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每個人的青春里都會有這樣一家書店。它面積不大,坐落在校門口附近,幾排架子上堆滿了書,最受歡迎的不是練習冊和教學輔導書,而是新到的漫畫、雜志和小說。
我回到高中學校的時候,發現校門口的那家書店不知何時已經倒閉了,周邊新開的書店多是賣教學輔導書和童書的。我恍然發覺,這幾年連報刊亭也很少見到了,或許是現在的學生不大看紙質書籍了,人手一部手機,刷短視頻或者打游戲才是常態。
我在讀高中的時候,常去那家書店,倒也不是經常消費,只是喜歡流連在那一排排的書架前,細數自己知道的那些書。有時候,我會和朋友約著見面,見面地點就是這家書店。在等朋友的這段時間里,我喜歡用手指劃過書本的書脊,看看哪幾本是新到的。在學生時代,我能接觸到的信息不多,世界廣闊、歷史浩瀚都是從書本里了解的。我很喜歡從書本文字里獲得的滿足感,也喜歡被動人的故事牽引住情緒。
我后來去過許多更氣派的書店,諸如西西弗這樣的,但都沒有高中校門口那一家小小的書店讓我懷念。我想,人懷念的也許不單是書店本身,更是承載在書店里的關于青春歲月的某些記憶,以及那些回不去、忘不掉的美好。這些讓人感懷、讓人追思。
我那時候喜歡看雜志,總會時不時去書店買。有時候雜志晚到了幾天,還會叮囑老板幫我留一本。那幾年,一本文摘雜志或者小說雜志能在班上傳閱好久,從教室的這頭到那頭。女生看言情小說,男生看漫畫,小小的故事雜志總比課本有滋味。
相較于網購,在書店買書要貴得多,動輒三四十元,對于學生來說不是一個小數目。我通常只有買書送人的時候才會去那家書店消費。對我來說,挑書送人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情。我喜歡根據朋友性格、偏好的不同,選擇我認為最合適的書送給他們,有時候是詩歌、散文,有時候是小說、漫畫??傊?,各花入各眼,只要不送一本“五年高考,三年模擬”就算是厚愛了。
我收藏的書中,有很多是初中、高中時朋友送的生日禮物。我到現在都還很喜歡拆開新書外殼的感覺,沿著口子把透明的塑料膜撕開,慢慢翻動書頁,可以嗅到印刷油墨的味道,有的書會夾著書簽、海報,我發現了便格外高興。
當然,在書店肯定也買過輔導書和練習冊。尤其是高考前那一年,我從書店帶走的學習用書總是一摞又一摞,但總還是偏愛課外書的區域。書店的書本是按照類型區分的,去得多了,我甚至能猜出哪些書在哪些位置,熟稔于心。
有關書店的青春記憶,直到它倒閉,我才意識到已經過去很久了。學長、學姐奔赴下一個人生階段,一撥又一撥的新生入學,“沒有人會永遠青春,但永遠有人正年輕”,而我的青春書店不再有了。
我從家里翻出來很多以前看過的、還沒來得及看的書,發現的確有很多是在那家書店買的。在那里買的書,老板都會蓋一個章,藍色的印章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淡去,依舊清晰可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書店是我們這一代學生的共同記憶。熟悉的書店雖然不再了,但總有人記得,總有人懷念,而我相信,只要足夠想念,就不算完全失去。
我和我的青春書店,還要再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