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州評話,作為中國曲藝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長期以來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然而,當今社會,伴隨著娛樂樣式、傳播手段的更新迭代,人民文化需求日益提高、可選擇的形式不斷豐富,由此帶來對包括蘇州評話藝術在內的傳統文化的巨大沖擊。評話的傳承和發展面臨著嚴峻挑戰。觀眾群體老年化、從業者隊伍萎縮、新書目匱乏……這些都是困擾評話傳承發展的急迫問題。如何改變評話當下面臨的窘境,以守正創新的態度尋找傳統曲藝在新時代娛樂環境下的突圍?近期,在上海書壇上演的一部由年輕人擔任主創、主演的蘇州評話《包公》如傳統舞臺吹來的一股清新、青春之風,讓觀眾看到了傳統評話轉型發展的可能,并引發了對如何培養評話傳承者的思考。
一、形式轉化,化整為零“單元劇”
“包公故事”在中國流傳極廣,被眾多戲曲、曲藝樣式改編。其中,蘇州評話《包公》不僅是長篇評話經典保留書目,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同時還為后人提供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評話大家顧宏伯、金聲伯、祝逸伯等都以說《包公》聞名。然而,傳世的長篇評話《包公》有百余回之多,在當下的快節奏生活氛圍中,越來越少的人有時間和精力細細品味如此浩瀚的篇幅,花一兩個月聽一部書的娛樂方式在某種程度上已不適合工作繁忙的都市白領。人們想要走進評話、走進傳統文化,卻又對她的“鴻篇巨制”望而生畏。
生活方式、心理節奏的改變,迫使評話從業者不斷創新。事實上,這種改變創新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開始。當時,著名評話表演藝術家吳君玉先生為適應電視播出需要,首創時長在15分鐘左右的“微型評話”,將幾十回上百回的大書壓縮凝練,保留最精彩的部分。這種改編廣受歡迎,“微型評話”的形式也流傳至今。
近年來,隨著曲藝不斷走進大劇院、大劇場,演出時長大都在兩小時左右,容量接近戲劇演出的中篇評彈、中篇評話成為新創劇目的主流。這次在上海長江劇院首演的《包公》也沿襲了這一形式,演出時長110分鐘,屬于中篇,講述的內容是傳統長篇評話《包公》中“貍貓換太子”的一節。改編一是去掉了與主線故事關系不大的枝蔓人物和情節,通過《破窯告狀》《哭奏南清宮》《大鬧金殿》三回書,聚焦包公、李娘娘、狄國太、宋仁宗、陳琳等主角,注重描寫故事中矛盾沖突最鮮明的三段戲,充分發揮了評話藝術善于描摹、勾畫,營造氣氛的特色。二是,適應現代人的審美節奏,對故事推進做了適當“提速”。評話、彈詞表演素以迂回婉轉、一詠三嘆聞名,刻畫細節之精妙令人拍案叫絕。但這樣的敘事節奏當下確實顯得有些違和。因此,《包公》通過說書人用講故事的方式串聯三回,對“弄堂(過場)書”取其大意,以讓觀眾聽明白,將前后故事連起來為目的,而不占用過多篇幅,將時間留給重要情節,即“肉頭書”的重點發揮。
這次演出的《包公》還有一個與眾不同之處。她是一個“既完未完”的故事,從包公陳州放糧巧遇李娘娘到大鬧金殿,卻未收在“接太后”“打龍袍”,而是別出心裁地結束在了“皇帝一道圣旨捉拿郭槐!”至此,李娘娘沉冤得雪,故事可以說是告一段落了。但如何審郭槐,迎李娘娘回宮,又大有文章可做,是另一個故事的前傳。因此,這次新版的蘇州評話《包公》也是一個“未完成”的開放結局。現場演出結束后,立即就有觀眾詢問“后面的書什么時候上演?”可以說是吊足了觀眾的胃口。而后續的故事,也確實排在青年演員的創作計劃中了。未來,他們還計劃把“包公故事”中更多內容,諸如“鍘美案”“烏盆記”等搬上書壇。創作者形容,這就好比是電視熒屏上的“單元劇”,由主要人物貫穿若干個獨立的小故事,像一根彩線串起一顆顆珍珠。觀眾無論哪個夜晚走進劇場,都能酣暢淋漓地欣賞完一個故事,而不會有摸不著頭腦之感。當然,如果有時間連續欣賞,那更會覺得過癮。而且,“單元劇”的最大優勢在于:彩線上的珍珠可以不斷增加,為青年創作者提供了無限發揮的可能。
二、守正創新,激發青年“新智慧”
彈詞、評話,是組成蘇州評彈的兩大門類。但評話面臨的傳承危機顯然較彈詞更為嚴峻。這些年,彈詞演員演唱的《無錫景》《聲聲慢》等隨著影視、晚會、短視頻傳播深入人心,越來越多人將評彈等同于抱著琵琶三弦輕攏慢捻、鶯聲婉轉的彈詞,而忘卻了“一塊驚堂木說盡古今事”的評話也是評彈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上海評彈團著名評話演員吳新伯認為,吳儂軟語、淺吟低唱的彈詞固然是江南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但慷慨激昂、縱橫捭闔的評話中,也蘊含著吳越血性剛烈、壯懷激烈的基因。與新曲目缺乏、觀眾流失相比,評話從業者更為切身的感受恐怕是“說評話的人去哪兒了?”當下,評話演員在各地專業評彈團中都屬于“稀有物種”。通常,一個團里有一兩位評話演員已經不錯,不少團評話演員人數為零。相比之下,上海評彈團擁有一支由8位青年評話演員組成的整齊團隊,其中還有一位“寶貴”的女評話演員。“上海評彈團的評話生態相對而言是比較健康的,有經驗成熟的老演員,也有初出茅廬,但各方面條件都比較出色的青年。放眼全國曲藝團體,也是很難得的。”吳新伯說。但是,有了人,更重要的是留下人。而留下人的關鍵是要給予他們充分的信任、肯定,呵護他們的智慧創意,為他們提供創作自由。在當下青年演員怎么說評話,說好評話是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不可否認他們學習的書目少,演出的機會少,被觀眾認可的機會更少。因此,如何讓青年演員有更多創作、演出的機會,是上海評彈團這些年來始終考慮的問題。近年來,團里以演出帶動教學的方式,先后為青年評話演員排演了《三國》《水滸》等評話經典書目。并且,打通了“長靠書”“短打書”“袍帽書”的分野,鼓勵青年嘗試不同風格。“一部書吃遍天下”的想法如今已經行不通了。青年演員必須博采眾長,轉益多師,才能贏得觀眾。在守正的同時,創新發展也非常重要。在抓好經典書目傳承的同時,上海評彈團十分重視鼓勵青年演員發揮想象、創作新書目,為傳統書目注入青春活力。“時代在發展,觀念也不斷變化,有一些傳統書,當下的年輕人不愛聽了,覺得‘假’‘做作’,癥結在于一成不變的傳承,當年對故事人物的評判、觀點無法和現在的觀眾共情。”吳新伯說,“因此,了解年輕人的想法、用他們聽得懂的話、他們的說話方式說書十分必要。青年演員才能帶來青年觀眾。”例如,《包公》第一回“破窯告狀”,演員開場就對“破窯”做了一番解釋。放在過去,這段“名詞解釋”純屬多余。但對于“生在新時代,長在陽光下”的青年來說,破窯已離他們十分遙遠,解釋又是十分必要的。而說書過程中間或冒出的現代語匯、網絡熱詞既不脫離故事,又更好地對劇情加以注釋,還起到了調節氣氛,與觀眾呼應、互動的良好效果。《包公》中這些看似不起眼的修改,其實是青年演員站在觀眾的視角創作故事,真正做到了換位思考。青年演員不固守成規,較少條條框框,也樂于接受新事物,改變自我。這一點,令老同志也頗為“佩服”。如兩年前,以青年演員為主排演的《失空斬》一改“馬謖大意失街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傳統解讀,為馬謖“翻案”,認為失街亭的根源在于諸葛亮的戰略失誤,馬謖被斬是替諸葛亮頂罪。第一次聽青年演員陳述修改計劃,團里幾位老演員大感意外。但大家一致決定,放手讓青年演員去改、去寫。只要不是胡編亂造,嘩眾取寵,所有嘗試都應該被允許。事實證明,集合了青年團隊集體智慧的《失空斬》獲得了不少青年聽眾的認可,認為這種解讀是有新意、且符合人性的。雖然青年演員臺上的表演還略顯稚嫩,結構故事的能力也不夠成熟,細節還待進一步推敲。但《失空斬》的成功卻讓青年演員體會到了創作的快樂。這部凝聚著青年智慧的新書也讓他們倍感珍惜,自覺主動地不斷打磨,每一次演出都比前一回有所進步。
三、保駕護航,千方百計“搭舞臺”
提起上海評彈團的青年演員隊伍,吳新伯評價頗高。這是一群有想法、有追求的青年演員。而身為中國曲協副主席、上海曲協主席、蘇州評話非遺傳承人的吳新伯,也為青年演員的培養付出了大量心血。此前提到的《失空斬》《水滸》等書目,都是吳新伯手把手指導。此次排演《包公》,他更是全力以赴。吳新伯不僅從劇本、排演全程“護航”,更是甘為綠葉,不僅擔任了三回書間的串場,更在第三回“大鬧金殿”,親自上陣。名家助陣,有從票房考慮的因素。但吳新伯認為,更重要的是在臺上為青年演員“壓陣”,提升他們的信心,讓他們切實感受到團里對青年創作的支持和鼓勵。以名家帶新人,是上海評彈團在評話、彈詞演出中經常采用的方式。近年來,推出的中篇評彈《初心》《戰·無硝煙》《千里江山圖》中,都采用師徒搭檔上下手、名家與青年合作同一作品中不同回目的靈活合作模式。上海評彈團演員眾多,這種形式為青年演員提供了更多演出機會。同時,與老師同臺,直面觀眾檢驗,對于青年演員的成長,起到的作用遠比課堂排練大得多。
事實上,除了書場的常規演出、大劇場的重要演出外,評話演員的舞臺也從線下衍生到了線上。抖音直播是青年演員接觸最多的方式。在虛擬舞臺,活潑跳脫、不拘一格的他們甚至比老師們更有觀眾緣。相比戲曲,曲藝一直以來都與觀眾走得更近,臺上臺下之間的交流也更頻繁輕松,對于說書先生的臨場應變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從某種程度上這種形式也更接近網絡空間的直播間。因此,上海評彈團不僅要求青年演員參與團里組織的視頻直播,也鼓勵他們開設個人賬號,以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傳播評話藝術,同時不斷提升自我。
蘇州評話《包公》是一次有益的嘗試,但這還只是起步。正如“貍貓換太子”之后,還有更多精彩的包公故事未完待續。評話藝術和青年評話傳承者,也同時值得我們給予更多期待……
(作者:上海市曲藝家協會理事、上海市黃浦區文化館創作策劃部主任)
(責任編輯/陳琪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