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每談及演唱,總是會聽到一個很熟悉的形容詞—“字正腔圓”,它幾乎被所有藝術品種及不同的藝術形式奉為共同的圭臬。因此,不管樂曲表達的是何種情緒,表演者都不遺余力地沿著“字正腔圓”的要求不懈努力的攀登。而從南音演唱的審美角度來看,“字正”是沒有問題的,南音的演唱也講究咬字清晰,字頭、字腹、字尾分明且前后銜接流暢,一氣呵成。而對于“腔圓”,筆者則有自己的認知。
遍觀各地區南音弦友的演唱,以及聽了大量的南音歷史老唱片,很多老藝人的演唱所呈現的藝術風格并不僅僅是“腔圓”,在他們的演唱中,尤其是男性演唱者,可以清晰地感覺到一股“腔方”的陽剛之氣撲面而來。在南音界,很多名師在教學中都會提到兩個字—“規矩”,所謂的“規矩”應用在器樂上即是指演奏的“法度”,關于演奏本文不作更多的贅述。而在演唱方面則是指“圓”與“方”的邏輯關系及旋律的潤腔方法與氣口的處理?!皥A”和“方”在樂曲的表達上有著不同的功能,下面謹就“方”和“圓”在南音演唱中的作用作詳細的闡述。
“腔圓”指的是音與音之間的演唱處理采用圓滑且沒有棱角的過渡方式。僅從純粹的音樂處理來說,它一般用于相鄰或者近距離的音程。而從演唱技法的角度看,它要求對氣息的控制要非常穩定,發音點的位置相對較高,并可以采用“真假嗓”結合的技巧來行腔。其產生的音樂效果通常都是比較圓潤委婉的,適用于《思想情人》《遙望情君》《月照芙蓉》等一些抒情的傳統樂曲的演唱。
“腔方”的特點即是行腔時棱角分明,有明顯的頓挫感,這是一種很男性化的演唱風格。在清代和民國期間,不允許女性唱南音,演唱南音的女性會被認為是煙花女子,甚至南音館閣里面都不允許女人進入,因此,演唱南音的皆為男性。而一些音區比較高或是音程跨度大的傳統樂曲,對男聲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為了能唱上高音,演唱者常常需要借助氣息瞬間爆發的方式連喊帶唱,從而形成具有陽剛之氣的男性演唱風格。
上文提到,在清代至民國很長的一段時間都只有男性演唱南音,及至新中國成立后,對婦女演唱南音的限制解除,有大量的女性學習并演唱南音,而這期間的女性學習者其老師均為男性,所以她們的演唱還是沿襲了“腔方”的男性風格。隨著時間的推移,女性南音人有了自己的學生,其演唱風格逐漸女性化。再者,受到文化氛圍的影響,“字正腔圓”被認為是最具審美價值、最正統的演唱方法,南音的演唱也隨著大流向其靠攏,“腔方”的演唱風格不可避免地逐漸被淡化??上驳氖沁@種演唱法雖然被淡化但是并沒有滅絕,除了一些年齡較大的男聲演唱者依然活躍在當地的南音館閣,一些女性演唱家的演唱也保留著“腔方”的韻味,如泉州南音樂團南音演唱家黃淑英,她進團學習的時候樂團有大量的男性老師,因此,在她的演唱中我們仍然可以聽到“方圓兼備”的藝術風格。又如南音演唱家王心心和楊翠娥老師,她們從小由父親教習南音,所以演唱氣質也是柔中帶剛,富有傳統韻味。
傳統樂曲《到只處》《遠望鄉里》這類純陽之氣的樂曲特別適合采用“腔方”的方式來演唱。《到只處》系《水滸傳》英雄盧俊義在被充軍路上的唱段,雖然落魄,但英氣仍存,故演唱這首樂曲當“氣足腔方”。而《遠望鄉里》是南宋官員朱弁作為通問副使出使金國被滯留時的思鄉曲,雖然是一首思鄉曲,但主人公畢竟是身居高位的官員,氣節決定了唱法,因此這首樂曲也宜用“腔方”的方式演唱。而一些同樣主人公是男性角色的樂曲如《望明月》《因送哥嫂》,這類帶有書生之氣的曲子則可采用“腔圓”和“腔方”相結合的方式演唱?!锻髟隆废怠段鲙洝分袕埦鸬某?,張生是一個年輕的書生,且《望明月》是一首以愛情為基調的樂曲,略帶有些許脂粉氣,所以其演唱以圓潤委婉為主色彩。可畢竟張生是一個男性,如果只用“腔圓”的方式演唱將流于女性化,只用“腔方”的演唱法則有失文人之雅,因此在音樂的處理上須要兩者結合,把握好“方”的度要,棱角不能過大,因為張生沒有盧俊義的霸氣,也沒有朱弁的滄桑感。《因送哥嫂》是《陳三五娘》中陳伯卿的唱段,這是一首訴說性的樂曲,樂曲的情緒波動較大,其中有一些回憶的場景,宜用溫婉的方式表達,一些描敘當下不悅心境的樂句則可采用“腔方”進行處理,以加強樂曲的張力和感染力。南音樂曲數以千計,演唱者務必充分了解所演唱樂曲的故事背景、人物個性及樂曲屬性,進行合理處理,方能達到理想的音樂效果。
通過以上闡述可以看出,“字正腔圓”和“字正腔方”有著各自典型的藝術風格及功能,在演唱方法及氣息運用上也明顯不一樣。就“字正腔圓”而言,它更多應用于女性唱段及一些委婉的、表敘性的樂曲中。在運腔中盡量消除不必要的棱角,氣息處理柔和且順暢,力求丹田的持續穩定控制,以期達到旋律的婉轉流暢。而“字正腔方”則大都體現在男性的唱段中,適合表達激動的、悲憤的或慷慨激昂的音樂情緒。氣息運用講究輕重緩急的變化,經常借助氣息的瞬間爆發而使聲腔出現明顯的棱角,以強調某一個音或某一個唱詞。兩者在樂曲中的運用既對立又統一。一個優秀的南音演唱者必須熟練掌握這兩種不同的演唱方法,并能細膩地把控好其尺度分寸。唯有方圓兼備,才能準確地體現人物角色及樂曲內涵,更加完美地完成整個音樂作品。
(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