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戴叔倫寫有《賦得長亭柳》:“送客添新恨,聽鶯憶舊游。贈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秋望長亭,風景凄迷,目光中的眺望多么像深秋的柳樹,讓人睹物傷情、觸景生情。因此,古人在與友人告別時,多多折取柳枝,多多贈予。試想,如果到了秋深時,那柳葉不在了,友人也遠在天涯,就會令人心生遺憾,多有傷感。可見,長亭與柳,構成了古代詩文風光,也構成了古人綿密深沉的心靈氣象。
唐朝詩人許渾騎馬奔赴長安應試,路經(jīng)潼關時,他登上驛樓長亭憑欄遠眺,心緒愁腸百結,于是寫下了《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詩的上闋寫道:“紅葉晚蕭蕭,長亭酒一瓢。殘云歸太華,疏雨過中條。”可見,在秋意綿密時,詩人于長亭飲酒,在舉目眺望里,想象西岳華山高聳入云,那莽莽蒼蒼的中條山色,煙雨蒙蒙,氣象肅穆。詩的下闋寫道:“樹色隨山迥,河聲入海遙。帝鄉(xiāng)明日到,猶自夢漁樵。”詩情紛繁,撲朔迷離,詩人想象不久之后就要置身繁華京都,為了功名利祿去考場拼搏,瞬間覺得前途莫測、人生渺茫,猶如家鄉(xiāng)漁樵生活的恍惚夢境,讓他心生蒼涼。整首詩意,在“紅葉晚蕭蕭”中,伴著“長亭酒一瓢”,寫出了惘然的秋意深長、生命的沉郁氣象。為此我想,對中國古代文人來說,長亭與酒是情感寄托,也是精神寄托,呈現(xiàn)出人性美的風光。
秋望長亭,在北宋詞人柳永的《雨霖鈴》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冷落的清秋,人在長亭,良辰美景形同虛設,千種風情無人訴說。在這首詞中,有長亭,有酒,還有深情的柳樹,這些秋日意象,讓清秋與長亭貌合神離,在極盡的眺望里情到深處。我想,那長亭看似淡然處之的點綴之物,其實意味深長,是全詞敘述的核心背景,也是詩情生發(fā)的著落點、燃燒點。
長亭是古人送別的特殊場所,現(xiàn)代藝術大師李叔同在《送別》這首歌詞里,寫得別開生面、情意盎然。詩云“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似乎是寫春意長亭的美麗景色,可是轉而出現(xiàn)了“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隨之呈現(xiàn)“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的悲涼秋意。李叔同也一樣,寫離別時少不了酒與夢,于是就有了“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的優(yōu)美惆悵。
從另一首長亭送別詩中,不難看出李叔同長亭情感的萌生源頭。那就是《西廂記》中的著名曲詞:“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在長亭離別的愁苦心緒中,曲子選擇了藍天白云、滿地黃花、南飛大雁、如丹楓葉四個富有特征的秋日意象,與凄美西風融為一體,讓人黯然銷魂,也讓人情醉凄迷。于是便有了“曉來誰染霜林醉”,在“染”秋之后“醉”意豐沛,讓蕭瑟的秋景蒙上了絢麗的色彩,也點出了人們心靈的渴望,自然心生“總是離人淚”。
《西廂記》中的曲子成了戲曲中的“秋思之祖”,而李叔同的《送別》也成了送別曲的千古絕唱。我以為,與王實甫的不同之處,在于李叔同讓人們體會到人類共同情感的美好,在那個命途多舛的時代,更多了一層生命追求的恢宏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