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研時,我在導師的帶領下開展科研工作,并撰寫科研論文投稿、發表。導師每周會定時定點開組會,要求大家坐下來了解現階段的前沿科研成果,同時對照自己的研究進展,深度剖析自己研究的不足之處,調整后期的修改方向,期望幫我們不斷優化論文,達到發表水準。
在論文撰寫初期,我研讀了大量相關研究領域的科研論文,為自己撰寫論文打下了扎實的理論基礎,再加上自己搜集的一手數據,我一度覺得自己的論文已經完美,只待成稿,發表指日可待。
每一次組會匯報,面對導師和師兄師姐提出的細小修改意見,我都不以為然,還是按照之前的思路繼續撰寫。等到我撰寫完論文初稿后,導師卻在組會上對我的論文提出了多處質疑,甚至拿出了一篇剛剛發表的論文,其中的研究成果直接推翻了我的研究結論。這讓我一時無法接受,難道自己辛辛苦苦夯實理論基礎、搜集數據、準備了幾個月寫出的科研論文,要面臨推倒重來的命運?
后來組會討論時,我一直不在狀態。在組會結束后,導師將我留了下來,問我:“你知道棉被為什么要經常拿出來曬一曬嗎?”面對導師的問題,我很疑惑,脫口問出:“這跟我的論文有什么關系嗎?”
“一床棉被要經常拿出來曬曬太陽,時不時接觸外面的空氣,棉花纖維才能保持蓬松狀態,成為人體與外界之間的有效保護膜,減少熱量交換,起到保暖效果。如果不經常曬太陽,棉花纖維就會糾纏在一起,變得緊實板結,缺失了可以儲存空氣的空隙,保暖性就會大大降低,失去使用價值。撰寫一篇科研論文同理,需要時不時拿出來討論,不斷接收外界新的理論和觀點,否則只會是一篇停滯不前的論文,也無發表的可能。”
導師的話讓我瞬間清醒,他繼續說:“棉被如果想長久保持使用價值,其中的棉花還要拆開重新彈過。一篇嚴謹的科研論文必定要有一個不斷修正的過程,甚至可能需要推倒重來,才能無限接近真理。修改論文其實就像彈棉花,用彈花錘擊打棉花產生震動,將棉花纖維彼此分離,重新排列,恢復棉花纖維中空卷曲的狀態,并允許空氣進入,填充棉花纖維的每一個空隙。在反復彈棉花時,長期積存在棉花中的灰塵、植物碎屑等細小雜質也會隨著震動脫離棉花,棉花被又變得蓬松、柔軟,這樣才能抵得住嚴寒。你要允許外界前沿科研觀點融入自己的論文,重建新的研究內容和結論,并且在重寫論文的過程中舍得放棄一些站不住腳的觀點,不斷接收,常更新,常修正,才能撰寫出一篇經得住推敲的科研論文。”
經過導師的點撥,眼前的論文需要大量修改的結果好像不那么難接受了。我開始一邊修改,一邊關注論文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不斷思考,也開始樂于接受一些不同的觀點,進而重構自己的科研論文。
一段時間之后,相比初稿,我的論文已然脫胎換骨。我將它投了出去,很快就收到了一家雜志社的錄用通知,得以成功發表。
此后,我習得了彈棉花的認知智慧,認識到事物其實是動態的、變化的、不斷發展的。我們應時刻保持接收外界知識的狀態,甚至時刻做好重構自我知識體系的準備。只有這樣,認知才能得到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