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了《中國通史》(100首)、《中國科技》(120首)兩本詩集的拓展練習,終于松了一口氣。也恰恰得益于此,使我收獲頗豐,并且進一步認識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對于推動新詩寫作所具有的重要指導意義。
眼下,本人在集中抒寫《本色新疆》,看起來挺忙乎,實際上比較閑散,每天除了郵寄、查找資料,就是在電腦上搜索、拼貼、閱讀,重在學習,并不急于碼字。關于這本詩集,其中的一輯是理直氣壯地歌詠“高質量發展中的新疆”,這讓我有點興奮,也有壓力。最后,想到三種解決辦法,步步為營地闖過來了。
現在想想,又不免對古今中外的文學大師深懷敬意起來,不敢有半點敷衍。同時,自認為寫不過新疆的文學“大咖”,唯有另尋他途,找一條“光明的小徑”,大著膽子往前走。
于是,萌生了寫寫“大美新疆”生態主題的想法,便有了兩千年的新疆、“非遺”里的新疆、文旅中的新疆和高質量發展中的新疆的詩性表達。于是乎,外松內緊,堅信實踐出真知,就一氣兒寫到了現在。如今,兩年多過去,回頭望一眼獨自走過的路,腳印歪歪斜斜,卻也有淘得“半部論語”的小歡欣。
在新疆生活了大半輩子,很熟悉,很熱愛,很感恩,很愿意為家鄉獻出優良的精神果實,但也容易陷入對地域特色過于依賴的“寄生型寫作”。對此,沈葦先生的警覺和實踐經驗具有啟示性。他說:“作品的題材可能是地域主義的,但通過詞的建構、噴發和地緣性轉喻,恰恰要完成對地域主義的一次解放。地域性寫作的極致,最終是要構筑一個能夠安妥靈魂的超越地域的家園。
……地域性是立足點,但不應成為寫作者的囚籠。從地域出發的詩,抵達的仍是愛、痛苦、時間、死亡等人類基本的普遍性主題。文學不是地方土特產,作家更不是地域性的寄生蟲和二道販子。從地域出發的寫作,恰恰是從心靈和困境出發的?!睙o疑,這是一種提醒,更是一種激勵,是自我覺悟、更新與超越的“警世鐘”。正因如此,本人近年來的寫作才有了較多思慮,至少不是那么容易就放過了自己。這種自覺,應該成為一個詩人內心深處的詩學理想和責任。
為此,很久以來,依賴本人愚笨卻依然好奇不止的天分與個性,一直認同好詩絕不缺少傲骨、理性、博愛和正確精神指向,并有效吸納“好詩更應講究形式美”的觀點。尊重客觀事實,遵循創作規律,彰顯中國風格,表達中國價值,試圖“把漢詩原有的純粹、精致、氣勢、意境、韻律(非格律)、象征、隱喻、通感以及無理而妙、言外之意、沉默意象、想象空間等詩歌要素一一激發出來”。既有內在克制,又有明快袒露;既有變幻形式,又不舍棄傳統;既有持守風格,亦能博采眾長,將思想性、知識性、藝術性與觀賞性相統一的文學觀盡量落到實處、細微處、關鍵處。
從審美角度看,在多種詩歌題材創作練習中進行的不間斷嘗試依然值得回味。只是希望,個人所做的這一切并不至于成為前行的總障礙。
一是專注“地域”寫作,期望構建一個詩學意義上的不一樣的邊疆。自“西域古風”始,落筆于“伊犁將軍府”,兀自在兩千多年的西陲大地神游、探索、沉潛。文旅新疆中的色澤,可謂多矣,豐富、斑斕、恣肆、遼遠,深刻到無以復加,美不勝收。關照自然物象,描摹的一定是鑿空之旅、絲路繁花、邊疆情懷和對未來的無限憧憬。反映“非遺”博物,尋訪的無疑是新疆歷史中那些長者的智慧、知覺和記憶,并以現代音色呈現出來,讓人產生線裝的詩學詞典般的共鳴。
二是傾向現實的“及物”寫作,抒寫神氣活現的“龍的傳人”的故事。以新時代的眼光、創作理念和方法,個性化地描畫新時代以來新疆大地發生的偉大變革和歷史性成就,集中展示創新發展的新型工業化主題,突出濃郁的工業色彩、鋼鐵呼吸和時代氣息,呈現出“新工業引擎”可觸可感的現代內核與動人風采。聚焦工業氣象,面對的無外乎是朱砂紅、熱帶橙、琥珀黃、暗海綠、碧藍色、金菊色、亮巖灰、亞麻色、奶油色、花卉色等交融匯集的現代色,展示的則是西部新時代拓荒者生命眾生相的原色。
三是不斷嘗試“有難度”寫作,并將心靈與外物(如“非遺”中的新疆等)的對話轉換、提純、升華為哲思啟悟。擴大語言張力,通過喻示、象征、通感等手法,使慣性語言給人以陌生感。還語言以純凈本色,在自然、干凈、平實、親和的基礎上,顯示硬朗的姿態,提升詩歌的審美境界。
四是努力探尋“多元”寫作,創作出與時代同步的詩歌復合體。積極從中國古典詩歌、民間詩歌和其他藝術門類中汲取有益養分,并將其進行合理轉化,賦予其鮮明的當代性。做到真情實感與詩意呈現,情緒、具象、智慧與思想的極大豐富,凸顯漢唐詩歌氣象。
五是借引外國詩的“經驗”寫作,以“拿來主義”姿態吸收有用的成分。
不斷學習約瑟夫·布羅茨基在廣闊的現實和歷史中開辟詩歌空間的雄辯力,華萊士·史蒂文斯豐富而博大、玄妙而又具體精微的元詩色彩,維斯瓦娃·辛波絲卡具有不同尋常的純潔性和力量的詞語生成方式,切斯瓦夫·米沃什平靜、圓熟并充滿反諷精神的詩歌魔力,阿多尼斯如火焰一樣啟迪讀者的革新詩等等,從實踐層面探求生命意識與現代詩的內在關系,使詩藝更趨詼諧、靈通、睿智。
這次展示的原生態高質量發展“大美新疆”主題曲,但愿能夠像沈葦、亞楠、王興程等諸位文學名家孜孜求索的那樣,希望自己也可以還原“一個被風情主義遮蔽的真實”。在多元一體格局中,互鑒融通、守正創新,自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為推動詩歌領域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這應該是一個新的開始。在詩神眷顧下,在未來“光明的小徑”上,祈愿自己看得更遠一些、走得更穩一些、活得更通透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