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機最初出現在監獄里。歷史上,第一份正式記載跑步機的文件是英國1823年的《監獄勞動條例》。 這份文件指出,跑步機便于更好地管理囚犯。
作為監獄刑具的跑步機,其發明者是英國工程師威廉·庫比特。那時候的跑步機,主體結構是一個直徑1.8米左右的滾筒,滾筒表面每隔19厘米左右裝有一排踏板。當囚犯將腳蹬上踏板時,滾筒就會轉動。囚犯如果不想摔到地上,只能拼命地走。跑步機通常由十幾個人同時蹬踏板,一些監獄還會在囚犯與囚犯之間安上隔板,避免他們彼此說話。最初的滾筒還會與水車或磨坊相連,懲罰囚犯的同時,還能提供動力。所以,跑步機的英文名是由“腳踏”和“磨坊”兩個詞組合而成的。
那時的囚犯,每蹬踏板15分鐘就休息5分鐘,每天需要蹬6~8小時。相比跑步機上的高強度體力支出,更讓囚犯受不了的是它的枯燥和無聊。在《跑步機的歷史》一書中,身為紐約獄警的作者詹姆斯·哈迪寫道:“讓跑步機臭名昭著的不是作為酷刑,而是無聊、單調和恒定不變構成了它的恐怖。”進入20世紀后,歐美掀起了一股反對強迫性苦役的風潮。1902年,英國修訂了《監獄法》,跑步機在它的發源地退出了歷史舞臺。
跑步機的重新應用發生在美國。這一次,它不再是懲罰囚犯的工具,而是成了檢測動態心臟功能的好幫手。進入20世紀后,由于吸煙率上升和城市化帶來的久坐生活方式的影響,心臟疾病成為生命安全的一大威脅。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在動態情況下準確地檢測人們的心臟問題尤為重要。于是,跑步機進入了醫生的視線。
羅伯特·布魯斯是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心臟病學家,他受監獄里跑步機的啟發,給跑步機加上了一個可調節的電動馬達,設計了專用于醫療的電動跑步機。測試時,醫生先為站在跑步機上的患者連接心電圖電極,然后通過調節跑步機的速度和坡度,控制患者的心率變化,成功解決了在動態中檢測患者心臟功能的難題。
1963年,羅伯特發表了論文,詳細介紹了利用跑步機檢查心臟病、心絞痛、室壁瘤等疾病的方法,為如今各種各樣的心臟壓力測試奠定了基礎。
與此同時,人們漸漸意識到有氧運動對身體的益處,跑步成為流行時尚。新澤西州的比爾·斯托布就是一名跑步愛好者。當冬季的嚴寒阻礙了跑步,身為五金店老板的他,決定對跑步機進行改造。
比爾用一條寬履帶連接起數根木質圓柱體,然后加上一個電動馬達,硬生生造出了第一臺家用跑步機。之后,他又對這臺跑步機進行了多次改造,生產出了可以標準化量產的模型,并最終成立了公司。
就這樣,跑步機終于完成了從監獄到醫院,再從醫院走進尋常百姓家的華麗變身。今天,那些配備超大屏幕和藍牙設備的新式跑步機,那些配備了全方向履帶及虛擬現實技術的跑步機,正變得越來越炫酷,成為人們青睞的健身新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