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山脈將新疆分為南、北兩部分,天山以北即為北疆。北疆有著高山草甸的極致,卻令游客不必擔憂“高反”;她有著遼闊的土地,能將湖光山色、古老村落、雪山密林、盛大落日等景觀收入囊中。驕陽似火的7 月,我們一行6 人踏上了這片令人向往的“熱”土,開啟了為期14天的北疆之行。
烏魯木齊
架子肉和沙蔥的初體驗
從上海直飛烏魯木齊,好友鑫哥熱情接機后帶我們來到了“艾丁湖烤全羊西域文化主題餐廳”。我們特地選了靠窗的位置坐下, 見窗外垂落的綠色藤蔓和盛開的鮮花生機勃勃,店內滿滿的新疆元素將西域風情體現得淋漓盡致。
第一次吃到在馕坑里烤出來的架子肉。帶骨的羊肉裹著一層脆脆的腌料,一看便覺鮮嫩帶汁,小朋友就著咸咸的哈薩克奶茶,大人們就著卡瓦斯,大口吃下,都忍不住一邊連聲稱贊, 一邊大快朵頤!
第一次吃到沙蔥。這戈壁野菜盛產于七八月份, 細長條, 中間是實心的。出發前朋友和我調侃,說在新疆吃不到綠色蔬菜,此時看到這盤碧綠生青中夾著金黃色的沙蔥炒雞蛋, 心中竊喜, 顏值已打滿分, 夾一大筷入口, 爽脆鮮嫩沒有一點辛辣味,大口猛吃,一盤不夠,叫來服務員:“小哥,再來一盤沙蔥炒雞蛋”,邊吃邊說:“明天看到沙蔥還要點。”
主食點了丁丁炒面,顧名思義,“丁丁” 就是把芹菜、白菜、辣皮子(新疆的一種特色辣椒)、洋蔥、羊肉、現揉的面都切成小丁。新疆的菜量實在太大,服務員端上來的盤子直徑和臉盆差不多,等丁丁炒面上桌時每個人的肚子已經滾圓。我忍不住先吃一小口,覺得飽滿的湯汁裹住了所有的食材,微辣不油膩,太滿足了!歇會兒,繼續再戰,“丁丁”有點涼了,但我個人更喜歡涼了的筋道口感。
酒足飯飽后,漫步消食。烏魯木齊街頭華燈初上,余暉未盡,夜色撩人!
阿勒泰
兇猛的狗魚兩吃
伴著《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悠揚的旋律, 我們一路北上,途經五彩灣、火燒山、中國最大的有蹄類自然保護區——卡拉麥里,進入阿勒泰地區。
可可托海景區位于阿勒泰地區富蘊縣境內, 它在哈薩克語中的意思是“ 綠色的叢林”。相對于西北的干旱和荒蕪,可可托海群山環繞,濕潤而綠意盎然,李娟筆下的《我的阿勒泰》原型牧場就在可可托海。
到達可可托海,突聞遠處傳來隆隆的馬蹄聲,路人說馬隊來了,我們趕緊往兩側避讓, 不一會兒就見毛色油潤、身形矯健的領頭馬, 帶領一群馬兒們有序前行,沒有加塞也沒有掉隊,非常有紀律性。
我們在布爾津縣吃到了傳說中的冷水魚——狗魚,它是阿勒泰地區的特產,產于額爾齊斯河流域。這魚看著可兇了,張開大嘴露出一排利齒,老板說它食肉。撈了條近2 千克的,活魚現殺,老板推薦兩吃:爆炒和清蒸。切塊過油后加青紅椒、洋蔥爆炒,調味出鍋后撒一把香菜和芝麻,入口,孜然香裹著咸鮮味兒,魚肉外酥里嫩,贊極了!
看著狗魚的長相讓人覺得清蒸后口感會老,沒想到這里的廚師蒸魚的火候掌握得非常好,魚肉鮮嫩而緊實。
白哈巴
此行最好吃的烤羊肉串
白哈巴是我國最西北的邊陲小鎮,需要辦理邊防證才能進入。這里有西北第一哨所、第一警務室,守護著中國與哈薩克斯坦接壤的邊境線。我的飯搭子——勇哥,一位曾經的兵、現在的警,心懷軍警情結,進入白哈巴村后做了兩件事:一是在西北第一警務室的門口合影,二是沿著邊境線走一走,致敬守邊人!
路遇牧民趕著牛羊馬轉場,成群結隊,浩浩蕩蕩,場面甚是壯觀!牧道雖然艱辛,卻承載著牧民與牲畜的希望,走過溝坎,前方便是豐美的草原,那兒是更好的家園。
逛完淳樸寧靜的白哈巴,我們在村口等回程的大巴間隙,吃到了此行最好吃的烤羊肉串:現切、現串、現烤,羊肉無需腌制,在炭火上烤得吱吱冒油,烤至表面微焦,撒上鹽、孜然、辣椒面,入口,外焦里嫩,鮮嫩美味。導游告訴我們,這可是羊羔娃子的肉,更鮮嫩。烤羊肉串就著手工老酸奶,那叫一個享受!這里的老酸奶是用當地牧民自家養的土牛擠的奶發酵而成,奶味兒特別純。
克拉瑪依
油田之夜的蘆花雞燜餅
克拉瑪依,一個人口不足50 萬的城市,人均GDP 卻位居全國前列,人均收入與一線城市相當。車行百里油田,見一路上的“磕頭機”工作得兢兢業業,不禁為祖國的富饒遼闊感到自豪。
到達克拉瑪依已是晚上10 點,夕陽西下, 趕緊找地兒吃飯。憑著對美食的一絲絲敏銳度, 我們選擇了阿羅新疆菜,果然沒讓我們失望。
醬香牛蹄連皮帶筋,入口即化,軟糯不肥膩。散養蘆花雞燜餅,雞皮脆彈,吸飽湯汁的雞肉緊實不柴。夾塊薄餅,蘸上湯汁,越嚼越香。
深夜的晚餐吃得好滿足!走回酒店的路上, 看看克拉瑪依的夜色,整潔干凈的街道,道路兩旁大花嬌艷、小花浪漫,戈壁明珠——石油城的夜景美極了!
伊寧
手抓牛羊肉名不虛傳
玩過了賽里木湖,我們抵達伊寧,繼續發揮我覓食的本領。極力推薦“牛潤烈手抓牛肉”, 排名伊寧新疆菜榜一可謂當之無愧。他家的手抓牛肉一點不比手抓羊肉差,用的是腱子肉,紋理清晰,口感軟爛彈嫩,非常入味。滿滿一份,擺盤也相當漂亮,還價廉物美。
“天馬之鄉”昭蘇自古就以伊犁馬馳名,到了昭蘇不看看天馬等于白來一趟!昭蘇濕地公園的“天馬浴河”氣勢磅礴,讓人看了熱血沸騰! 經過訓練的馬隊在騎手的號令下,從淺河中的草地上踏浪奔入河中,水花四濺,場面相當壯觀!
入伏的第一天,我們來到喀拉峻大草原, 8 小時沉浸式漫游,玩轉喀拉峻草原全域。置身于藍天白云下,陶醉在山巒綠意中,此起彼伏的草原像一床綠色的絨毯蓋在山巒之上。草原、峽谷、雪山、湖泊,成就了巔峰之美。相比第二天游玩的那拉提大草原,我更偏愛喀拉峻,那拉提是一種立體之美,而喀拉峻是綿長的曲線美。
重返烏魯木齊
三道特色面
我們由獨庫公路北段返回烏魯木齊稍作休整。這條縱貫天山的“中國最美、最險公路”,讓我們領略了四季之美,沿途的哈希勒根達板海拔約3400 米,是我長這么大到過的海拔最高之處!
小鹿姐,土生土長的新疆人,也是掐絲琺瑯畫的傳承人,她在浮躁的世界里做著自己喜愛的事,她的畫作是匠人之作,匠人的指尖功夫造就了悅人之美!得知我們返回,小鹿姐連夜從塔城趕回,一定要請我們吃頓新疆特色面。
導游告訴我們,北疆種的是冬小麥,是在頭年的9 月中旬到10 月上旬播種,第二年的6 月中旬收割,也就是種于秋、孕于冬、長于春、收于夏,因為生長期長,加上獨特的地域優勢,所以孕育出的優質小麥,可制作出特別筋道的新疆面粉,用它做的新疆面條也特別好吃。
我們跟著小鹿姐來到一家極具西域風情的餐廳“新疆宴”,大家邊吃邊聊。
第一道“ 蓋面烤肉”, 那是在菜碼中找面, 焦香的烤肉拌著黃瓜絲兒, 嚼在嘴里脆爽筋道,裹著肉香,歹歹的(新疆方言,意為“好,很棒”)。
第二道“干煸炒面”, 這個真是面條的神仙吃法。嗦一口筋道的粗圓面,香辣帶勁兒,太過癮了!相比上海的炒面,干煸炒面一點不油膩。
第三道“過油肉拌面”,到了新疆不吃過油肉拌面等于沒到過新疆。滿滿的湯汁裹著筋道的面條,滑爽彈牙有嚼勁,勇哥連吃三碗,直呼“太歹太歹!”據說,過油肉這道菜源于山西,且是宴席上的一道大菜,新疆人民把這道菜融入普通百姓的餐桌,繼而演變成當地的特色小吃。
差點忘了,“新疆宴”的椒麻雞皮脆肉嫩, 鮮麻入味。此行北疆我們吃了好幾頓椒麻雞,大家一致認為“新疆宴”的椒麻雞是最好吃的!
14 天的北疆行,我領略了未經雕琢和千年遺留的自然風光,感受了新疆人民的熱情、友好、豪爽,還體會到了網傳的“世界治安看中國、中國治安看新疆”。這次北疆行我所走過的地方,全都不宰客、不加價。誠如大巴扎的宣傳語:“新疆是個好地方!”大美新疆,我一定會再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