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民健身熱潮下,健身房、運動場及馬路上處處可見揮灑汗水的身影。運動健身人群從渴了就隨手抓起一瓶水灌下去,到對著配料表研究健身后需要補充哪些營養素,進階到“成分黨”仔細考究營養成分表中的“NRV%(營養素參考值百分比)”,運動健身人群對喝水這件事的講究,還真不是矯情。因為立秋雖至,“秋老虎” 的余威尚存,炎熱天氣疊加運動,身體大量出汗,流失的不僅是水分, 還有電解質。
電解質為什么這么重要
汗液中的主要成分是水,此外還含有鈉、鉀等電解質。這些物質對維持心臟跳動、肌肉收縮等生理功能起著重要作用,科學飲水有助于保持電解質平衡。曾經,“解渴”是驅動人們喝水的本能行為,有些人甚至“不渴不喝”。我們對水的要求是干凈安全就夠了,最多是在炎熱的夏天,把一杯白開水換成一瓶鹽汽水。慢慢地,“持續補水”“不要等渴了再喝”的理念被人熟知。但現在,隨著高強度間歇訓練、普拉提等“硬核”運動的流行,“怎么喝”變成了和“怎么練”“怎么吃”并列的健身必修課。
美國運動醫學會指出,中高強度運動可能導致每小時1 ~ 4 升的體液流失。如若不能及時補水,可能會導致脫水,疲勞、肌肉痙攣和心臟負荷增加等風險也會大幅提升。為此,特別建議運動前提前儲水300 ~ 500 毫升,運動中少量多次補水,運動后則需補充約500 毫升的液體,且水溫以8 ~ 12 攝氏度為宜,避免冰水刺激。此外,美國運動醫學會還明確,選擇富含鎂、鈣、鉀等關鍵電解質的礦物質水, 是運動后高效恢復的科學選擇。
《匈牙利生理學報》的一項研究顯示,相比對照組,補充鎂的運動員在運動后的血乳酸水平顯著降低。這是因為鎂離子是人體內多種關鍵酶的“激活劑”,能有效改善肌肉的舒張功能, 加速乳酸的代謝轉運,提升身體恢復效率。
碳水化合物并非“洪水猛獸”
“拋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同理,碳水化合物(糖分)也并非洪水猛獸,重要的是攝入的量要合適。碳水化合物不僅是身體的主要能量來源,更是運動時的重要供能物質。運動中的碳水化合物就像游戲里的“輔助”角色一樣不可忽視,在高強度運動后會給身體以及時的能量支持。對于注重運動表現及運動恢復的運動愛好者而言,高強度運動后身體完全恢復需要幾個小時甚至幾天,但及時補充碳水化合物、水分和電解質等,就可以較大程度和較快恢復。
根據國際運動營養協會的推薦,運動時飲用的飲料含有6% ~ 8% 的碳水化合物更為適宜。中國營養學會也強調,防治運動性脫水的關鍵是及時補充等滲或低滲的電解質飲料。因此,在運動過程中補充適量的碳水化合物(糖分),同樣有助于恢復運動所消耗的體能。
這里必須提一下香蕉。作為運動員的“能量包”,香蕉是一個不錯選擇的“運動搭子”, 富含快消化的葡萄糖、果糖等,能及時補充能量; 也有慢消化的抗性淀粉,可在運動過程中持續供能;還有豐富的鉀、鎂等電解質成分,可謂一舉多得。
運動飲料并非運動必需
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發布的《2024 年新健康消費生活趨勢報告》顯示,為提升運動表現或加速恢復,超六成消費者會主動選擇功能性補水產品。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前提是“為提升運動表現或加速恢復”。
多數運動飲料是為運動量達到一定程度的人群設計的,針對中高強度運動中體液流失較多的特點,對相應的體液流失導致的水分、糖分、電解質和維生素等進行補充,以促進身體代謝廢物排出,緩解疲勞,加快身體機能的恢復進程。
對于運動量較小、汗液流失量較小的人而言,運動飲料并非必需品。日常活動或輕度運動, 白開水就能滿足人體的水分要求,是補水時的最佳選擇。這時候喝運動飲料反而會增加機體負擔,加重心臟負荷。此外,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患者,以及腎功能有問題的人群等,建議遠離運動飲料,如確有需要,切記要謹遵醫囑。
當健康成為新的生活方式,一杯水的價值已然超越“解渴”本身,成為新生活方式的縮影。運動補水,應細水長流、適時適量,合理的補水習慣,是保護身體健康、提高運動表現、享受運動樂趣的“秘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