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園口,一個承載著黃河記憶的名字。它始于明朝的繁華,歷經戰爭的創傷,又在治河與發展的歷程中重生。
花園口的由來
明嘉靖年間(1522一1566年),時任吏部尚書的許贊在鄭州北郊黃河南岸營建了一處規模宏大的私家園林。這座園林占地達36公頃,其規模之巨、規制之精,堪稱當時中原地區首屈一指的園林建筑。園中廣植奇花異草,亭臺樓閣點綴其間,每逢春夏之交,百花競放,蔚為壯觀,引得文人雅士紛至沓來,吟詩作賦。
為便利園林物資運輸及行人往來,許贊主持疏浚了流經此地的涸水河,并精心設計水利工程,使其與黃河相通。這一工程不僅形成了重要的渡口,更改善了周邊農田灌溉條件。因園林之盛景與渡口之要沖,此地遂得名“花園口”,其名沿用至今已近500載。
然而,黃河的南徙逐漸吞噬了這片土地,園林與村落被河水淹沒,渡口卻因南北交通之需延續下來,成為黃河沿岸的重要樞紐。
花園口的堵復
1938年6月9日,一個永遠銘刻在中華民族記憶中的日子。隨著抗日戰爭形勢的日益嚴峻,為阻止日軍機械化部隊沿隴海線西進,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作出了“以水代兵”的戰略決策。隨著一聲巨響,花園口黃河大堤被炸開,滔滔黃河水如脫韁野馬般奔涌而出。洪水以每秒數干立方來的流量傾瀉而下,豫東、皖北、蘇北等地的44個縣市相繼被淹,最深處積水達5米。
1946年,在抗日戰爭勝利后的滿目瘡痍中,花園口堵復工程啟動。由于黃河下游河道長期干涸,堤防年久失修,工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決口處已形成寬達1460米的巨大豁□,湍急的黃河水在此形成巨大游渦,施工條件極其惡劣。中外水利專家經過反復勘測論證,最終決定采用“平堵為主,立堵為輔”的創新方案。施工過程中,數千名工人日夜奮戰,先后投入石料23萬立方米、柳枝等軟料1.5萬噸。在物資極度匱乏的戰后時期,連捆扎柳枝的鉛絲都需要從海外緊急調運。
1947年3月15日,經過近1年的艱苦施工,花園口堵復工程終于合龍成功,黃河水重新回歸故道。堵口成功后,豫東、皖北等地陸續開始復耕,數百萬流離失所的災民得以重返家園。
花園口的新生
如今的花園口,早已褪去古渡口的滄桑面貌,煥發出現代水利風景區的新姿。
漫步景區,歷史的印記隨處可見。1938年扒口處遺址經過精心保護,殘存的堤壩斷面和復原的決堤場景,無聲訴說著那段悲壯的歷史;記事廣場上鐫刻的銘文和浮雕,將1938年的傷痛與1946年的重生娓娓道來;巍然矗立的鎮河鐵犀,則見證著古人治水的智慧。這些珍貴的歷史遺跡,使花園口成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重要基地。
在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花園口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得益于黃河水的滋養,這里的萬畝稻田郁郁蔥蔥,出產的“花園口大來”品質優良;黃河鯉魚養殖業方興未艾,成為當地特色農業品牌。與此同時,鄭新黃河大橋、京港澳黃河大橋等現代化交通樞紐的建成,不僅延續了花園口連接南北的交通使命,更推動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今天的花園口,作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和國家級水利風景區,這里既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記憶,又展現著新時代的發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