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看過這樣的勵志故事:一些傳奇人物每天僅睡三四個小時,卻能精力充沛地撲在事業上,有著常人難以企及的勤奮和自律。這似乎源于其優秀的品質。但一項最新研究顯示,這種能力或許源于基因突變。
在科學界,睡眠需求遠低于常人且并無任何健康問題的人被稱為“自然短睡者”。研究團隊通過全外顯子測序,發現自然短睡者的秘密武器就在于SIK3基因中的N783Y突變。這種突變會降低SIK3的激酶活性,減少對睡眠調控蛋白的磷酸化,從而提升大腦的突觸穩態效率,降低睡眠需求。拆解來看,這包括兩個部分。首先是為大腦做“節能優化”。SIK3基因突變會讓大腦的“突觸修剪”效率提升。簡單來說,白天學習時大腦會產生大量“信息垃圾”,也就是冗余的神經連接。睡覺時,大腦會像電腦清理緩存似的,對這些冗余連接進行“修剪”,留下重要的信息并鞏固記憶,去掉無意義的信息以釋放空間。在這一過程中,自然短睡者的大腦“清理工”的效率翻倍,因此他們的“處理時間”更短。其次是給深度睡眠“渦輪增壓”。腦電波監測發現,自然短睡者的深度睡眠階段會出現更強的δ波。這種波好比手機快充時的高功率電流,能加速修復大腦疲勞,用比常人更短的時間完成更繁重的工作。
那么,普通人能通過努力變成自然短睡者嗎?科學家的答案很明確:不能。
SIK3-N783Y基因突變是天生的,無法通過后天訓練獲得,強行熬夜模仿自然短睡者,只會讓大腦“死機”,導致注意力下降、記憶力變差。而且,對普通人來說,長期睡眠不足會導致大腦“垃圾”堆積、學習效率降低、免疫力下降、情緒變得暴躁易怒。這也解釋了為什么許多人“熬夜學習”結果成績不升反降。
事實上,SIK3-N783Y基因突變罕見,每10萬人中約有6人攜帶,是妥妥的“極少數派”。這就像有人天生跑得快,有人天生跳得高,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特長,我們不用焦慮或模仿他人。每個人的身體都是一臺精密的“生物計算機”,基因設定了它的“默認程序”,而在使用過程中,有人適配“快充模式”,有人需要“標準充電”,但這并不妨礙我們發揮最佳性能。與其羨慕別人的“超能力”而縮短睡眠時長,不如提高睡眠質量,找到適合自己的睡眠節奏。記住,真正的傳奇人物并不靠熬夜獲得成功,高質量的清醒遠比剝奪睡眠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