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晨光的映照下,海天相接處染出深邃的鈷藍,藻荇浮動,泛起油潤的翠綠;繁花搖曳,露出嬌嫩的嫣紅……人眼能分辨大約100萬種顏色,我們似乎能捕捉到自然界中每一種色彩。然而,一項最新研究成果刷新了人們的認知——也許這世上還有我們從未見過的色彩。
人類能分辨顏色得益于視網膜上三種視錐細胞的高效協作。其中,S型視錐細胞對短波長光敏感,主要負責感知藍色;M型視錐細胞對中波長光敏感,主要負責感知綠色;L型視錐細胞對長波長光敏感,主要負責感知紅色。三種視錐細胞的信號以不同比例組合傳遞至大腦,就構成了人類復雜的色彩體驗。譬如,當L型視錐細胞和M型視錐細胞同時被激活,大腦便會將二者感知到的紅色信號和綠色信號合成黃色。這種“三原色編碼機制”如同光的調色盤,通過藍、綠、紅的組合,能夠調配出五彩斑斕的視覺色譜。
那么問題來了,如果只激活單一的視錐細胞,人眼會看到什么樣的顏色呢?
傳統理論認為,單一的視錐細胞被激活時無法形成完整的色彩感知,僅能引發模糊的色覺。但最新實驗表明,高強度激光刺激等特定技術手段可以誘發人眼特殊的色彩感知體驗。
近日,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神經科學研究團隊,嘗試用543納米的激光精確刺激5名實驗對象的M型視錐細胞,這5名實驗對象感知到了一種超越自然光譜的全新顏色——“olo”。根據實驗對象描述,“olo”的色澤宛如液態寶石般濃烈,類似于一種極高飽和度的“藍綠色”。與自然界的藍綠色不同,“olo”的飽和度遠超人眼自然可見的色彩范疇極限,需要不斷添加白光稀釋才能接近肉眼可辨的相似色調。當然,“olo”并非傳統意義上的“顏色”,它更像是色彩“騙術”,是一種通過激光精確刺激產生的特殊感知。這一發現證明,人腦具備解析“超飽和色”的潛力——當單一視錐細胞被高強度激活時,大腦可以突破常規的信號處理模式,生成超出自然可見光譜的感知體驗。換言之,世界上本不存在這種顏色,人類卻能“看見”它的樣子。
同時,質疑聲紛至沓來。一些學者認為“olo”可能是由極端刺激引發的神經幻覺,而非一種獨立的新原色。此外,這項研究的倫理性與實用性也備受爭議。由于“olo”無法在人類社會現有的設備中呈現,其真實色彩難以被記錄和復制,除了這5名實驗對象外,其他人無法見到“olo”的廬山真面目。換言之,除了這5名實驗對象,我們是看不見“olo”的“色盲”。若想親眼“看見”它,除非冒著視網膜受損的風險走進實驗室參與實驗。
那么,“olo”的發現真的毫無意義了嗎?當然不是!事實上,這項研究的核心價值并非局限于“olo”本身,而在于其精準調控視錐細胞方面取得的技術突破。眾所周知,色盲通常是由于患者的視錐細胞受損,導致只有兩種視錐細胞正常工作,而“olo”的發現及其相關技術的發展,不僅拓展了人類對視覺感知的認知邊界,還可能為色彩感知缺陷患者帶去新的治療希望。例如,通過激光系統控制特定細胞的光信號,人為地創造出第三種視錐細胞類型,以此幫助患者重建色彩感知。目前,在已開展的相關動物實驗中,“色盲模型猴”的辨色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證實了該技術的可行性和實際價值。未來若該技術成熟,全球3億色盲患者或將告別“灰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