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在健身房辦了年卡打算鍛煉身體,但去幾次后就閑置了;忽然對烘焙有了興趣,買了烤箱和一堆模具,但做了幾次就覺得步驟復雜、清理麻煩,慢慢便不再動手了;興致勃勃地買了一把吉他,幻想成為樂器高手,但熱情練習幾天后感到枯燥,于是將其擱置一旁。這種滿懷激情地開始一個新目標,熱情卻很快熄滅,做事淺嘗輒止,迅速失去興趣,難以長期堅持的現象被叫作“三分鐘熱度”。
“三分鐘熱度”現象在新的一年開始時總是容易出現。心理學上有一個“新年決心效應”,是指在新年到來時,人們會興沖沖地許下一系列美好的愿望,熱情高漲地制訂全新的目標和計劃。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決心逐漸減弱,慢慢消失,最終導致無法堅持執行最初的計劃,也無法實現許下的愿望。一項來自英國的調查顯示,只有12%的人在年末的時候達成了年初許下的目標。
就這樣,“三分鐘熱度”好像一個小小的魔咒,緊緊地箍在人們的頭頂,讓所有擁有它的人都變成了淺嘗輒止的短期體驗者,而非勇于研究、深耕的長期探險家。但這并不能怪你沒有堅定的意志力,而是因為你也許跌入了大腦布置的“多巴胺陷阱”。
放棄一件事為何如此容易,而堅持卻這么難呢?其實,我們的大腦中有一種負責傳遞“快樂”和“獎勵”信號的神經遞質,名叫多巴胺。當人們開啟一項嶄新的任務時,多巴胺就會大量分泌,讓我們感到興奮、熱情滿滿。但這種感覺往往是短暫的,一旦任務變得重復、枯燥或困難,多巴胺水平就會下降,我們就容易失去興趣,轉向更容易獲得即時滿足的事。
剛上大學的時候,我也是一個典型的“三分鐘熱度者”,面對校園內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如魚得水般開始了不斷的嘗試,上一周還在空手道社團揮汗如雨,下一周已經來到了手工社學習羊毛氈,每天忙得腳不沾地,輾轉于多個新鮮有趣的社團之中。一個學期下來,宿舍那張小小的桌子上已經擺滿了我的戰利品:一條空手道腰帶、一個羊毛氈娃娃、一篇小說……它們證明我沒有虛度光陰。
到了學期末,學校要舉辦盛大的藝術節,我興沖沖地填寫了許多張節目表演和作品展覽的報名表,心想,充實的課余生活終于有了用武之地。但幾天后,我卻收到了如飛雪般慘白的十幾張社團的婉拒信,翻開信,里面那些“水平欠佳、缺乏經驗、多加練習”的字眼狠狠地戳中了我的心。所有的熱情瞬間枯竭,我淚眼蒙眬地來到桌邊,仔細看著那些我引以為豪的戰利品,它們卻忽然頓失光芒,顯現出原本的樣子,那是一條空手道最基礎的白腰帶、一個粗糙不堪的羊毛娃娃、一篇未經雕琢的淺顯小說……我忽然意識到了什么。
我來到了最先加入的樂團,向老師傾訴這件羞于啟齒的事,第一次承認了自己是一個“三分鐘熱度者”。我等待著她的安慰,卻不料她輕笑一聲說:“那就試試把三分鐘熱度變成三分鐘冷度吧。”“三分鐘冷度?”聽到這個奇怪的詞,我很震驚,不知道其中的意思。“其實,每個人產生情緒的時候,身體也會隨之產生生理反應(比如心跳加快、呼吸加速、出汗等),這些反應持續的時間大約在九十秒時達到峰值,隨后就會逐漸消退。也就是說,情緒的壽命只有九十秒,九十秒過后,一切都會慢慢平息,因此你可以把握住這關鍵的九十秒,甚至是更長的三分鐘。”老師神秘地解釋道。
我茫然地望著老師。老師看著我的眼睛,對我說:“很簡單,就是給你的情緒降降溫。下次,當你再想要沖動地開始做一件事,或者心血來潮想要定一個目標之前,先讓沖動的情緒冷卻三分鐘,保持‘三分鐘冷度’。在這三分鐘內冷靜下來,去思考這件事的可行性,以及是否真正適合自己,然后把模糊宏大的心愿拆解為具體的、可實施的小計劃,最后閉上眼感受自己有多渴望做成這件事。三分鐘后,再決定是否開始做一件事。”
于是,按照老師說的,我成了一個“三分鐘冷度”的人,我開始學會把情緒扔進理性的冰箱。我回到宿舍,又一次盯著桌上那些失去光輝的戰利品,認真思考后決定開始專注于寫作,我退出了其他的社團,手心攥著那篇幼稚的小說走向圖書館,第一次褪去了“三分鐘熱度”的焦灼感,從此開始了寫作之路,至今已有八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