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1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5)09-0136-03
引言
“三全育人”綜合改革是新時代高校推進育人理念和育人方式創新變革的重要命題,三全是指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強調教育的整體性、系統性和協同性[1]。其中全員育人指的是多方主體共同參與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在這個過程中包括了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家庭、社會等;全過程育人則指向了終身教育,貫穿人的一生;全方位育人的內在邏輯是人的全面發展,構建一個更加開放、多元、融通的教育體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有其獨特的特點和不同于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另外,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社會日新月異的進步,研究生群體的思想觀念日益多元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與碰撞,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這就要求立足于“三全育人”的思想要求與內涵,進一步改革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三全育人”視域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意義
思想政治教育是深刻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研究生教育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這就要求學生在獲得專業知識技能,探索研究能力的同時,要更加注重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理想信念、人格品質、個人修養和學術道德,引領學生把準人生方向,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成才。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文件要求“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形成教書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文化育人、組織育人長效機制”[2]。“三全育人”是建設高質量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和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的內涵要求,要求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注重發展的規模和數量,更要注重發展的質量及對更高質量的追求,其理論內涵蘊于研究生教育治理現代化和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之中。
思想政治教育對于研究生個人素養提升,品德養成和人格完善具有重要的意義。“三全育人”是對育人實踐、育論探索,并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的育人空間、育人主體的系統性、整體性把握和認識是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時空維度上進行的整體化構建,揭示了教育過程中的廣延性、持續性的秩序[3]。因此“三全育人”對于加強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價值意蘊,首先“全員育人”強調了思政育人的全員參與,協同育人,是全面推進“三全育人”的重要基礎,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調動各個主體共同育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全員參與的熱情,凝聚全員參與的力量,奏響新時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協奏曲”。其次“全過程育人”體現的是以人為本的育人理念,強調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于培養的全程性中,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習學業中,從校內教育延伸至校外影響,是時間和空間的雙重維度。最后“全方位育人”,要求深刻認識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學生成長發展的重要意義,加強頂層設計,提供組織保障,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建設,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載體開展育人教育活動與內容,使“他教育”和“自
教育”雙向貫通。
二、“三全育人”視域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價值
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在當前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背景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新的要求和諸多挑戰,如學生思想多元化、價值觀沖突等。創新和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是優化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思考和探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構建一個更加全面、系統、科學的管理模式,有效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構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長效機制,首先倡導教育主體的高質量參與,研究生本人、導師、學校相關管理人員等密切聯系起來,共同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隊伍中,形成全員參與、全員負責、全員監督的育人體系;其次強調育人過程的全程相伴,依據不同專業、不同學習階段學生的特點,將思想政治教育“潤物細無聲”地滲透到學生學習生活的全過程中,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與感染,從而內化為個體的自覺行為,完成“自我教育”;最后,強調全方位發力,激發各式各樣的教育潛力,整合校內校外的多方資源,不僅要在課堂教學中合理有機地融入思政元素和思政理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好校園活動、實踐教學、黨團活動、榜樣引領,網絡思政等育人途徑,多角度全方位地將思想政治教育融人學生的學習生活中。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我國研究生思政教育在教育理念、工作機制、師資隊伍和評價機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憾,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一)教育理念上的不足
目前,部分教師依舊停留在以往傳統的教育觀念中,將思想政治教育與理論講解與道德說教畫上等號,認識較片面,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對研究生的實踐能力,獨立思考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導致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從而難以滿足研究生全面發展的需求。另外還有一些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不足,缺乏主動學習和參與的熱情,對于開展的相關學習活動參與性不高,導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所折扣。相關研究表明“當前研究生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和道德觀念總體向好,但部分研究生“重個人、輕社會”的傾向較為突出,價值觀念模糊、國家情懷淡薄、缺乏社會擔當。[4]”這也表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從研究生的個性特征和培養特點出發,轉變思想理念,從“他教育”逐步轉變為“自教育”和“他教育”并駕齊驅的過程。
(二)工作機制上的分割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決定了開展思政教育的過程和具體操作。目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工作機制上存在明顯的分割現象。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主要是在學生所在學院開展較為單一的活動,各部門之間和各教育主體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協作,存在教育資源的配置不合理,教育主體參與度較低等情況出現,從而導致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下降。
另外,在實踐過程中,課程的設計和內容講授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不夠緊密,切入點和融合過程存在機械生硬,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知識教育存在相互脫節的現象,育人要素的融合程度不夠高;此外,部分課程缺乏更新和迭代,未能及時反映社會熱點和時代要求,學生未能在鮮活、真實的情景中接受知識,使得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性和連貫性受到影響,未能讓思政教育在春風化雨中影響學生。
(三)師資隊伍建設不足
思政課作為學校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教師如何開展好思政課,如何挖掘思政元素、有機融入日常教育教學中是高校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需要不斷思考的問題,這就對建設更高水平的思政教師隊伍有了新的要求。部分教師缺乏主動對標的意識,不能或不愿主動跳出原有的“工作舒適區”,進而難以真正講好思政課。另外,部分教師對學生思想實際了解不夠,“傳道授業解惑”的自覺性、有效性、針對性不強。部分思政課教師教學理念陳舊,研究學情不足,習慣于對教材內容的簡單重復,缺乏對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的關注,不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不善于積極主動回應學生的思想困惑,不善于貼近學生的真實生活對理論進行情景化的解讀,無法恰如其分地把深刻的思想、抽象的道理融入鮮活的故事之中,難以把思政課講深刻、講透徹、講鮮活。
(四)評價機制的不完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是評價主體依據一定的標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進行檢測和衡量的過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是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具有導向、調節、規范和激勵等功能[5]。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立德樹人中的關鍵作用,就要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這個關鍵抓手。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是一個動態、多元,復雜的系統,當前的評價過程中存在過于注重結果而忽視過程,過于注重知識掌握而忽視能力培養,無法全面反映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綜合能力水平,也無法為改進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效的反饋;在指標體系建構和設計過程中,缺乏一定的科學性與有效性,未能很好地體現出評價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饋和激勵作用;在系統性過程中,思政元素體現與日常教學有所割裂,未能將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評價貫穿并融人于學生的學習過程。
四、“三全育人”視域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徑
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把立德樹人作為首要理念,導師和學生作為關鍵主體,把教學作為開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依托,多維度探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以點帶面“強引領”,革新教育理念
針對教育理念片面化、學生參與不足的問題,需重構“教師主導一學生主體”的雙向互動理念。一是深化“自教育”與“他教育”融合機制。通過思政示范點,建設一批課程思政示范課,以分享匯報,案例匯編,線上平臺等多種形式學習交流和宣傳推廣,激發更多教師熱情和積極性,引領教師樹立正確完備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建立起完備的思政教育體系,引導學生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建構價值觀。二是強化價值引領與能力培養,在課程設計中注重向學生傳授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相關的科學知識,為學生的正確價值追求提供有力的知識載體,同時嵌人社會實踐調研、創新創業等實踐模塊,推動學生在解決現實問題中錘煉家國情懷與社會責任感,使價值塑造內生為課程教學和實踐教學中有機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三是利用多樣的數字化平臺構建“浸潤式”思政場景,通過線上線下聯動、虛擬仿真等技術手段,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
(二)協同提質“重育人”,優化工作機制
針對工作機制分割、資源分散的問題,需要重視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的責任明確與教育教學全部過程的層層落實,深刻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求和其隱形教育屬性。一是強化“校一院—導師”三級聯動,明確黨委統籌、學院主抓、導師落實的責任體系。二是推動課程思政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組建跨學科教學團隊,開發“專業 + 思政”模塊化課程,例如在理工課程中融入科技倫理、科學家精神等內容,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三是打造“實踐一反饋一改進”的動態閉環,通過校企合作、社會服務基地等渠道,建立思政教育與社會需求對接的長效機制。
(三)培訓研討“提實效”,優化師資隊伍
進一步加強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建設一支思想強勁、情懷深厚、思維新穎、視野廣闊、自律嚴明、人格正直的教師隊伍。加強培訓研討,形成校院兩級的課程思政分類培訓指導機制,引導廣大教師自覺樹立持續學習理念,努力創新教學理念和方式方法,以適應新時代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
加強教研活動,發揮教研室和教學團隊的集體智慧,通過集中研討,培訓和備課等,提升教師思政素質,挖掘教學內容中的思政元素,聚焦學生普遍關注的問題,促進教學內容有效銜接;引導教師在教學方式方法上下功夫,將多媒體技術與網絡信息化手段工具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探索多元參與、互動交流、融合發展的教學模式,讓“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成為全校教師的思想共識和行動自覺,以多樣、生動的教學實踐活動匯聚起“三全育人”的磅礴力量。
(四)多維監測“強根基”,健全評價體系
針對評價中重結果輕過程、指標相對單一等問題,基于“三全育人”的理念要求,需構建“過程性一發展性—增值性”三位一體的評價框架。一是構建全員參與、分層分類的教學評價體系,加強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學生,導師,學院等多個主體共同參與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涵蓋理想信念、學術誠信、實踐創新等維度,多方位多角度監控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與質量,構建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并重,學術能力與實踐技能并行,形成“他教育”和“自教育”共生的良好機制。二是強化過程性數據采集,利用智慧教學平臺記錄學生課堂參與、社會實踐等學習數據和行為數據,實現動態化畫像與精準化反饋。三是建立“評價一改進”聯動機制,將評價結果用于優化課程設置、資源配置與政策制定,反哺思政教學,形成以評促改的良性循環。
結語
“三全育人”的提出對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縱深發展提供了理論遵循。同時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到實處。在推進新時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進程中,要充分把握“三全育人”指導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價值與實踐要求,在教育理念、工作機制以及師資隊伍和評價機制上下功夫,構建示范引領與全面推進共并,知識與價值共融,教師與學生共進的新格局,從而全面培養合格的高層次人才。
參考文獻:
[1]朱玉潔,楊仁樹,韓學周.“三全育人”背景下“33”六位一體本科生全程導師制探索[J].中國高等教育,2023,(18):32-35.
[2]陳立青.以“三全育人”為載體構建“大思政課”格局[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4,(01):53-54.
[3]馮剛.新時代高校“三全育人”的理論蘊含與深化路徑[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73(01):1-8.
[4]蔣連霞,施亞玲,向興華,等.新時代加強和改進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現實思考一—基于對廣東省研究生思想政治狀況的調查[J].思想教育研究,2019,(01):128-131.
[5]駱郁廷,靳文靜.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24,(01):49-55.
(責任編輯:陳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