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辛亥革命成果的“鞏固”與李大釗對朱舜水形象的“再造 ”

2025-09-30 00:00:00潘煒旻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 2025年5期

中圖分類號:D693.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2435(2025)05-0028-11

Achievement Consolidationofthe XinhaiRevolutionandLi Dazhao'sReconstruction of Zhu Shunshui's Image

PANWeimin(1.SchoolofMarxism,TsinghuaUnivresity,Beijing10oo84,China;2.SchoolofMarxism,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25o358,China)

Keywords:Li Dazhao;Zhu Shunshui;TheRevolution of 1911;history of image

Abstract: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and earlyRepublican period,with theupsugeof Zhu Shunshui in Chinese academiccircles,LiDazhao paidattention toZhu Shunshuiandrebuilt Zhu's image.Hisportrayal displayed three characteristics:strengthening Zhu’saspirationtorestoretheMingdynasty;highlighting Zhu'sdignifiedand independent stance towardJapan,and weakening his thoughts ofmaintaining pure loyaltytothe king.LiDazhao's reinterpretation of Zhu Shunshui was closelyaligned with his own political convictions -supporting the revolution of 1911 and against the Manchu Dynasty,opposition to Japaneseaggressionand adherence to nationalism,as wellasadvocating re formoftheabsolutemonarchyandand theestablishmentofamodern constitutional system.Byreimagining Zhu Shunshuithroughamodernlens,LiDazhaotransformed itintoanimagemodelthatencouraged intellectuals toconsolidate theachievementsof theRevolutionof 1911.Analyzing the motives,features,and receptionofLi's reconstruction of Zhu's image deepens our understanding of both Li Dazhao's ideological system and the reception history of Zhu Shunshui from the late Qing onward.

李大釗身處晚清民國這一歷史轉型時期,早在青年時代即為危急的中國國勢所觸動,形成“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奮國群之良策”①的意識。由此,他高度關注中國現實、密切追蹤西方局勢,孳孳不倦研習中外學術思想,全力尋求締造新國家、新文化、新國民的路徑。在此過程中,李大釗不僅接受較系統的中國經史之學訓練,而且力圖借鑒中國傳統學術思想資源——諸如李勢、顧炎武、顏李學派等的主張,實現昌明學術以推動民國建設的目標。其中,朱舜水作為明季頗具傳奇色彩、對日本思想界影響深遠的遺民,是李大釗高度重視的學人。對此,雖然已有部分學者注意并作初步探討①,但多是泛泛指出李大釗推崇朱舜水。有鑒于此,本文嘗試分析以下幾個問題:為何李大釗會逐步關注朱舜水學行?李大釗如何建構朱舜水形象?李大釗重塑朱舜水形象的目的是什么?對這些問題的梳理,能夠深化學界對李大釗思想體系、晚清以降朱舜水接受史的認知。

一、探研朱舜水學行的主體條件和歷史契機

李大釗關注朱舜水,源于其求學時代建立了關注明清思想的知識結構,掌握了日語并關切日本政經文化動態,以及晚清民初學界興起了關注朱舜水的風潮。

(一)明清思想知識結構形成

李大釗成長于晚清民初教學制度變革的時期,在青年時代接受中西融通的教育。

光緒二十一年(1895),李大釗跟隨塾師單子鰲讀書,其古典之學自此啟蒙。光緒二十五年,李大釗人私塾張家學館學習,受業于趙輝斗先生,研讀經史典籍。光緒二十八年,李大釗參加童試,污卷未中,后被送至宋家專館學習,師從舉人黃玉堂。由此,李大釗接受初步的經史之學訓練。

光緒三十一年,清廷廢除科舉制度。李大釗通過是年的縣試、府試,嗣后因科舉停辦進人永平府中學堂。中學堂的師友對李大釗知識結構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力。當時,任教中學堂的漢文教員有拔貢生崔琳、唐榮第等,前者為蓮池書院吳汝綸門下弟子。在漢文教員教導下,李大釗的經史之學得到進一步訓練。與此同時,他還注意尋覓知心同道,以是結識蔣衛平。蔣衛平,永平府灤州人,因仰慕譚嗣同,改號“慕譚”,于1905年轉人中學堂。蔣衛平“少有大志,顧念時艱,慨然以天民先覺為己任”,平居則“讀黃梨洲、顧亭林、王船山”②等明季學人著述。李大釗與蔣衛平交誼深厚,學術思想頗受其影響,由此初步奠定對明清思想的興趣。

光緒三十二年,袁世凱創辦北洋法政專門學堂。光緒三十三年,李大釗前往天津,投考法政專門學堂。法政專門學堂的學術氛圍、師友狀態,對李大釗的知識積淀、思想發展影響深遠。李大釗就讀法政專門學堂期間,該校曾聘請籍忠寅、鄧毓怡等肄業于保定蓮池書院、師從吳汝綸的知名人物,從而使李大釗可以進一步熟悉中國經史之學。與此同時,李大釗還結識郁嶷、白堅武等同學,其中密友郁嶷頗好明季歷史思想。如其曾為明遺民吳道勛《蝶亭遺稿》撰序(1913),表彰吳氏“身經滄桑,泣血陳詞,系念前徽,蓋亦亭林、舜水、夏峰、冰書之亞”③,表明其留意搜求明季遺留文獻,關注顧炎武、朱舜水、孫奇逢、魏禧等學人學行。再如其寫作《悲學篇》(1913),廣引龔自珍、江藩、方東樹著述,大談對于清代宋學、漢學的見解,亦顯示其對明清思想的關切。④

在師友影響與自我興趣推動下,李大釗感慨其生當衰季之世,現實處境與天崩地解的晚明近似,亦頗關注明清鼎革之際的學人學行。如1913年,李大釗寫作《覆景君函》,言及黃宗羲抗清事跡及所撰《行朝錄》。 年,李大釗寫作《論官僚主義》,引用顏李學派成員王源、李的官制思想。1914年,李大釗寫作《風俗》,廣引《日知錄》之《正始》《兩漢風俗》等,轉化顧氏風俗思想。這表明,李大釗曾在1913、1914年系統研習明季學人思想,探尋可資借鑒的資源。正是在這種知識結構下,朱舜水作為明季重要且頗富傳奇色彩的遺民,逐步進入李大釗的視野。

(二)日語能力獲得與東亞視野建立

除了關注明清思想的知識結構,李大釗學習日語、關注日本政經文化的經歷,也為其關注朱舜水做了鋪墊。

光緒三十三年(1907),李大釗入讀北洋法政專門學堂。北洋法政是一所受到日本教育與文化理念影響的學校。其一,該校于創辦之初即提出,其教學內容是“教授高等法律、政治、理財專門學術”,目的是造就“政法通材”。具體到課程設置,不僅開設政治學、比較憲法等多門中西政理課程,而且設置英語、日語語言課程。正是通過這6年的外語學習,李大釗奠定堅實的日語基礎。其二,該校的諸多職工皆有留日履歷。如先后擔任學堂監督的黎淵、熊范輿等,曾東渡日本留學,熟悉日本的社會文化狀況。再如籍忠寅、李築、鄧毓怡等國文教師,亦皆有赴日留學經歷。其三,北洋法政還聘請吉野造作、今井嘉幸等日本籍學者用外文講授課程。李大釗與吉野造作、今井嘉幸交往密切,政治思想頗受二人影響。

1912年秋,李大釗參與組建北洋法政學會,創辦《言治》會刊,并擔任編輯部部長。透過《言治》可知,北洋法政學子們展現出一個特征,即頗為關注日本狀況。如《言治》曾刊發《日本立憲同志會之政綱及政策》《日本經營滿蒙之謀劃》《東瀛之財政觀》《日新內閣之組織》等多篇文章,對日本的政局演變、對華政策、經濟策略、學術文化等皆做了詳細介紹。刊發《中國新法制與有賀長雄》《政治學史》《托爾斯泰主義之綱領》《論撤去領事裁判權》《論奢侈》等譯文,向中國學界引介有賀長雄、津田欽一郎、中里彌之助、今井嘉幸、津村學士、吉野作造、小野冢米喜次等日本學人及其政治思想。

1913、1914年之交,李大釗深感學識不足,又在孫洪伊、湯化龍資助下,赴日留學。抵達東京后,他先在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館補習英語,后進入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學習。在日期間,除了進行正規學習,李大釗還積極參與社會活動。1915年2月,他參加留日學生總會,以及其抵制日本政府“二十一條”的各項活動。12月,李大釗在總會遭受袁世凱和日本政府雙重打擊,被迫解體后,又組建乙卯學會,以反對袁世凱稱帝,擁護民主共和。 (3)1916 年5月初,李大釗返回上海,參加孫洪伊等組織的反袁斗爭。通過一年多的留日經歷,李大釗對日本社會文化的了解進一步拓深。

值得注意的是,朱舜水與黃宗羲、顧炎武等學人的經歷頗不相同,曾三赴安南、五渡日本乞師復仇,長期漂泊異域。1659年,舜水目睹鄭成功、張蒼水北伐兵敗,決定寄居日本。1665年,舜水受德川光國禮遇,從長崎遷居江戶,直至1682年去世。舜水因前半生漂泊不定,很少撰文,其文章大多寫于寓居日本后的二十多年。這使得舜水的思想影響力主要在日本,其遺言遺籍亦主要保存在日本。錢穆以是稱舜水在品格、德行上保持著“中華大賢之傳統”,但經歷卻“完全是一日本歷史上人物”。④而通過北洋法政的求學歷程,李大釗具備了較強的日語閱讀能力,知曉獲取日本文獻的渠道,形成關注日本政治文化的意識。正是語言和視野的儲備,使李大釗在1913年尚未留學日本之前,就敏銳捕捉到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頗具獨特性的舜水,并在批閱、譯輯日本報紙后撰寫了《朱舜水之海天鴻爪》等文章。

(三)晚清民初朱舜水熱潮興起

李大釗在民初關注朱舜水,也與中國學界對朱舜水認知的轉變相關。雖然朱舜水是明季對日本產生重要影響的思想家,但由于明清鼎革、中日兩地阻隔,其在清代鮮為人知。這一隱沒無聲的狀態,直到光緒年間才獲致改變。

朱舜水在世時,尚與家人保持信息互通:1659年,舜水定居長崎,曾有鄉親向其索要家書,但其擔憂牽累親屬,沒有應允。 年,舜水才寄出第一封家書,同年又請鄉人寄書家人,請求示以小女猝死之詳情。 ②1665 年,舜水前往江戶,受聘于德川光國,極蒙優禮。 (3)1666 年,德川光國念及舜水老病客遠,勸其喚取“可意者”兒孫前來侍養。④為此,舜水曾致書長子、妻弟,請求派遣一謹慎知事者前來。岳丈姚泰收到舜水家書后,未審海外險夷,故先派姚江赴日訪求。但姚江直到1676年才抵達長崎,帶回舜水訊息。1678年,姚泰又派出舜水長孫毓仁,但礙于日本法禁,未能至江戶面見舜水。1679年,德川光國派舜水門人弘濟與毓仁相見,備述舜水之意,且諭毓仁侍養。不料毓仁歸國后,“兵火繼至,干戈騷動”③,直到1685年才附舟到長崎,而舜水已故三年。此后,除鄉人張斐曾于1687年抵日探訪舜水逸事,再無其他親友赴日追念先祖②。由于舜水的信息已多少回傳到中國,因此,黃宗羲③、邵廷采作文⑨,皆提到舜水事跡,但記錄疏簡且存在訛誤。

自19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中國逐漸興起赴日考察、留學浪潮。在此背景下,黃遵憲、王韜等早期留日學者開始關注朱舜水,打破朱氏不為清人所知的無名狀態。光緒三年(1877),黃遵憲任駐日參贊官,隨行出使日本。在日期間,其采風問俗著述《日本雜事詩》,記錄日本的國政、民情與風俗。光緒十三年,黃遵憲回國,撰成《日本國志》,介紹日本的國統、鄰交及近代化歷程。正是在《日本國志》《日本雜事詩》中,黃遵憲表彰朱舜水,稱其是“真能不食周粟者”、推動“水戶文教之興”者。光緒五年,王韜應重野成齋等邀請前往日本,考察東京、大阪等城市,寫成《扶桑游記》。在游記中,王韜同樣表達對舜水的關切。如閏3月15日,王韜記其游覽楠公廟,注意到湊川碑碑陰有贊,為明遺臣朱舜水所撰。4月5日,王韜記其與黃遵憲等同游后樂園,談及德川光國對舜水的禮遇、舜水對日本文教的貢獻。

繼黃遵憲、王韜后,諸多學人亦開始關注朱舜水。如1898、1899年,章太炎寫作《臺灣設書藏議》《書〈莽蒼園文稿余〉后》,已注意舜水及其事跡。此外,宋恕亦是清末表彰舜水的重要一員:1899年戊戌變法失敗后,宋恕去信梁啟超,提及其對舜水及其氣節的嘆賞。1900年,日本學人館森鴻前往上海會見宋恕,并攜來日本先儒所著書多種。宋恕閱畢館森鴻、川口長孺所撰著述,寫作《〈親燈余錄〉序》《讀川口長孺〈臺灣鄭氏紀事〉作》,皆提到舜水誓不臣清,東渡扶桑的事跡。再如魯迅亦曾關注舜水:1902年,魯迅由江南督練公所派赴日本留學,人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1904年,魯迅從東京前往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習,中途經過水戶驛站,記起此乃遺民舜水客死之地。不久之后,魯迅即因仰慕舜水抗清反滿、百折不撓的品格,前往水戶憑吊朱氏遺跡。

此外,清末還有諸多報刊報道朱舜水的學行。如國粹派學人頗關心舜水,于1905年創刊《國粹學報》之際即發表《朱張二先生傳》,詳述舜水與張斐事跡①,后又刊發舜水遺像、墨跡以示表彰,還曾致力于搜集舜水的遺文。再如1909年5月3日,《神州日報》曾于“東京通信”欄刊發《公祭明末遺臣朱舜水》《朱舜水投歸日本之始末》諸文,介紹舜水的生平履歷,報道東京對舜水的紀念。②這些文章不久即被《閩報》《盛京時報》等報紙廣泛轉載。

由此可見,早在李大釗關注朱舜水前,伴隨中日日益頻密的學術互動,中國學界興起關注舜水的熱潮,從而改變舜水在清代思想史上隱沒無聲的狀態。梁啟超曾這樣追憶舜水在清末引發的思想震蕩:“這類話(指舜水)人到晚清青年眼中,像觸著電氣一般,震得直跳,對于近二十年的政治變動,影響實在不小。”③而正是這種學風的變化,影響了李大釗的學術視野,為其探研舜水學行做了鋪墊。

二、闡揚朱舜水的核心文章及再造形象的特點

查檢李大釗文集,其曾在《〈支那分割之運命〉駁議》(1912)、《警告全國父老書》(1915)等多篇文章中表彰朱舜水,主要集中在1912—1915年留日前后。其中,《朱舜水之海天鴻爪》《東瀛人士關于舜水事跡之爭訟》是李大釗闡揚舜水的核心文章,集中展現其構建舜水形象的特點。

(一)《朱舜水之海天鴻爪》

《朱舜水之海天鴻爪》的寫作緣起,與1912年日本舉辦朱舜水紀念會相關。1912年5月24日,稻葉君山為紀念舜水逝世230周年編纂了《朱舜水全集》④,并撰寫《朱舜水考》連載于《日本及日本人》。6月2日,“朱舜水永住日本250年紀念大會”在東京第一高等學校召開,德川光國后裔等日本知名人士400余人參加此會,并在校內樹立“朱舜水先生終焉之地”石碑,又旁植舜水喜愛之櫻花。此外,還在校圖書館舉辦展覽會和紀念演講會,展覽會展出舜水之遺墨遺物,演講會則由著名學者井上哲次郎等發表演說。③與國內諸多報紙一樣,李大釗也關注這場紀念會,并在該文中作重點介紹,拓展學界對此會的認知。

具體到李大釗寫作《朱舜水之海天鴻爪》,碰到一個棘手問題。中國學界興起舜水熱潮后,存在兩個問題:一是舜水著作在國內流傳甚少。如舜水學社社員景學鈐曾致信李大釗,坦言“朱先生之著作,在祖國者甚少”。李大釗亦回復言,“先生遺著及事跡,存于祖國者絕少,有之亦多半散零”。二是國內雖有不少舜水的介紹,但訛誤頗多。如舜水的學術傾向是遵循朱子道問學、格物致知立場③,但反對空空去學③;推許陽明經世立場,但批評其專主良知、不求致知⑨;主張回向孔子,以實功實用為宗歸。但當時報紙卻稱舜水宣揚良知之教,對其學術取向的認知顯誤。那么,在資料有限的情況下,李大釗是以何底本為基礎,構建其關于舜水學行的論述?

筆者注意到,《朱舜水之海天鴻爪》大量借鑒《國粹學報》所刊荀任撰《朱張二先生傳》及鄧實附語,但對敘述順序做了大幅度調整。李大釗之所以會選擇《朱張二先生傳》,概因該文是當時中國學界最系統紹介舜水生平的文章。現按照《朱舜水之海天鴻爪》敘事順序,將二文及鄧實附語作一比勘(見表1)。

表1《朱舜水之海天鴻爪》與《朱張二先生傳》及鄧實附語比勘

由表1可知,《朱舜水之海天鴻爪》是在《朱張二先生傳》基礎上寫就的。而細酌李大釗構筑的舜水形象,主要有兩個特點:

其一,在明清鼎革、滿漢對立的政治格局中,李大釗將朱舜水塑造為一堅決反滿抗清、志圖光復的末世遺民。如李大釗評價舜水寄居日本曰“滿清入主中原,先生義不媚清,四至日本,遂終身焉”,突出其毅然反抗清朝的姿態;講述舜水“遁居日本,仍著明衣冠”一事,表彰其“流離轉蓬,未嘗變夷”的氣概;記錄舜水寄送給弟子安東守約的信件,慨嘆朱氏冀望“中原復然”之志堅定;談及舜水儲金三千而欲資助義兵的事跡,稱許其圖謀恢復之雄懷不已;敘述舜水以檜木自作棺槨一事,指出其客居他鄉,國仇未雪抱憾,種族之痛未泯。可見,李大釗的策略是,征引各種事例說明舜水漂泊亂離,無時不愴懷故國,由此強化朱氏反滿抗清的氣骨、篤念中原復興的信念。

其二,在中日兩國鼎立的政治格局中,李大釗將朱舜水塑造為一堅持中華文明、抱持國族意識的士人。如李大釗這樣描述舜水對于日本的態度:

先生自持頗高,對于日本,終以異國視之。故其上長崎官吏書云:“貴國甚重我國之珍品藥餌等,不惜以重價賈之,然賢人君子,國之至寶,而冷遇之,本末輕重失矣!”又云:“容我一身,一以全孤臣之節,一以增貴國之光。”寄人籬下,抗不自卑,日人以是益欽重之。晚近日人,頗以是自詡其國優待國事犯之義風,自先生始。

先生既往江戶,為水戶之賓師,不茍言動,慎避悲憤之言,以自掩其形跡。故讀其行述文集者,往往誤認先生為道學。然先生固黃冠草履,不忍見神州陸沈之痛者,彼邦人士,輒以先生為歸化者,厚誣先生甚矣!①李大釗強調,朱舜水對于日本,向來視之為一與中國不同的異國;對于自己,始終清晰其目標是養志守節、孤縱外邦以保明室衣冠。正是因為舜水抱持中原復然的信念、堅持中華文化之主體性、堅信遺民孤臣當持守氣骨,就使其雖孤懸日本、寄人籬下卻始終不卑不亢,不曾歸化日本、不曾虧損志節。

(二)《東瀛人士關于舜水事跡之爭訟》

李大釗寫畢《朱舜水之海天鴻爪》,又寫作《東瀛人士關于舜水事跡之爭訟》,試圖厘清朱舜水研究中的兩個問題。

其一,朱舜水與楠木正成、湊川碑問題。楠木正成是日本南北朝著名的武將,以推翻鐮倉幕府、中興皇權而聞名。1192年,源賴朝建立鐮倉幕府,幕府將軍開始掌握政權,天皇成為傀儡。1324年,后醍醐天皇不滿幕府將軍掌權,召集美濃國豪強共商倒幕,然事泄未成。1331年,后醍醐天皇再度策劃倒幕,得到楠木正成支持,但仍以失敗告終,天皇被流放到隱岐島。1332年,后醍醐天皇之子護良親王與楠木正成舉兵倒幕,推翻了鐮倉幕府。1333年,后醍醐天皇從流放地歸來,建立建武政權。1336年,足利尊氏不滿建武新政,率軍進攻京都,失敗后撤至九州,不久又卷土重來。5月,楠木正成迎擊足利尊氏,因寡不敵眾,兵敗湊川之戰,后自殺身亡。足利尊氏建立室町幕府后,楠木正成因保皇被污為逆臣。

直到17世紀中葉德川光國編修《大日本史》,視后醍醐天皇的南朝為正統王朝,楠木正成的名聲才得到糾正。1671年,加賀第四代藩主前田綱紀因其贊賞南朝忠烈的政治取向,請托舜水為楠木正成像撰寫贊文。舜水向來堅持尊王思想,遂寫作《楠正成像贊三首》《楠正行像贊》等詩,宣揚楠木正成“忠孝著乎天下”的氣節、復興王室的功績。1692年,舜水離世后10年,德川光國在神戶廣嚴寺為楠木正成立碑,碑陰即鐫刻舜水所撰《楠正成像贊三首》中的第一首。江戶末年,倒幕運動興起,楠木正成忠君倒幕的形象,被維新志士進一步推高;舜水講求大義的尊王思想亦受到重視,并被推尊為翼成明治“維新大業”的先驅。①

1912年,“朱舜水永住日本250年紀念大會”召開之際,菊池仙湖與稻葉君山曾圍繞《楠正成像贊三首》與湊川碑展開爭論。其中,菊池仙湖認為,尊王大義深播人心,并非全是舜水《楠正成像贊三首》的功勞,而是德川光國憑借其政治地位,在楠木正成墓石上題“忠臣楠子之墓”,才傳播了楠木正成勤王的精神。稻葉君山則認為,德川光國與舜水一樣主張勤王,因此《楠正成像贊三首》不僅反映了舜水思想,也代表了德川光國思想,舜水該詩已轉變楠木正成逆臣的形象。

對于這場爭論,李大釗在文中做了評述,強調朱舜水的尊王思想雖然啟發了明治維新運動,推進了日本的近代化歷程。但是,舜水最值得表彰的地方卻不在于其純忠尊王思想,而在于其抱種族大痛,投荒萬里而不忘中原恢復的精神。可見,李大釗實則弱化了舜水維護忠義大節、主張尊王的形象,突出其反滿抗清、匡復明室的形象。

其二,朱舜水的歸化問題。舜水歸化日本之說,最早出自原念齋《先哲叢談》。其在文中反復稱舜水“避亂歸化,客于水府”,“舜水歸化歷年所,能倭語”。 年,菊池仙湖與稻葉君山圍繞舜水歸化問題展開辯論。菊池仙湖認為,移籍他國者,謂之歸化。但舜水既未移籍日本,也未仕于德川光國,而且寫“書札文牘必冠‘明’字于其姓字”,致書日本人必稱“日本貴國”,“述自己必曰漂零異域、托蹤外國”。因此,舜水不屬于歸化人,而應屬于亡國遺民。稻葉君山則辯稱,日本歸化法未制定前的歸化人,多為中國大陸之亡人。舜水自視為明室遺民,來日以避滿洲壓迫,已符合歸化人要素,因此屬于歸化人。

對于這場爭論,李大釗在文中做了評述,支持菊池仙湖而反對稻葉君山。他認為,朱舜水不幸生遭國亡種夷之痛,之所以轉徙遐方、避地海外,始終是為了卷土重來,恢復中原。如果將舜水視為歸化人,既不符合歷史實際,又敗壞了舜水形象。即舜水一生孤忠勁節,覆清扶明之思不泯,中原光復之志不滅,有著清晰的國族主義意識,因此絕不可能有歸化日本的行動舉措、乞憐異族的卑屈態度。

總而言之,朱舜水是明清嬉代之際復雜的學人,被貼上抗清義士、中華文化傳播者、明治維新運動先驅等不同標簽。這使得不同歷史階段的學人,基于不同的價值立場,對舜水形象的摹寫不完全相同。如黃遵憲、王韜等晚清士人,在清朝皇權體制之下,往往更加著眼于舜水尊王的思想,凸顯其寓居日本、“眷念家國懷君恩”的形象。梁啟超于1920年代表彰舜水,則將探討重心轉向舜水的學思傳統、對日本文化社會的影響,突出朱氏惠澤日本精神文明的形象。③而李大釗建構舜水形象的特點是,強化其排滿抗清、復興中原的民族主義立場,突出其對待日本不卑不亢、不辱志節的態度,弱化其純忠尊王、擁護君臣大義的思想。由此,李大釗通過重建舜水生平敘事,為民初國民樹立具有感召力的行為模范,意欲以此凝聚中國人操身持節之氣,鞏固辛亥革命顛覆清室、創建民國的成果。正是從李大釗建構舜水形象的不同特征、目的出發,可以說,李大釗“再造”了舜水的形象。

三、其他表彰朱舜水學行的社會反響

除了《朱舜水之海天鴻爪》《東瀛人士關于舜水事跡之爭訟》,李大釗還在《〈支那分割之運命〉駁議》《警告全國父老書》等文中提及朱舜水并引發社會反響。

(一)1912:編撰《〈支那分割之運命》駁議》

李大釗最早提及朱舜水的撰述,是《〈支那分割之運命〉駁議》。1912年,李大釗及其同學以北洋法政學會名義主持翻譯、批駁《支那分割之運命》,編為是書。在書中,李大釗針對中島端污蔑中國人民媚強侮弱、甘受外族羈絆的觀點,在批語中加以駁斥并提及舜水:

蓋夫專制一姓之興亡,秦以后然其匪一代也。然而若秦、若漢、若隋、若唐,其改姓易步,無不亡也忽焉。而獨于宋明之季,河山半壁,義旗相望,一二孤臣義士,寧斷頭隕命,血濺鯨波,以圖延殘局、留正朔于海波窮島之間。雖至勢窮力盡,事不可為,終無灰心挫志者,則以民族主義之大防,為不可越也。若文文山,若張蒼水,若黃梨洲,若鄭成功,若朱舜水,或則輾轉窮島,泣血天涯;或則竄徙波濤,痛苦海外。心懸落日,志切回天。成敗可無論,只其孤忠勁節,碧血丹心,亦有驚天地、而泣鬼神者矣。即自滿清入關,以迄武漢光復,我漢族男兒,抱種族大義,斷頭流血,殺身以行其素志者何限?蓋其忍痛茹苦,三百年來如一日也。①

李大釗指出,在中國宋末與明末,皆產生了一群堅守民族主義的孤臣義士,朱舜水就是該群體中重要一員。其遭遇國變,輾轉日本,痛苦海外,卻未曾一日灰心挫志,忘卻家國之恨。展現在舜水身上的孤忠勁節品質,一直被清末士人傳承,成為辛亥革命傾覆專制、建成共和的精神驅動力。因此,中國并非一侮弱畏強、屈膝外族的國度。可見,李大釗展現出相同的論述邏輯,即強化舜水的民族主義大防思想,推舉其為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從而將之征用為激勵士人鞏固辛亥革命、抵抗日本侵凌的形象楷模。

《〈支那分割之運命〉駁議》撰畢后,北洋學子為使該書能夠引發國人“知恥知懼、競奮圖存”之心,曾采取諸多措施擴大其社會影響。諸如在《言治》《民立報》等雜志刊發廣告,大力宣傳該書;以包裝精致、定價低廉、不為牟利的態度發行該書;采取軍人八折、批發者打折的方式促進傳播等。《〈支那分割之運命〉駁議》發行較廣,其于1912年11月出版后曾“風靡一世,遠及外國”,不久即告售罄,遂于1913年4月、1915年4月重加印行。而舜水的影響,也借助該書的廣泛發行得到擴大。

(二)1913:與杭州舜水學社互動

1913年,李大釗曾與杭州舜水學社有所互動,反映了其傳播舜水學行的影響力。舜水學社成立與1912年“朱舜水永住日本250年紀念大會”相關。當時,國人受此會感染,紛紛有所行動。同年12月20日,湯壽潛等三百余人在杭州集會創立舜水學社,下午又召開了舜水追祭會。②舜水學社推舉時任浙江都督的湯壽潛為社長,提出將推行三項工作:(1)遵照舜水遺命,將其歸葬中國。(2)在西湖白云庵設立專祠,保存舜水遺物。(3)編輯舜水著作行世,傳播舜水思想。

一年后,舜水學社會員景學鈐注意到李大釗刊于《言治》的《朱舜水之海天鴻爪》,遂致信李大釗。

在信中,景學鈐稱許該文敘述舜水“在東事實綦詳”,又介紹舜水學社的成立,并詢問李大釗是否藏有“朱先生之著述及事跡”。李大釗收信后即寫《覆景君函》,刊于《言治》。在信中,他再次表達對舜水的推許,稱其“身丁亡國大痛,間關出走,飄零異域,無時不以恢復中原為念。雖至勢窮力盡,曾無灰心挫志,直至死而后已”,用意仍在宣揚朱氏排滿抗清,至死不屈。而后,李大釗談及舜水的著述情況,提示學社當注意稻葉君山新編之《朱舜水全集》,并專函寄送有關舜水“遺像、手跡”等的日本報紙。最后,李大釗高度肯定學社工作,認為其可以“揚先生之光烈”,挽救“晚近士風之偷惰、志節之蕩然”。①

舜水學社后出版發行《舜水遺書》,在推動舜水研究上頗有功績。1912年,舜水學社成立后,湯壽潛即囑咐馬一浮編纂舜水著作。馬一浮曾于1903年應清政府駐美使館之聘赴美,后又于1904年轉赴日本留學半年,熟悉日本情況。1912年,馬一浮辭去政府教育部秘書長一職,隱居杭州西湖潛心治學,遂著手編纂舜水著述。②當時,馬一浮收集到日本學界流傳的三種舜水文集:(1)加賀本,即日本貞享元年(1684)加賀藩儒生五十川剛伯所編《明朱徵君集》。(2)水戶本,即日本正德五年(1715)水戶藩藩主德川光國所輯《朱舜水先生文集》。(3)稻葉本,即日本明治四十五年(1912)稻葉君山所編《朱舜水全集》,為水戶本與加賀本之合刊。馬一浮認為這三種集子“類次陵,頗乏提要”③,于是重加刪定,厘為《舜水遺書》。《舜水遺書》的出版,大為改變中國國內舜水遺著絕少流傳的狀況。

(三)1914:寫作《風俗》并刊于《甲寅》

1914年,李大釗寫作《風俗》,對朱舜水作進一步表彰。在文中,李大釗這樣談及舜水:

明之亡也,朱舜水究致虜之由,歸莫大之罪于士大夫。今之士夫,其罪視明之士夫為何如?而望其培剛正之風俗,傾罪惡之勢力,石爛海枯,絕無可望,欲群不亡而國或保,烏可得哉!烏可得哉!然靈均去國,猶冀改俗,之推仕人,尚知明恥…時至今日,術不能制,力亦弗勝,謀遏洪濤,昌學而已。④首先,沉痛反思明代覆滅之因,是朱舜水思想的重要內容。1661年,舜水定居長崎后不久即著《中原陽九述略》。該書凡四章,其中《致虜之由》章探討明代何以有“逆虜之難”,大意強調明代滅亡不僅僅是逆虜兵強將勇,亦是“中國士大夫自取之”,即“明朝以制義舉士,初時功令猶嚴,后來大失祖宗設科本旨”③,結果導致學術虛偽、廉恥道喪、官僚糜爛。李大釗提到的“朱舜水究致虜之由”的出處即是《中原陽九述略》。其次,李大釗在《風俗》中展現出與之前不同的關注角度,即關切的不是舜水反清扶明的志節,而是舜水對明代覆亡的檢討。而且,李大釗轉化舜水對明亡之因的反思,強調民初與明末的社會困境相似,即利祿之徒與暴厲之子充斥中國,導致風俗頹靡、政治腐敗、世運衰敗;強烈主張變革這種政治困局,改革路徑則是“好學知恥之士”當講學明恥、砥礪廉節、播為風氣,重建社會中樞。最后,李大釗還將《風俗》投稿至《甲寅》。李大釗很早就敬慕章士釗,喜讀章氏1912年所創《獨立周報》。1914年,章士釗因二次革命失敗流亡日本,后創刊《甲寅》。是年,李大釗旅學日本,獲知《甲寅》出版訊息。8月,李大釗撰畢《風俗》,投稿《甲寅》,深受章士釗賞識。值得注意的是,《甲寅》每月出版1期僅發行1年,卻在輿論界引發廣泛關注。可以說,李大釗通過在《甲寅》發表《風俗》,借助雜志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再次傳播舜水及其思想。

(四)1915:《警告全國父老書》提及舜水

李大釗最后一次提及朱舜水,是在《警告全國父老書》中。1915年1月18日,日本大隈內閣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要求,引起留日中國學生震動。2月11日,留日學生在東京召開“留日學生大會”,提出“電政府力拒日人要求”“發布印刷物,警告全國父老”等五條決議。①散會后,大會推選出的各代表召集會議,組建留日學生總會。總會下設總務、文事、會計、交際、調查5科,李大釗擔任文事委員會委員。而后,李大釗執行留日學生總會決議,泣血陳辭撰寫《警告全國父老書》,披露“二十一條”的內容,控訴日本的侵略野心。在該文文末,李大釗這樣提到舜水:

昔者改姓易代,興亡倏忽,而一二遺老孤臣,不忍見宗社之傾,君父之辱,猶或黃冠草履,歌哭空山,亂礁窮島,相望飲泣,亦欲抱殘經于學絕之交,存正朔于危難之際,雖至勢窮力盡,卒無變志灰心,殺身成仁,刎頸殉國,流離轉徙,客死天涯。宋之文山、疊山,明之蒼水、舜水,垂于史冊,炳如日星。②李大釗指出,朱舜水遭遇明清鼎革變局,被迫流離轉徙日本,然覆清復明之志至死不渝,實乃忠義之英雄。在此基礎上,李大釗勉勵民國士人承續朱氏此“不甘于亡”的氣骨,在日本逼迫中國簽訂“二十一條”之際,擔負起救國的責任,督勵政府自振自強,不屈從列強。可見,李大釗同樣強化了舜水義不降清的家國情懷,將其轉化為鼓舞士人抵制日本外侮、維護共和國家形象的典型。由此,李大釗借助在日本頗具影響力的留日學生大會,進一步擴散舜水的聲名。

總而言之,從傳播視角出發,可知李大釗依托報刊、書籍、學會等多種渠道表彰舜水的學行,曾引發較大的社會反響,是民初舜水傳播鏈條中較重要的環節。這種重要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李大釗向上承接光宣年間表彰舜水的立場,宣揚朱氏排滿抗清、百折不回的品格。但其目的已不再是借舜水這一民族英雄符號,為種族主義情緒之勃興、辛亥革命之興起造勢;而是在民初國基不穩的狀態下,鞏固辛亥革命推翻專制、創造共和的成果。二是李大釗大力宣傳舜水,反復指出其精神品格仍具現代價值,有裨于民國的政治建設,由此進一步推動民初學人對舜水的重視,進而對舜水展開更扎實的學術研究。

四、重塑朱舜水形象的深層原因

至于李大釗之所以會如此構建朱舜水形象,與辛亥爆發、民國肇建、列強環伺的政治局勢以及其形成的政治主張密切相關。

其一,支持辛亥革命、主張反清排滿的政治立場。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全國各地響應。由于白雅雨、孫洪伊等諸多師友曾介入灤州起義,李大釗高度關注并鼎力支持辛亥革命。如1912年6月,李大釗寫作《隱憂篇》,開篇即稱許辛亥革命勝利為中國政局開創新機,并鼓勵當世賢豪“除意見,群策力,一力進于建設”③,從而使國基穩定、國運昌盛。同年10月,李大釗及其同學翻譯日本中島端的《支那分割之運命》并加駁議數萬言,題為《〈支那分割之運命〉駁議》。在書中,李大釗雖然堅持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多民族統一國家立場,但也肯定辛亥革命排拒滿洲統治的舉措,稱中國革命“必不可不以排滿為手段者,勢使然也”。④再如1913年,李大釗寫作《大哀篇》,則表彰辛亥義士能夠“痛吾民之憔悴于異族專制之下”,“擲無量之頭顱、骸骨、心思”③,最終推翻滿清政府的專制統治。正是在這種狀態下,李大釗寫下《朱舜水之海天鴻爪》等表彰舜水的文章,而其支持辛亥革命、擁護排滿的立場,就進入這些文章中。如李大釗曾明確表示,其寫作這組文章的目的是,在辛亥軍興、滿清敗亡之際,撰文祭告往哲、慰問英魂。這一方面使得李大釗在塑造舜水形象時,力圖強化朱氏的排滿抗清、光復故國立場;另一方面又使得李大釗得以以重塑舜水形象的方式,確認辛亥革命傾覆清廷、創建民國的功績。

其二,構建現代憲政體制、擁護民主共和的政治選擇。1905年,光緒奉慈禧懿旨發布政令,派遣五大臣出國考察憲政。1906年,五大臣考察日、美、英等國的政治體制后,主張建立立憲制度。清廷權衡利弊,決定接受建議,“仿行憲政”。上諭發布后,立憲派立即組織各立憲團體,敦促清廷盡快建立立憲政體。1908年,清廷頒布《憲法大綱》《逐年籌備事宜清單》,明定以九年為立憲的預備期限。 年下半年,各省咨議局紛紛成立,并醞釀發動國會請愿運動。1910年,中國發生四次速開國會請愿運動,李大釗曾參與12月的第四次請愿運動。清末這股立憲潮流深刻影響了李大釗,其逐步形成變革中國君主專制體制、建立西方現代憲政體制的思想。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建立民主共和政體,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雖然李大釗對民初的政治腐敗多有批判,但仍高度肯定中國新興之民主共和政體及其對全球政治發展的貢獻,主張保障公民權利、擴大民主范圍、鞏固辛亥革命。②而李大釗支持憲政的主張,也影響《朱舜水之海天鴻爪》等文對舜水形象的塑造,即舜水作為明清之際的傳統士人,尊王忠君是其重要的政治觀點,后影響日本的水戶學風與明治維新運動。③但是,李大釗主張架構西方憲政體制的思想,與舜水維護皇權體制的尊王思想迥然不同。因此,李大釗構建舜水形象,便淡化朱氏忠君尊王的思想,強調其價值在于遭罹種族大痛而不忘中原恢復,申言此精神可以激勵士人鞏固辛亥之成果,由此賦予舜水的氣節以現代內涵。

其三,抵制日本侵略、堅持民族主義的政治態度。中國自咸同年間遭遇中西文明碰撞的大變局后,被迫一再簽訂不平等條約。李大釗在青年時代即感時憂國,對中國面臨的列強瓜分國土、均勢相牽的危機深有感知。如1912年,李大釗寫作《隱憂篇》,開篇就提到民國肇建面臨的邊患危機,即“蒙藏離異,外敵伺隙,領土削蹙,立召瓜分”。④同年,李大釗等寫作《〈支那分割之運命〉駁議》,抨擊日本侵凌中國的野心,勸勉留日學生不當卑屈怯懦而當自尊自立。1915年,李大釗寫作《警告全國父老書》,詳述甲午戰爭以降列強對中國的環伺,日本吞并中國的野心及其政治勢力滲人中國的過程,并反復提醒中國人民當有救亡圖存意識,督勵政府自振自強以維護國家主權。而李大釗寫作《東瀛人士關于舜水事跡之爭訟》等文,就將其堅持捍御外侮的民族主義意識帶人其中。這一方面使得李大釗在塑造舜水形象時,關切、駁斥舜水曾歸化日本的論斷,反復強調舜水未曾乞憐異族;另一方面又使李大釗得以以重塑舜水形象的方式,宣揚其抵制日本低視、侵凌中國,鞏固共和國家主權的政治主張。

朱舜水是清初被譽為“開創日本近二百年文化”的學人。伴隨晚清學界對舜水日益倍增的興趣,李大釗走向研讀舜水學行的道路,成為推動學界關注舜水的重要一員。一方面,李大釗曾寫作《朱舜水之海天鴻爪》等文章、書籍,借助《言治》、《甲寅》、留日學生大會等媒介和平臺,大力推揚舜水的學行,成為民初舜水傳播鏈條中較重要的一環。另一方面,李大釗又基于其政治意圖重塑舜水形象,即強化其反滿抗清、志圖光復的態度,凸顯其堅持中華文明、抱持國族意識的立場,弱化其維護君臣大節、純忠尊王的思想。李大釗上述做法的政治深意是,繼承舜水的思想精神并賦予其現代內涵,將之征調為激勵士人鞏固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專制政體、建立現代憲政體制”成果的柔性符號。

責任編輯:劉詩能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片在线永久| 欧美日韩免费在线视频| 在线免费看片a| aaa国产一级毛片| 97精品久久久大香线焦| 国产精品女主播| 国产成人一区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 九九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日韩人妻无码制服丝袜视频| 啪啪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日本人妻丰满熟妇区|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日韩AV手机在线观看蜜芽| 性视频一区| 欧美精品成人| 亚洲va在线∨a天堂va欧美va| 久久国产乱子伦视频无卡顿| 亚洲天堂免费| 国产第一色| 欧美激情二区三区| 亚洲无线观看| 精品人妻一区无码视频| www.亚洲色图.com|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视频二区| 欧美精品伊人久久| 亚洲视频二| 九九热在线视频| 香蕉99国内自产自拍视频| 国产精品九九视频| 欧美一级大片在线观看|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aa| 亚洲日本韩在线观看| 狠狠色婷婷丁香综合久久韩国| 在线高清亚洲精品二区| 黄色成年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欧美国产日产一区二区| 久草中文网| 9丨情侣偷在线精品国产| 国产chinese男男gay视频网| 55夜色66夜色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福利视频网址| 中文字幕亚洲专区第19页| 欧美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99热精品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无码| 8090午夜无码专区|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日本黄色不卡视频|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无码视频图片| 国产福利影院在线观看| 网友自拍视频精品区| 日本五区在线不卡精品| 伊人无码视屏|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免费一级毛片完整版在线看| 99久久精品视香蕉蕉| 一本综合久久| 国产微拍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国产精品人久久电影|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 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第一页第二页| 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黄色网站视频| 欧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毛片a级毛片免费观看免下载| 国产91丝袜|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网| 熟女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一级毛片不卡片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97| 午夜福利免费视频| 91视频99|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