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緬甸發生7.9級地震,各方快速響應,積極開展人道主義救援。其中,最搶眼的救援力量是新加坡救援隊伍攜帶的10只“半機械蟑螂”。
這些“半機械蟑螂”是經過改造的馬達加斯加嘶嘶蟑螂,是由新加坡內政部科技局、南洋理工大學和Klass工程與解決方案公司等聯合研發的。它們的背上安裝了含有熱成像相機、導航傳感器和無線通信設備等的微型電子“背包”,從而成為可以被遠程控制的“半機械昆蟲”,也就是一種結合了活體昆蟲和微型電子控制器的生物機器人。
研究人員在安裝這些小“背包”時極其小心,既確保了電子元件的有效運行,又不影響蟑螂的自然活動。另外,他們也沒有破壞蟑螂的神經系統而使它們成為傀儡。蟑螂攜帶的“背包”通過無線信號與它們的神經系統連接,研究人員可以通過電刺激的方式控制它們的運動。控制信號并不會破壞昆蟲的神經系統,而是通過模擬自然的神經信號引導昆蟲執行特定的動作。這就是說,蟑螂仍然依賴它們自然的運動能力與生理機能,電子設備并沒有完全代替它們的自然反應,而是通過輔助和引導來提升它們的任務完成能力。實驗表明,蟑螂在執行任務期間并未表現出明顯的健康問題或壽命縮短的跡象。從目前的研究結果來看,那些外在控制并沒有對蟑螂的生存狀態產生顯著的影響。
在此次救災行動中,這些“半機械蟑螂”在廢墟中的狹小空間活動,通過身上的攝像頭和傳感器收集數據并反饋給救援隊,幫助救援隊判斷是否有幸存者。
與我們常見的打不死的普通蟑螂一樣,“半機械蟑螂”的生命力也很頑強,只靠胡蘿卜和水,在復雜的廢墟環境中大概能工作幾個小時甚至幾天。它們體型小巧、動作靈敏,能輕松進入常規救援工具難以觸及的狹小縫隙中搜索被困的幸存者,提高救援行動的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馬達加斯加嘶嘶蟑螂并不是大家很想拍死的普通蟑螂品種。它們的成體體長一般在5厘米以上,沒有翅膀,擅長攀爬,主食為蔬菜,是唯一能發出嘶嘶聲的蟑螂。它們可是很多人的寵物,更是制造“半機械蟑螂”的好材料,說不定哪天它們會背著“背包”來救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