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因濟水而名、伴黃河而興。
據《濟陽縣志》記載,歷史上黃河曾三過濟陽,最后一次便是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奪大清河道由歷城縣任家岸入境,經溝楊莊、縣城南、葛家店、直河莊等入濟陽,穿惠民北上。這條奔騰的大河既是天塹,亦孕通途。從渡口的舟楫穿梭,到浮橋的便民更迭,再到大橋的鋼鐵飛架,完成了全天候暢行的蝶變。
-津渡帆影: 河上舟楫載春秋
有人說,黃河上有難以計數的渡口,是大河造就了渡口,又是渡口帶活了大河。
清末民初時,黃河濟陽段有邢家渡、大柳樹店、溝楊家、東關、葛家店、張辛、小街子、時家圈8處交通渡口,由當地船家經營橫渡黃河。另有周孟、范家鋪、辛莊、鐵匠家、高家紙坊、韓家紙坊、四合等幾處農用渡口,僅為附近群眾過河種地、走親訪友提供方便。其中,交通渡口以邢家渡、溝楊家、時家圈3處頗為重要。
邢家渡渡口位于濟陽城西南25千米處,屬崔寨街道。明清時期,惠民縣、陽信縣、樂陵縣、商河縣等縣向濟南運糧解銀,均由此渡過黃河。溝楊家渡口位于濟陽城西南8千米處,自然條件優越,臨河河面寬僅430米,水深而穩,兩岸均靠壩頭。時家圈渡口位于濟陽城東北30千米處。民國初期,渡口有大船10只,計75噸位,北鄰各縣的行人、貨物由此渡河的很多??谷諔馉幥跋?,該渡口還有船只往來,十分繁忙。
《濟陽縣志集·民國·津渡》中記載:“濟(指濟陽)邑南濱黃河,北鄰徒駭,津渡之于交通至關切要。”“行旅往來咸稱便利,將見和衷共濟之際,自必口碑載道?!笨梢?,黃河橫渡在當時的重要意義。
夕陽下的黃河大橋

此外,葛家店河段內曾有一處老渡口,名為葛家店渡口,是濟陽縣域內最早的古渡之一。此處渡口并未修筑碼頭,而是利用長期靠水、易于靠船的灘岸作為上下船的地點。從木質帆船到半機械化船只,很長一段時間內,葛家店渡口將濟陽、章丘兩岸的人民串聯起來,使南北交通、行旅往來皆因此而便利。不僅如此,彼時黃河防汛期間,葛家店渡口與來往船只在支援搶險運料、查勘險情、打冰開河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隨著更加便利的交通載體的出現,渡口漸漸被遺忘。2003年8月,葛家店渡口被撤,至此,濟陽境內所有渡口全部停用,其痕跡漸漸被流水浮沙掩去。
如今,黃河葛家店渡口舊貌換新顏。在濟陽黃河河務局的精心整修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黃河工程與人文景觀,河道的護河防洪能力不斷提升。這里的“曲壩觀濤”被評為濟陽新八景之一,與濟陽老八景之一“柳岸行吟”相得益彰。
·浮舟連岸: 碧波之上續薪火
-長橋臥波:天塹通途照古今
靠著船只擺渡,黃河南北兩岸民眾得以往來,但同城跨河仍受限于冰凌、干旱等氣候影響。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末,黃河濟陽段頻繁斷流,為解決群眾過河難、過河險的困境,方便兩岸群眾基本生產、生活渡運需要,浮橋這種古老的通行方式重新煥發生機。
浮橋,古時也稱為舟橋,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对娊洝ご笱拧ご竺鳌分杏涊d,周文王于公元前1184年為娶妻在渭河架浮橋的典故,“親迎于渭,造舟為梁”。
人們以舟船代替橋墩,用繩索將船只串聯起來,在兩岸以地錨固定住,于船上架設木板,浮橋就建成了。
1992一2004年,濟陽境內沿黃河一帶先后建成胡楊浮橋、濟章浮橋、東郊浮橋、濟鄒浮橋、東城浮橋。5座浮橋的順利架設,縮短了人們渡河時間。
浮舟的更迭升級,雖帶來了更大的載重量和穩定性,卻因舟體增天導致阻水問題凸顯。每到行洪排凌時,浮橋需要拆除,不僅耗時耗力,水上作業也存在安全隱患。隨著技術的進步,幾處浮橋陸續啟動主體浮舟的升級改造,在延續便民屬性的同時,力求平衡通行效能與河道安全。
濟陽,與濟南主城區隔黃河相望,相距較遠,這樣的地理位置制約了其區域經濟社會水平的提高。
2008年,濟陽黃河公路大橋的通車,加速了黃河兩岸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對接,濟陽人民“15分鐘登機、半小時進城、3小時出海”成為現實,也讓濟南“攜河北跨”發展有了實質性進步。2022年,兼顧生態環保、景觀效果,公軌同層、人車分行的“民生工程”一—濟南黃河鳳凰大橋建成通車。漫步橋上,濟陽黃河淤背區沃野千里,花海林帶綿延迤逾,盡收眼底。從濟南黃河鳳凰大橋的南口上橋,4分鐘即可通過黃河天塹到達黃河大道。
百年黃河渡,從舟楫擺渡到鋼鐵飛虹,橋連兩岸,脈通古今,交通迭代映照著濟陽與時代同頻的步履,也讓黃河之畔的城與河,在前進中續寫著共生共榮的新篇。
黃河古渡地標建筑

濟南葛店河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