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河的魂魄,
乙 民族的精靈,
丙 巾幗英雄劉胡蘭——
合 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甲 她1932年10月8日出生在山西省呂梁市文水縣云周西村,原名劉富蘭,4歲時母親去世,父親劉景謙續娶胡文秀為妻。
乙 繼母愛她視如己生,改富字為胡字,從此更名劉胡蘭。
丙 已是中共預備黨員和村婦救會主任的劉胡蘭與胡文秀一起發動群眾支援前線、宣傳擁護共產黨、打軍鞋、送公糧、動員青年參軍、搞土改。
合 解放區軍民團結如一人,呂梁山紅日東升。
甲 抗戰剛勝利,蔣介石發動內戰——
乙 解放戰爭打響,毛主席指揮轉戰陜北——
丙 1946年秋,國民黨軍大舉進攻陜甘寧邊區,形勢惡劣,到處都是槍聲。
乙 上級決定留少數武工隊員堅持斗爭,大批干部、傷員轉移……
丙 時任太原綏靖公署主任的軍閥閻錫山,糾集反動地主組成“復仇隊”,派72師215團1營2連突襲云周西村。
乙 劉胡蘭也接到通知叫她撤離。
甲 “請組織批準我留下,我才14歲,敵人只把我看成不可能戰斗的小娃娃,而且我非常熟悉村里的情況,正好配合武工隊工作!”
丙 有這樣的干部太好了!因此,黨組織同意了她的請求。
乙 她立即在敵占區的家鄉來回奔走,
甲 “鄉親們,快!抓緊時間拼命埋藏糧食,掩護傷員撤離……”
乙丙 “是!”
甲 “ 石佩懷是村長,是敵人的眼線,壞事做盡,濫殺無辜,大家叫他‘實在壞’。他住在云周西村是我們工作的絆腳石,先把他除掉,好不好?!”
乙丙 “好!”
乙 神不知鬼不覺,
丙 壞村長被除掉!
甲 殺了“實在壞”,人心大快。這可激怒了閻錫山,以云周西村為重點,殺進了文水縣。
乙 1947年1月12日,包圍了云周西村。
丙 敵人強迫全村的人到觀音廟壩壩集合。
甲 因為村農會秘書石五則的叛變,敵人窮兇極惡要殺人!
乙 3把鍘刀冷颼颼地擺在現場。
丙 劉胡蘭被單獨抓到廟內審問。一個胖乎乎的軍官張全寶問道:
乙 “你就是劉胡蘭嗎?”
甲 “劉胡蘭就是我。”
乙 “你給八路軍做過什么工作?”
甲 “我一個小女娃娃能做什么?”
乙 “人小鬼大,你是云周西村有名的共黨負責人!”
甲 “你說的啥子,我聽不懂。”
乙 “我告訴你我可不是一般的人,我是閻司令官75師的特派員張全寶。”
甲 “我認不到你。”
乙 “小小一個姑娘嘴還硬勒!你們的人告訴我你是共產黨,你敢不敢對證?”
甲 這時劉胡蘭確認有人叛變,“你叫他出來呀?”
乙 “把她押出去!”
丙 劉胡蘭被推到廟外,她看見鄉親們無辜的眼神,看見不少張牙舞爪的敵人,拿槍對著百姓,看見殺氣騰騰的鍘刀!
乙 “劉胡蘭,看見了吧?還不招供,我就殺了你!”
甲 “我又沒做壞事,我招什么?”
乙 “好,押出來!”
丙 只見6個周身是傷的人押出來,她真的驚了——
甲 劉胡蘭在心里默道:“石三槐、石六兒、張連成、石世輝、陳樹榮、劉樹山,有黨員、有民兵、有支部骨干、有八路軍……都是我的戰友,我的親人——”
乙 “這些都是打死不招供的,你想看看他們的下場嗎?”
丙 劉胡蘭心如刀絞,面不改色。鍘刀下6個人身首異處,血飛如雨,好慘!
甲 鄉親們淚如雨下,慘叫連天!石五則,她看見了鍘刀后面的叛徒。好在這家伙是她下面的基層干部,為了不讓更多的黨員犧牲,她挺身而出:“我就是共產黨員!”
乙 “你,你,你終于招啦?!好!解放軍在哪里,傷員在哪里?糧食在哪里?還有的共黨在哪里?只要招供就有賞。給你土地,給你錢—”
甲 “給我一個金人也沒有用!”
乙 “你不怕死?!”
甲 “怕死不當共產黨員!中國共產黨萬歲!”(背景音樂……)
丙 慷慨就義,殺身成仁,光照千秋,胡蘭精神!
甲 毛主席含著熱淚為她題詞:
合 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甲 這正是:
乙 為有犧牲多壯志,
丙 敢教日月換新天,
甲 學習英雄好榜樣,
合 永遠懷念劉胡蘭。
點評:
劉胡蘭是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巾幗英雄、中國共產黨黨員的模范。她因叛徒出賣被捕,面對敵人的威逼堅韌不屈,決不出賣黨組織,最終英勇就義的故事深入人心。為革命犧牲78年來,各種宣傳媒體、藝術門類不計其數的作品年年頌揚,讓人民非常熟悉她的故事,以她為榜樣,不忘初心,忠心愛黨愛國。特別要提及的是“曲藝”藝術,各個曲種對劉胡蘭事跡和精神的宣傳從未停過,在廣大受眾特別是青少年中起到的教育作用尤為突顯。
然而,劉胡蘭的故事版本雖然甚多,但有不少作品粗糙,故事講得千篇一律。更有甚者是別有用心的所謂評論,歪曲事實,讓個別人對劉胡蘭這個人、這件事產生質疑和非議。
由雍其華、喻春琪創作的少兒評書《劉胡蘭》,作品經過多番查閱資料,故事真實可信,反映劉胡蘭真實的共產黨員本色,讓紅色故事永不變色。比如:叛徒(石五則)、大胡子(張全寶)、犧牲的群眾不是群眾,而是我黨的骨干6個人:石三槐、石六兒、張連成、石世輝、陳樹榮、劉樹山。
作品主題突出,始終圍繞劉胡蘭“生的偉大,死的光榮”這一核心主題,用傳統評書的手法開場詩表明作品為什么,開場詩就是為這個目的。情節豐富,描述了劉胡蘭革命生涯中的諸多關鍵事件,如參與支援前線、宣傳工作、除奸行動,以及與敵人的正面交鋒等,通過具體事跡展現她的英勇無畏和堅定信念,讓讀者深刻感受到她為革命事業作出的巨大犧牲和貢獻。
如果說對作品有點提升建議的話,就是對劉胡蘭精神層面的挖掘稍顯不足,更多是在陳述事件,沒有進一步深入剖析她堅定的理想信念、無畏的革命精神背后深層次的思想根源,以及這些精神對后人的啟示和價值。
作者雍其華長期以來在重慶高新區驛都實驗學校開設“少兒曲藝培訓班”,肩負起培育曲藝少兒的責任。少兒是曲藝事業薪火相傳的關鍵,如今優秀的少兒曲藝作品欠缺,希望能有更多人的來創作適合少兒表演的作品,培養出更多傳承曲藝藝術的曲藝新苗。
(點評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四川評書”代表性傳承人 曾令弟)
(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