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家講壇》講《史記》的王立群先生,因為家庭出身不好,初中差點沒上成。高中畢業時,成績比他差的同學都拿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他卻沒有,還是因為家庭出身的問題。后來,他應聘到當地技工學校任數學老師。然而,一個月后,校長找他談話,因工作需要,他要被調到子弟小學,去當少先隊大隊輔導員。
那一刻,王立群流淚了。多少年后,當在訪談中憶及這一段經歷時,他依然哽咽。王立群在那所小學一待就是七年,直到1979年考入河南大學。
恰恰正是這些,讓王立群在《百家講壇》講《史記》時,對人生、人性有著超越常人的感受和認識。
蘇軾被貶到黃州之后,一次路過歧亭,遇上了昔日好友陳季常。他鄉相遇,兩人都很驚訝。陳季常問蘇軾來這里的原因。蘇軾便把被貶的緣由告訴了他。陳季常先是低頭不語,繼而仰天大笑。陳季常原是洛陽人,家中“園宅壯麗與公侯等”,然而就是這么一個富家公子,竟也流落到黃州做了隱士。
面對好友蘇軾被貶,陳季常的仰天一笑是苦澀的。或許,生活之無奈、命運之乖戾、人世遭逢之種種,盡在其中吧。
人生中,有太多的無常和無奈,孰可敵之?也許,只有一個答案:隨遇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