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的戈壁灘上,悠揚悅耳的駝鈴聲由遠及近,在祁連雪峰和馬鬃山支脈——黑山之間的寬廣谷地,晨曦映出了一支壯觀的駝隊。駝隊漸漸地走向戈壁中的萬里長城,走向長城最西端的關口——嘉峪關。五更的梆聲響起來,報曉的雄雞聲在關城內此起彼伏,靜候在城下的商人們興奮地站起來,整理衣衫。情緒感染了駝群,它們也紛紛挺直了身體,于是更嘹亮的駝鈴聲響起。經過長途跋涉的商人們松了一口氣,“雞鳴度關”的關規讓他們又度過了一個不眠之夜。守關的兵士一一驗過后,他們終于可以從會極門走進這個美麗的東方古國,去迎接他們夢寐以求的、金燦燦的發財機會……
時光不再倒流,今天的我們已見不到這壯觀的一幕。
雄偉的萬里長城從山海關出發,蜿蜒向西,延伸到這方雪山、沙漠、戈壁、溪流構筑的寬廣谷地。從守關的角度分析,這片開闊的谷地并不適合駐守。然而這里到處是屏障,北面是陡峭而無法通過的山脊,南面是北天河,在這片谷地上建筑長城,除了飛翔的鳥兒,任何人馬都很難越過,何況其中還有這座“天下第一雄關”。從戰略的角度分析,漫長歲月里我們的祖先沒有想到海路也能通往外國,認為嘉峪關是與其他國家交流的門戶,長城的西延和雄關的矗立賦予了嘉峪關特殊且重要的戰略位置,阻擋了歷朝歷代的外敵入侵。
然而,走進嘉峪關,我們卻找不到多少戰爭的痕跡,在關城的檔案中,也不見有什么戰事的記載。相比東部長城關隘的烽火連天,嘉峪關在歷史上經歷的正面大規模攻堅戰確實較少。隨著清朝在18世紀中葉(乾隆時期)徹底平定準噶爾部與大小和卓叛亂,將新疆納入版圖并設立伊犁將軍府等管理機構后,嘉峪關作為前線關隘的軍事價值顯著降低,其重要性體現為連接新疆的咽喉要道,是管控人員物資出入、稽查往來行旅的重要關卡和“海關”。
嘉峪關曾是烽煙四起的雄關,守望的卻是一個和平的童話。入關的人灑下一路駝鈴雞鳴度關,尋夢中國,圓一圓發財的夢想。出關的人或貶謫或充軍或通商絲綢之路,站在嘉峪關城樓,回看東面炊煙繚繞的鄉關。佇望西面去路,荒漠戈壁,一望無際,不見人煙?!俺隽思斡P,兩眼淚不干;向前看戈壁灘,向后看鬼門關。”掬下一汪人文的熱淚。在戰爭的鏈條上,嘉峪關成了戰爭原野上的童話稻草人,守護渴望和平、渴望安寧的人們的幸福。
歷史在嘉峪關筑起了這道邊關的門檻,歲月悠悠,湮沒了多少昔日邊關的雄姿,使它成為西北的一道風景。在現在的嘉峪關,喜歡懷舊的游客可以花上幾十元錢買上一個明朝的體驗,體驗一下當時嘉峪關邊防檢查站的作用,讓守城的“關兵”蓋上一個關印,從西門即嘉峪關門出城,城外就是古代所說的西域了……
在和平的陽光照耀下,走進莊嚴肅穆的嘉峪關,其實是走進一種柔和的氛圍。首先需通過西甕城的城門(門額題“嘉峪關”),進入甕城接受檢查。獲準后,方能通過關城的主西門——柔遠門,正式進入關城內部。柔遠門的“柔遠”二字意為懷柔遠方,體現了對西域的和平政策;光化門(關城東門)的“光化”二字意為德化光大,體現了中央王朝的教化;而朝宗門(關城正門/內城門)及東甕城門(門額題“朝宗”)的命名則體現了一種王權思想?!俺凇倍衷钢T侯朝見天子,象征四方歸附中央。按方位來說,出朝宗門就是向明朝的皇城方向走了。
在光化樓城墻腳下,有一塊著名的“問命石”,很久以來,出關入關的旅人途經嘉峪關時都要到這里用石子敲擊此處城墻,卦問前程。凡聽到類似燕子叫的“唧唧”聲(實則是墻體特殊結構產生的空靈回響),他們都會異常地高興,他們堅信有燕子的保佑,一切都能逢兇化吉。我雖不迷信,但為了好玩,為了回味那守望的童話,也撿了石子丟過去,“唧唧”聲的回響不絕,讓我可以從容地上路。
揮手自茲去,依依滿別情。走出嘉峪關,繼續西向敦煌,回頭再望,關城聳立在戈壁灘上,似真似幻,如一條巨龍的龍頭,盤旋在祁連山上的懸壁長城正是那舞動的龍身。雄偉的嘉峪關,在燕子的“唧唧”祝福聲中,我們將和你一起守望著那永遠的和平童話,守望著我們共同的藍天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