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分說,楊村入河底,舉家遷順德。舊日碼頭多,順德生意火,燈籠高高掛,來者都是客。船家連聲約,周家門前坐,邊飲邊看戲,半醉不知夜。”
這首流傳于的打油詩,生動再現了村莊往昔的繁榮景象。要說周門前村的歷史淵源,就得先說說周家門前的這條河。
周門前村

從春秋戰國至宋朝之前,東阿境內的這條河是曾經有名的濟水,濟南就是因在濟水之南而得名。宋朝之后,濟水改稱大清河,幾千年來,此河道一直清水漣漣,草木繁茂,水流不斷。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在銅瓦廂決口,先后在河南和山東境內分成3股,后3股匯合,經不鹽河流入大清河,徹底改變了這一帶的水系格局。
周門前村的前身為順德鄉。1855年,黃河改道奪大清河后,黃河河道成為貫通河南與山東的重要水運通道,往來船只日益增多。水上運輸的繁榮帶動了沿岸碼頭的興起,順德鄉的碼頭直至新中國成立后仍在使用。
此地自古便是南北交通要道,水陸交匯使得順德鄉逐漸發展為重要的交通樞紐。許多人在臨河處開設酒館、客棧,為過往商旅提供服務;還有人自制木帆船,以擺渡為生。
后來,一周姓大戶遷居至此,在村北修建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客店。客店大門朝南,門前有一片寬闊空地,旁設坐北朝南的戲臺,周邊商鋪林立,甚至有專營船只修理的鋪面。客店前院為酒店,設大廳、雅間及小型戲臺,后院則有多間客房供人住宿。建筑以青磚砌筑,磚木結構,內部裝飾考究,堪稱當地一景。
周家店以誠信聞名,曾立下規矩:“凡船家在店內遺失物品,均由店家照價賠償。若有旅客遺落銀錢財物,無論時隔多久,店家必妥善保管并原物奉還。”此外,周家店價格公道、待客周到,飯菜酒肉便宜,深受南北客商信賴,在河南至濟南段的船家中聲譽極佳。
船家們在河上相遇,即便距離順德鄉尚遠,也會隔空招呼:“周家門前見?”“不見不散,定要痛飲幾杯!”久而久之,“周家門前”成了約定俗成的稱呼,而“順德鄉”之名逐漸被淡忘。最終,村莊便以“周門前”為名,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