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斜殘陽寒風吹,
噪聒烏鴉愁聲哀。
石伯心中結未解開,
飲悶酒臉色暗淡,
滿腔愁緒人憔悴。
2007年11月5日那個傍晚,
深秋的塘坪村,
院子的榕樹下,
石伯心事重重,
酒喝了一杯又一杯。
烏鴉,
不知道你來要帶走哪個呢?
“阿爸,好消息!
我同學來信啦,
我讀旅游學院有希望了!”
“???你要走?
六姑娘,你看這滿樹的烏鴉,
還沒等你走,
阿爸怕是要跟著烏鴉走了?!?/p>
“跟著烏鴉走,
是什么意思?”
“阿爸覺得,
陪你們的時間不多了,
有些事,要提早跟你們交代?!?/p>
“阿爸,
難能遇上這歡喜日子,
你話中有話我不解?!?/p>
“女兒你已長大,
爸卻有萬般掛礙。
你記得嗎,
當年我回來為了建廠,
如今期待你留下來?!?/p>
“我記得,
重建茶廠多艱困,
茶葉經銷屢失敗。”
“阿爸,我不想留下來!”
“你可知否,
百年前的六堡茶,
漂洋又過海,
這些茶曾經是,
南洋華人的保命茶呀?!?/p>
“我知道,
六堡茶的名氣已不再,
你撞了南墻還要向北栽。
阿爸,我真的不想留下來!”
“茶道彎路九十九,
有大落必有大起來,
只要守信念夢想可待,
曙光必然又重來。”
“但是那不是我的夢想!”
“那你夢想是?”
“我夢想是,
和兩個姐姐一樣,讀大學。
我不做貧窮山溝烏鴉,
要做碧空舞翩的金鳳凰?!?/p>
“培養你做茶人第三代,
就是對你最深的愛。
傳承茶藝你最有才能,
六堡茶融入家族血脈里,
傳承這擔子你必須要接下來!
不用講了,必須留下!”
“我絕不留下來!哼。”
“你愿意,要留下來;
你不愿意,都要留下來!哼?!?/p>
“你說我是,
你最痛惜的女兒。
你又把我留在這山溝溝這里,
這不是愛,是自私,
我一定要走出這山溝溝!”
“我們的茶,
也可以走出山溝溝!”
“我一定要,
走出這條古道!”
“你也可以,
復興這條茶船古道!
“唉,六姑娘,
你是阿爸的驕傲,
你的夢想阿爸永遠支持。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
六堡茶的傳承,
不只是我們家族的責任,
更是我們這一片土地的靈魂,
是千百年來的文化沉淀?!?/p>
“文化沉淀?
但我看到只有落后和貧窮?!?/p>
“茶葉之道,養晦韜光,
茶葉情愫,難以忘懷。
你看小小一片茶葉,
深藏生活的力量。
你看綿綿西江浪,
曾載著我們的茶香,
從山溝開啟遠航,帶著夢想,
道途廣闊燦爛輝煌。”
“即使前塵往事再輝煌,
只映出現在荒涼。
我的夢想在未來,
期待我展翅翱翔,展翅翱翔?!?/p>
“你看,
現在茶山茶園漸漸鋪滿山頭,
你未見到新芽萌發的力量?!?/p>
“我只見到,
茶葉滯銷,品牌不響亮?!?/p>
“這就需要你去開創呀?!?/p>
“我,我,我怎么可能做到呢?”
“只有你才能做到!
傳承須開創,
新理念需要新人。
你有毅志有文化,
定能為此作棟梁,
讓六堡茶重現輝煌,
你就是最佳傳承人?!?/p>
就這樣,
在那個深秋的傍晚,
兩父女敞開心扉。
而六姑娘的心也在,
搖擺中慢慢向石伯傾斜。
“阿爸,我明白了。
我愿意試一試,
為了我們的茶,
也為了我們的家族,
更為了這片土地上,
每一個有夢想的人。
阿爸一番語,
言簡心意長,
似明燈把前進道途照亮光,
聽得我再無彷徨,
更是滿腔熱血奔涌更似潮激蕩,
傳承的重任由我擔當。
茶山翠麗賽畫詩,
茶香漫縱韻意,
為了夢想,茶山女兒,
傳承重責展英姿,展英姿?!?/p>
人生往往在選擇之間,
而傳承不僅是保守的堅持,
更應是創新的勇氣。
從此,六姑娘踏上了,
新的旅程。
她要把六堡茶,
帶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走出大山,
向世界展示它,
獨有的韻味與精神。
點評:
當粵曲之婉韻邂逅六堡茶之醇厚,《六姑娘》以一場非遺的深情對話,在曲藝舞臺上奏響時代強音。這部以梧州六堡茶制作技藝傳承人為原型的作品,宛如嶺南文化沃土中綻放的瑰麗瓊葩,既承載著傳統的厚重,又洋溢著創新的活力,訴說著非遺傳承的動人篇章。
故事聚焦茶世家父女的觀念沖突—父親堅守傳統技藝傳承,女兒懷揣外出求學夢想,傳統與現代的碰撞、家族責任與個人理想的抉擇,構成了極具現實感的戲劇張力。本作品多次在舞臺演繹,青年演員鐘杏沂一人分飾三角,在六姑娘的靈動、石伯的滄桑與說書人的灑脫間自如穿梭,將家族責任與個人理想的抉擇演繹得細膩入微。那句“培養你做茶人第三代,就是對你最深的愛”,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文化傳承中親情的溫度與重量,讓觀眾在代際沖突中真切感受到非遺傳承并非冰冷的使命,而是充滿煙火氣的生活敘事。
值得一提的是,該作在音樂上也有所突破。在保留粵曲婉轉唱腔與經典曲牌的基礎上,《六姑娘》大膽融入現代音樂元素:《紅燭淚》的深情、《劍歌》的激昂、《雙星情歌》的柔美,與梧州水上民歌的風味有機嫁接,形成層次豐富的聽覺景觀。配器上,交響樂弦樂組、電子琴與傳統粵曲樂器的碰撞,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嶺南韻味,又賦予音樂現代的張力與節奏感。這種創新并非對傳統的背離,而是對粵曲包容性的當代詮釋,正如“六姑娘”最終在傳承與創新中找到平衡。《六姑娘》的音樂探索,也是傳統曲藝如何 “破圈”的一種有益嘗試和積極探索。感興趣的讀者不妨在網上搜索視頻,進行品味欣賞。
《六姑娘》之美,美在對非遺的深刻理解,美在對時代精神的精準捕捉。當優秀青年演員用青春與熱忱讓古老非遺煥發光彩時,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嶺南歷史文化的韌性,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守正創新中生生不息的力量。這樣的作品,將會成為連接歷史與未來的文化紐帶,讓更多人在茶香與曲韻中,聽見傳統與時代的和鳴。
(點評人:廣西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王秋聲 )
(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