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不僅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還是一位高明的語言藝術家。《孫權勸學》便充分展現了孫權精妙的勸說藝術。對于身為武將的部下,勸學需要把握分寸:言語過輕則難奏其效,過重則易傷自尊、損士氣。孫權對此處理得尤為精妙,其勸說藝術可概括為四個層面。
第一,以柔克剛,循循善誘。“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中的“卿”是古代君對臣的愛稱,表示親昵,能迅速拉近雙方的關系,使對方放下戒心,不產生排斥心理;先說明當前的學習背景,即“當涂掌事”(當權掌管事務),突出了學習的必要性;“不可不學”之語,既通過雙重否定傳遞了強制要求,又以委婉語氣弱化了命令感。相較直白的“必須學習”,這種表達更易被武將接受,既顯君主威嚴,又含體恤之意。
第二,明確方法,降低門檻。“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孫權先破后立,消解呂蒙“治經為博士”的畏難心理,不是讓你成為研究經學的專家,而是明確“泛覽典籍,通曉歷史”的務實目標,以“涉獵”之法降低學習門檻。
第三,現身說法,增強信度。“卿言多務,孰若孤?”孫權通過自身“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的實證,將抽象說教轉化為具體經驗,使呂蒙真切地感受到了讀書之益。
第四,剛柔并濟,張弛有度。孫權勸說暗含“警示—疏導”的雙重節奏:先以“掌軍不可無學”示警,再以“見往事耳”導引,最后以“大有所益”激勵。剛柔相濟間,既立了規矩,又留有余地。
作為君主,孫權本可強令呂蒙就學,但此法易致陽奉陰違。因此,孫權選擇以情動人、以理服人,既保全武將的尊嚴,又激發武將的內在動力。這種智慧最終達成雙贏:東吳得良將,呂蒙“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實現了從“勇將”到“儒將”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