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三屆中國曲藝牡丹獎全國曲藝大賽于2024年6月至8月舉行,本屆牡丹獎前期共收到參評作品465個,涵蓋122個南北曲種。參賽作品的題材豐富多樣,涉及歷史故事、現實生活、民間傳說、地域文化等諸多個方面。本屆比賽多個節目在內容、形式和音樂創作上創新顯著,為曲藝藝術的多元發展提供了生動范例,也彰顯出曲藝在當代社會的無限潛力與獨特魅力。
一、臨平賽區參賽情況
浙江臨平賽區參評節目分4場,總計36個,最終提名情況為:8個節目獎、7個表演獎、3個文學獎、8個新人獎。8個獲得提名獎的節目中有6個源自音樂領域,分別是昆明說唱《瞌睡·枕頭》、南音《福自近鄰來》和《南音魂》、上饒信州道情《一次突發行動》、潮曲表演唱《烽火僑批》、南通說唱《花二侯賣花》。這6個節目憑借在內容、表現形式和音樂創作上的卓越創新,成為曲藝與音樂融合的典范,為曲藝發展注入活力,值得品味與贊揚。
臨平賽區參評節目主要分布于西南、華東、華南地區,華中地區僅有一個節目,詳細可見圖一。西南與華東地區所占比例最大,華南地區相對較少。西南地區主要集中于四川省和重慶市,云南省僅有一個節目;華東地區主要集中在浙江省,江西省、安徽省、福建省和上海市相對較少;華南地區主要集中于廣西和廣東省,香港特別行政區與澳門特別行政區各一個節目參評。
節目來源總體上呈現出多元化特征,但分布不均。這可能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地域文化發展不平衡或許是關鍵因素之一,部分地域文化底蘊深厚,曲藝傳承發展體系更為完善,在參賽節目輸出上占據優勢,如西南地區的四川、重慶以及華東地區的浙江等地,向來是曲藝文化的活躍區域,擁有豐富的曲藝資源和眾多人才,能產生更多高質量參賽節目。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也可能產生影響,經濟發達地區在曲藝推廣、人才培養、創作環境營造等方面可能具備更多資源和條件,進而在參賽節目數量上有所體現,例如華東地區整體經濟相對發達,參賽節目數量較多且集中在浙江。此外,各地區對曲藝賽事的重視程度以及宣傳推廣力度不同,也會導致參賽節目數量的差異,重視程度高、宣傳到位的地區,更容易吸引曲藝團隊和創作者參與,節目數量相應增加,而相對忽視或宣傳不足的地區,可能參與積極性不高,節目數量較少。
本次賽事為南方的曲藝提供了重要的展示與交流的平臺。在臨平賽區中,參賽節目主要以南方鼓曲和曲唱類為主。按照八類分類法來劃分,臨平賽區主要為牌子曲類和雜曲類。其中雜曲類有18個節目,牌子曲類有14個節目,琴書類有5個節目,其余類別均少于5個節目。
臨平賽區的主要表演形式以演唱和彈唱兩類為主,從表演人數上可分為單人與多人兩類。單人表演的節目有10個,其余均為雙人及雙人以上的團隊表演。單人演唱和多人說唱的表演形式在總體節目數量中所占比例較少。這種表演形式的分布狀況體現了曲藝藝術在團隊協作與個人演繹之間的多元呈現,既注重個體技藝的展示,又凸顯集體表演的魅力,兩者相互補充,豐富了舞臺表現力。
在樂器伴奏方面,漁鼓類、琴書類和雜曲類都有樂器伴奏。其中,僅6個節目用電子樂器伴奏,其余多為現場民樂隊伴奏。部分現場民樂隊伴奏的節目還融入大提琴等西洋樂器,有效增加了旋律色彩。這樣的伴奏形式體現了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現場民樂隊伴奏保留了曲藝的原汁原味,傳承了深厚文化底蘊;少量電子樂器及西洋樂器的加入則是與時俱進的表現,不僅豐富了音樂層次,還為曲藝音樂注入了新活力,是對傳統音樂類別的創新發展,有助于吸引更多年輕觀眾,拓寬曲藝受眾群體。
在唱腔與音樂結構方面,除非音樂類節目外,其余節目旋律均實現傳統與創新融合,包含地方獨特的唱腔及音樂結構。大部分曲子以單曲體、板腔體、多套體與聯曲體4類結構劃分,粵曲及個別曲子有獨特唱腔不在此列。這種傳統與創新融合的唱腔運用是曲藝藝術發展的必然趨勢,傳統唱腔承載著地域文化與歷史記憶,創新使其更貼合現代觀眾審美需求,讓曲藝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時更具時代感,有利于推動曲藝藝術在新時代持續綻放光彩。
參評表演者下至十幾歲的中小學生,上至六七十歲的老藝術家,其中中青年表演者居多。可見曲藝藝術魅力跨越年齡,在年輕一代中仍有所傳承,中青年的加入為傳承發展注入活力,他們作為中堅力量,保證了曲藝藝術發展的動力,對老輩人來說是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
通過對本次牡丹獎臨平賽區參賽情況的梳理,可以看出曲藝藝術傳承有序開展,呈現以老帶新態勢且傳承體系有效,還體現出曲藝藝術具有廣泛群眾基礎,是深受人民喜愛的文化藝術。此外,還反映出此賽事影響力大、權威性高,吸引不同年齡層次的曲藝人才參與并展示自我,從側面體現出賽事組織與舉辦的成功。
二、別出心裁的多維創新
比賽從內容、表現形式、舞臺呈現等方面進行了多維度創新,再次展現出曲藝藝術的魅力。6個獲得提名獎的音樂相關節目尤為突出地體現了多維創新特征。
(一)內容創新,開啟曲藝新篇章
本屆比賽在文化內涵與思想深度上都體現出鮮明的時代創新性,實現了傳承與創新的融合。如昆明說唱《瞌睡·枕頭》以“中老鐵路”建成通車為選題,講述云南各族兒女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積極作為,將地方發展與國家倡議緊密結合。該節目既蘊含對現代建設成就的關注,又展現出云南地區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姿態,同時通過宣揚本土文化,詮釋國家戰略推進中的地方變化,傳達團結奮進、積極向上的精神,引導觀眾關注國家發展及地方人民的努力貢獻,引發對國家建設、地區發展和民族凝聚力的思考,發揮出曲藝藝術豐富的時代意義和文化價值。
上饒信州道情《一次突發行動》在選題上也有創新。作品講述姚家村遭遇特大洪澇災害,應急管理隊接到汛情急報迅速趕往受災現場,發揚大無畏精神挽救生命的故事。信州道情作為江西地方曲藝形式,具有濃厚地域文化特色。節目結合當地的風土人情、社會現象,展現獨特魅力,同時通過講述突發行動,反映當地人民生活狀態和價值觀。“突發行動”主題引發觀眾好奇心,節目通過對事件的描述分析,展現人物性格特點和行為動機,引發觀眾對人性、社會責任感等方面的思考。
這些作品與傳統作品形成鮮明對比。傳統作品往往局限于固有故事或地方傳說的重復演繹,或側重娛樂性而缺乏深度內涵與時代意義的融合。而這兩個作品將視野拓展到當下國家發展戰略、社會熱點事件和現代人民生活,把地域文化與國家發展、社會現象緊密相連,賦予曲藝作品全新使命和價值。它們在選題與時俱進、在文化內涵融合傳統與當代元素、思想深度拓展觀眾思考維度等方面,體現出內容創新之“新”,為曲藝作品發展開辟新的路徑。
(二)表現形式創新,打造曲藝視聽盛宴
本屆比賽諸多節目在表現形式上創新,給觀眾與評委帶來視覺與聽覺的雙重享受。如南音《福自近鄰來》采用多人演唱形式,以琵琶、洞簫等樂器進行伴奏,旋律舒緩優美。表演者通過深情演繹,傳遞鄰里溫暖、友情珍貴等情感,讓觀眾產生感動。南音《南音魂》創造性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音樂創作創新,將傳統南音與現代元素相結合。融入特色打擊樂表演,演奏出漢唐古樂,樂曲結尾主題呼應,營造出動人意境。潮曲表演唱《烽火僑批》在傳統潮曲中融合現代音樂元素和表演手法,增強時代感和觀賞性。節目將演唱與表演結合,表演者通過動作、表情等展現出人物情感和故事情節。塑造出不同性格背景的華僑形象,展現其在戰爭年代的艱難處境和堅定信念,具有感染力。上饒信州道情《一次突發行動》在劇情設置和表演方式上也有所突破,以雙人說唱、多人伴奏形式呈現,表演者通過掌握說唱技巧、把握節奏和情感的表達,生動說唱和表演,將故事情節和人物展現得淋漓盡致,讓觀眾感受其藝術魅力。
這些表演形式的創新對于中國南方曲藝意義重大。它們是時代發展與傳統傳承的大膽嘗試,有力促進了中國南方曲藝發展,為其提供寶貴經驗。一方面,表明傳統曲藝不能固步自封,應積極接納現代元素。如南音與現代科技結合、潮曲加入現代音樂元素和表演手法,使傳統曲藝煥新生機,吸引更多年輕觀眾,拓寬受眾群體。另一方面,注重形式新穎的同時,不能丟失曲藝本身的內涵和靈魂。每個節目都深刻展現出了傳統曲藝所蘊含的情感和文化價值,通過創新形式更好地傳遞鄰里情、華僑信念等。這種創新模式值得在南方曲藝乃至更廣泛的傳統藝術領域中推廣,為傳統藝術的持續繁榮照亮前行之路。
(三)舞臺創新,讓曲藝舞臺璀璨如星
各個節目在舞臺設計方面以科技賦能藝術表演,展現出了創新之舉。
以南音《福自近鄰來》為例,其舞臺設計巧妙地利用現代科技,融合傳統韻味與現代審美,營造出古樸、典雅的氛圍。得益于精心設計的燈光和音效,舞臺簡潔大方又不失文化氣息。燈光的亮度、色調和投射角度精準計算,音效的音量、音色和節奏恰到好處,二者相輔相成,營造出寧靜、祥和的舞臺氛圍,讓觀眾仿若瞬間穿越,沉浸于南音藝術世界。這種科技運用是深入挖掘了南音藝術特色后的有的放矢,彰顯科技與傳統藝術結合的魅力。
《南音魂》節目同樣如此,在燈光音效的設計上借助科技力量,通過復雜燈光編程和先進音效合成技術,打造出神秘、深邃的氛圍。燈光如鑰匙打開南音歷史大門,讓觀眾仿佛置身其南音歷史長河,感受傳承與發展。舞臺整體氛圍莊重、肅穆,體現出南音的深厚歷史文化價值。科技在此成為傳承弘揚傳統文化的有力工具,賦予《南音魂》新生命力。
上饒信州道情《一次突發行動》舞臺設計別具一格,展現科技與藝術融合的創新思路。燈光和音效是營造氛圍的關鍵,通過明暗交替、色彩變幻、節奏把控、特殊音效添加,生動營造出緊張、刺激和感人的氛圍,使觀眾身臨其境融入節目情節。這種科技與藝術表演緊密結合的模式,為傳統道情表演注入了新鮮血液,讓古老藝術形式在現代舞臺煥發光彩。這些節目是科技賦能藝術表演的成功案例,為其他藝術表演在舞臺設計方面提供具有價值的參考。
三、當代曲藝的審美價值
曲藝藝術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在當代社會依舊散發著獨特魅力。其審美價值既體現在對傳統美學的傳承與延續,更體現在對當代社會生活與文化現象的積極回應與創新表達。音樂作為社會的明鏡,既能映照當代社會的多元景觀,又能憑借獨特藝術創造力塑造契合當代審美的藝術形象與文化內涵,對理解當代社會和文化發展意義重大。
(一)反映現實美
藝術作為社會性的意識形態,是反映和評價生活的特殊手段,其審美本質是真、善、美,表現形態具體可感。藝術的關鍵在于與現實生活的關系,而藝術創作本質上是藝術家審美觀察力的感知并反映現實美,在此過程中,真、善、美這一基本意識形態貫穿始終,它們是藝術創作能夠準確、深刻反映現實美的基石。曲藝扎根于社會生活,生動展現當代社會美與自然美。社會美方面,眾多曲藝作品聚焦當代人物事跡,彰顯人們的精神風貌與價值追求。例如,部分作品刻畫基層勞動者于平凡崗位默默奉獻形象,其勤勞、善良與堅韌閃耀人性光輝,傳遞出社會正能量。同時,曲藝關注社會發展進程中的重大事件與變革,脫貧攻堅、科技創新等主題均有體現,作品歌頌時代進步,展現社會和諧發展之美。自然美方面,曲藝作品常描繪祖國大好河山與自然風光,藝人以語言栩栩如生呈現山水四季之美,喚起人們對自然的熱愛與敬畏,使觀眾在欣賞時感受自然美好。曲藝作品中的角色與情節充滿生命力與活力,人物表現和故事發展展現出活潑氣息,也是自然美的體現。
(二)創造美
藝術生產過程是在真實的藝術原型中創造美的過程。藝術生產涵蓋音樂、曲藝等藝術形式的創作和實踐,包括表演、二度創作等環節。在這些創作和實踐中,需盡力還原真實,無論是塑造典型形象還是運用夸張手法,都離不開對真實的反映。當代曲藝在創作中積極追求樸實美與多元美。樸實美體現于曲藝作品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以質樸語言與真摯情感打動觀眾。創作者深入挖掘生活點滴,用通俗易懂、接地氣的方式呈現,以說、唱形式進行藝術表現,語言生動活潑、易于上口,使曲藝與大眾緊密相連,成為生活中真實可感的藝術形式。多元美展現于曲藝的創新發展,融合多種藝術元素與表現手法。音樂上,不同曲種相互借鑒,吸收現代音樂節奏旋律,豐富音樂表現力;表演形式方面,傳統與現代結合,舞臺呈現更多樣,如加入多媒體元素、舞蹈表演等,為觀眾帶來全新視聽體驗。這種多元美的創作理念,使曲藝在保持特色的同時拓展邊界,適應當代觀眾多樣化審美需求。
(三)成為當代觀眾的重要審美對象
藝術創作首先反映現實美,并在真實基礎上,通過典型性與夸張性表達,使受眾沉浸于所呈現之美,從而成為當代受眾的審美對象,以此培育當代民眾的精神世界,引領審美情緒而非一味迎合。它能滿足當代民眾精神需求,進而實現精神與審美塑造。在大眾傳媒環境下,藝術作品有助于建立鑒賞美、辨析美以及正確審美觀的體系,塑造優良社會道德風氣,改變網絡大眾傳媒中部分受眾審美辨別不足的現狀。在成為當代觀眾的重要審美對象的進程中,曲藝為觀眾提供辨析美與鑒賞美的契機。曲藝作品蘊含豐富思想內涵與藝術價值,觀眾欣賞時需運用審美能力辨析美丑善惡。例如,部分作品通過贊美正面人物、批判反面現象,引導觀眾樹立正確價值觀,于潛移默化中提升審美素養。同時,曲藝藝術的獨特魅力可培養觀眾鑒賞美之能力。觀眾可從表演技巧、音樂唱腔等多方面欣賞品味其藝術價值。不同曲種的獨特風格、藝人的精湛技藝皆為鑒賞對象,觀眾在欣賞過程中逐漸形成自身審美標準,更敏銳地感受與理解藝術之美,從而使曲藝成為提升現代觀眾審美水平的重要藝術形式。
四、結語
本屆比賽精彩呈現,從參賽情況可見曲藝傳承有序,節目在內容、表現形式和舞臺呈現上創新不斷,多個作品將時代主題與地域文化結合開啟新篇章,舞臺設計借助科技營造獨特氛圍等,充分體現了曲藝的當代審美價值,為曲藝在新時代的發展注入新活力,引領曲藝邁向更輝煌未來。
(作者:談欣,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汪萱,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