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作家、茶文化跨文化交流推廣傳播講師、企業文化品牌顧問。茶領域研修二十余年, 曾為荷蘭禾眾基金會茶項目專家組成員,上海陶瓷藝術家協會副秘書長。
老朋友發來些關于茶的短視頻,感慨道:“各種各樣的胡說八道,茶文化已經不是原來的樣子了。”我看完視頻,理解他說的是過去近30 年他所經歷的那個茶文化的時代,確實和現在完全是不一樣的感覺和面貌。正因為他在這個領域里深耕多年,所以產生了比較,有了比較難免生出情緒和分別心。但轉念想想,其實很多年輕人或者過去一直不關心茶的人從來沒有感受過,對他們來講,沒有體驗也就沒有比較,有的只是當下的直觀感受。
我們都覺得,這些年已變成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有表達的欲望。關于茶的內容, “胡說八道”也好,“五花八門”也罷,積極點說算是流光溢彩,爭奇斗艷,表達的無非是關于茶各個物質層面的知識、認知和信息。把物質層面講明白了便可以售賣產品,而網絡上似乎都在售賣“真誠表達的套路”,畢竟茶就是一個消費品嘛,不同觀點的碰撞交叉,會產生別樣的能量。至于文化層面,從古到今,很多人也就是借助茶這個媒介修養自己的身心,而如何理解、如何修養,完全取決于個體的認知了。世間所有的呈現,共同構成了這個世界的豐富,而那些不斷填補我們未知的事物,也總在提醒著自身的無知。
前些天先生給我帶回了一包茶,說是朋友托他讓我品鑒真假,大概以為見多識廣的我會喝過,能對其產地說出些門道。茶用白色的紙包成了方形,上面什么商標都沒有,只寫著幾行黑色小字——古代皇帝才能喝的貢茶,御用白茶,現在全國VIP 會員共享品質超越26 000 多元一公斤(1 千克)的鳳凰窩。說實在的,這幾行字我讀了好幾遍,總覺得這樣的文字有點缺乏誠意, 尤其是關于價格,在我品飲茶時是會刻意屏蔽的(本來對這部分也不是很敏感), 見此茶包裝上如此突兀地寫明價格,想來這應該是進入“金融茶”類別了。索性以這款茶為例,把我的品鑒思路、品鑒方法及感官評價等順勢記錄下來吧。
打開包裝有些意外,原以為這么貴的茶葉包裝會比較專業(為了怕干茶香氣散掉,或者吸收外在雜味,需要有個錫的密封袋),沒想到,打開紙袋竟是“赤裸裸”的——干茶香氣都散掉了。如果是很懂茶性的主,真的會這樣處理茶葉嗎?干茶外形一看就是用的微發酵的白茶工藝,古代皇帝喝過這個嗎? 我啞然失笑——難道是哪位穿越到現代的古代皇帝認證的?御用貢茶?現代人膽子是夠大,什么都敢說哪。
每次品鑒,我都會帶著儀式感認真對待。在品飲前,盡可能不被多余信息干擾,只期待這是一次我和茶之間的能量碰撞,去感受它在被水激發復活后的表現,以及可以傳遞出來的信息,這種過程對我而言是非常奇妙的,有時會帶著一點點小興奮。
這次品飲用的是日本陶壺,沖出第一泡,感受出此茶產區不在福建的福鼎或者政和(白茶的發源地),有云南茶區的風味,不過后續幾泡之中又都缺少云南大葉古樹茶的那種霸氣,但是整個水路都是比較柔和,甜潤。雖然干茶不香, 但入水后茶底還是有明顯的花香、蜜香, 茶湯純凈度挺高的,只是五泡之后,幾乎可以用寡淡來論了。類似這樣的茶湯表現在我的經驗里可以總結為:不出錯,但個性不鮮明,挺好的一款,很適合大眾口味。至于價格,是另一個領域的事情,屬于商業范疇,只是喝完,我忍不住說了一句“要賣這么貴嗎?”
茶喝完了,我才開始去了解鳳凰窩的資料,因為包裝上沒有寫具體的地址,起初我以為鳳凰窩是廣東潮州鳳凰山出單叢的地方呢。事實上,云南的墨江、易武也有叫“鳳凰窩”的地方。如今市場上類似的創新名稱茶品也比比皆是。此“鳳凰窩御用白茶”,也是新冠疫情結束之后才開始在市場上露臉的, 玩的依舊是圈層消費的商業套路。這款茶讓我想起當年的金駿眉,剛在市場上高價露臉,周邊產區的仿制品便接踵而至,層層疊疊。
拋開所有的知識與信息,感受能量其實是一個有點玄乎但是不會作假的狀態,對我是適用的,但是很難分享,尤其在品鑒過程中。我的最終結論是:這款茶沒有云南易武或者墨江地區古樹茶的霸氣能量,但是依然是一款干凈、樸實、好喝的來自云南的茶。至于涉及到價格,這不屬于品鑒領域了。
品鑒結束,回歸日常,喝款悅口悅心的茶——紫蘇飲吧,這可是宋代很有名的暑天飲品了,有文字記錄,代代傳承,倒真可以放心地說一句:“古代皇帝喝過的哦。”
我的做法很簡單:取10 片紫蘇葉, 用溫鹽水浸潤5 分鐘,洗凈茶葉灰塵或者蟲卵;取3 ~ 5 片甘草,少許老陳皮,加入水一起煮10 分鐘,加點冰糖(不喜歡甜的可以不加),放涼后即可飲用,也可以擠點檸檬汁進去,看茶湯顏色變化成紫色,有趣得很。這款茶酸酸甜甜,解表散寒,行氣和胃,此時節飲用再合適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