如今守護著的這一方水土!”
梁山黃河明珠廣場中,方尖石碑銘刻著軍民修堤歷史,法治長廊詮釋《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精髓,展板陣列彰顯職工護河護綠決心。這處完全由職工自主設計的文化地標,作為水文化與水工程融合的典范,已榮膺“山東黃河文化建設示范點”“黃委法治文化示范基地”等多項榮譽,使生態廊道承載起厚重的文化靈魂。
仁立梁山黃河明珠廣場向西遠望,一艘艘滿載的運煤船正駛過干年運河河道;粼粼波光中,梁山港奔忙的鋼鐵船隊,仿佛正與展館內的漕運古舟隔空對話。黃河的渾厚、運河的悠長,在此與人民治黃的巍巍豐碑交織成流淌的時空交響。
當夕陽為東平湖圍壩鍍上金邊,新修剪的國槐在晚風中輕舞疏枝,司垓退水閘旁一位納涼的村民感慨:“以前跑土揚塵的大堤,轉眼成了遛彎乘涼的公園!”
從單一的防洪工程到融合防洪保障、搶險交通、生態景觀功能的生態廊道,東平湖圍壩的綠色蝶變,見證著梁山管理局職工的智慧與匠心。
當蜿蜒長堤的生態詩箋在夏風中沙沙翻頁,無人機自堤防巡查車頂輕盈騰空,鏡頭里既有歷史沉淀的治黃豐碑,更追蹤著向幸福河奔騰而去的綠色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