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流域生態補償;生計資本;生計策略;中介效應;新安江流域摘要:以新安江流域為案例地,運用熵值法、中介效應模型等方法研究流域生態補償政策實施前后鄉村居民生計資本總量和結構變化特征,分析流域生態補償對鄉村居民生計策略的影響效應。研究發現: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對鄉村居民生計資本具有明顯提升作用,鄉村居民生計資本總值從0.338上升到0.368,整體呈現自然資本和社會資本主導型。分別有 55% / 24% , 3% 的兼農型鄉村居民、農業型鄉村居民、非農型鄉村居民意愿調整生計策略?!傲饔蛏鷳B補償 $$ 鄉村居民生計策略”的直接影響效果小于“流域生態補償 $$ 鄉村居民生計資本 $$ 鄉村居民生計策略”的間接影響效果,鄉村居民生計資本的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 64.3% 流域生態補償對鄉村居民生計策略的影響關系到流域生態補償項目可持續性和社會公平性,應該建立市場化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優化鄉村居民生計資本組合、拓寬鄉村居民生計策略選擇路徑。
中圖分類號:K9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2435(2025)05-0101-12
TheImpact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the Xin'an River Basinon Rural Residents'Livelihood Strategies-The Moderating Role ofLivelihood Capital
RENYisheng,LINFei,FULinrong2,RENDongdong3(1.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AnhuiNor malUniversity,WuhuAnhui 2410o2,China;2.SchoolofGeographic Sciences,EastChina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2oo241,China;3.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AnhuiAgriculturalUniversity,Hefei230031, China)
Keywords:watershedecologicalcompensation;livelihoodcapital;livelioodstrategies;mediationefect;Xin'anRiver Basin
Abstract:Taking theXin'anRiver Basin asacase study,this study employed theentropy weight methodand mediationeffectmodel tostudythechangesof thetotalamountandstructureofruralresidents'livelihoodcapitalbeforeand afterthe implementationof watershe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olicy.It also exploredtheefect of watershed ecologicalompensationonthe livelihood strategyofruralresidents.Theresultsshowthat:The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theXin'anRiver Basinhassignificantlyimproved the livelihoodcapitalofruralresidents,andthetotallivelihood capital of ruralresidents increased from O.338 toO.368,showinganoveralldominanceof naturalcapital and social capital.Among the rural households, 55% of semi-agricultural households, 24% of agricultural households,and 3% of non-agricultural households expressed willngnesstoadjust their livelihood strategies.The direct effectof \"watershe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 rural residents' livelihood strategies\" is smaller than the indirect impact of \"watershe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 rural residents' livelihood capital $$ ruralresidents' livelihood strategies\".Themediating effect of rural residents' livelihood capital accounts for 64.300% of the total effect. The impact of watershe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onthelivelihood strategiesofruralresidents isrelated tothesustainabilityof watershe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rojectsand social equity.Itisnecesary toestablishamarket-oriented watershed ecologicalcompensation mechanism,optimizethecompositionofruralresidents'livelihoodcapital,nd broadentheavailablepathwaysoflive lihood strategy selection.
一、引言
流域是一種空間整體性強和區域關聯度高的復雜經濟地域系統,也是維持生態系統平衡的基本空間單元。①伴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居民對生態環境質量的訴求越來越強烈,但流域水土流失嚴重、流域水資源短缺、流域水生態環境破壞等問題不斷涌現,流域上下游地區水資源需求和供給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②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是以水資源保護為主線,綜合運用政府手段和市場手段調節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關系,③促進流域上下游地區協調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一種綜合性經濟政策手段。④鄉村居民是流域生態補償項目的直接參與者,其生計活動和生計策略不僅影響流域生態補償政策效果,也影響流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另外,流域生態補償政策的實施也會改變鄉村居民生計資本存量,促使生計策略選擇發生改變。因此,在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厘清流域生態補償對鄉村居民生計策略的影響機制,對實現流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流域生態補償對鄉村居民生計的影響關系到生態補償項目可持續性和社會公平性,是當前可持續研究的重要問題之一。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生計資本的評估?;谟鴩H發展署的DFID框架,從自然資本、人力資本、物質資本、金融資本、社會資本等方面構建生計資本評價指標體系,并利用熵值法、變異系數法、主成分分析法等確定指標權重,?進而估算生計資本水平。二是生計要素的組合,重點研究流域生態補償政策對居民生計資本、生計方式、生計策略以及可持續生計的影響。流域生態補償政策的實施改變了鄉村居民原有的農業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促使產業結構、就業結構、消費結構等發生變化,③直接影響鄉村居民生計資本的存量和結構,間接影響鄉村居民的生計策略選擇。生計資本是流域鄉村居民生計策略選擇的基礎,生計資本存量和重組方式的差異化決定著鄉村居民生計策略選擇的不同,?而生計策略選擇的結果又會影響生計資本的存量和結構。
綜上,學術界關于流域生態補償對鄉村居民生計的影響研究已取得豐碩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第一,已有研究更多關注流域生態補償實施后鄉村居民生計資本評估,較少研究流域生態補償實施前后鄉村居民生計資本和生計資本結構變化。第二,已有研究更多關注流域生態補償對鄉村居民生計策略的直接影響,忽略了生計資本的中介影響,未能闡明三者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第三,已有研究更多關注水源地、生態功能區等區域的生態補償對鄉村居民生計的影響,對生態補償系統的完整性和原真性考慮不足,從流域視角開展研究相對較少。
基于此,本文以新安江流域為案例地,將生活資本和心理資本納入生計資本評價指標體系中,比較分析流域生態補償實施前后鄉村居民生計資本總量和結構變化特征,并利用中介效應模型實證分析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對鄉村居民生計策略的影響,以期評估流域生態補償實施效果,為提升流域鄉村居民可持續生計水平,實現流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依據。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說
流域生態補償政策的實施打破了鄉村居民傳統的生產模式,政府對鄉村居民的農業生產和土地利用方式進行了嚴格的管控,促使鄉村居民生計策略發生轉換。為了響應流域生態補償政策要求,鄉村居民直接或間接參與流域生態補償項目,生態保護意識得到提升,傾向選擇環境友好型的生產生活方式,主動完成由傳統農業向兼業化、非農化的轉變,①生計策略更加多樣化。另外,政府通常采取以現金和物質為主、智力和技術為輔的補償方式,②對參與流域生態補償實踐的鄉村居民進行補償。這種善后彌補的激勵機制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鄉村居民生計策略發生轉換。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說:
H1:流域生態補償對鄉村居民生計策略轉換具有正向影響。
生計資本是鄉村居民開展生計活動的基礎,③也是鄉村居民決定生計策略的重要影響因素。流域生態補償政策實施限制了鄉村居民對自然資源的使用,降低了鄉村居民的自然資本,但土地、水資源和生態系統的改善能夠有效彌補自然資源的減少。此外,生態保護實踐的獎勵、生產能力的提升、轉產技能培訓的落實以及社會網絡關系的建立進一步促使鄉村居民之間資源共享、互相扶持,從而改變鄉村居民生計資本存量和結構。鄉村居民為滿足生計需求,選擇外出務工、商業經營等非農型生計策略。但不同鄉村居民的生計資本存量和結構存在差異,影響鄉村居民生計策略的選擇。④總之,流域生態補償政策對鄉村居民最為直接的影響是改變了鄉村居民的土地利用方式、就業渠道和消費習慣,進而導致鄉村居民生計資本發生改變或重組,從而影響鄉村居民生計策略轉換?;谝陨戏治?,提出如下假說:
H2:流域生態補償通過生計資本影響鄉村居民的生計策略。
圖1理論分析框架

三、研究區域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區域
新安江發源于安徽省休寧縣六股尖,是安徽省內僅次于長江、淮河的第三大水系。新安江流域主要流經安徽省黃山市和浙江省杭州市,上游包括黃山市全境、宣城市績溪縣,下游包括杭州市淳安縣、建德市。①新安江流域河系發育健全、河網密度大,流域水生態環境質量不僅影響下游錢塘江流域水生態環境質量,更影響下游杭州市、嘉興市居民的飲用水安全。2012年,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倡導和部署下,新安江流域正式啟動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至今已開展四輪試點(表1)。前三輪試點結束后,中央及浙皖兩省累計撥付補償資金56億元,但上游黃山市已投人200多億元用于流域綜合治理。經過多年的努力,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新安江模式”已經在全國23個省份、20個流域全面推廣。
表1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方案主要內容

(二)研究方法
1.指標體系構建
根據已有文獻的研究成果以及新安江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現狀,構建多維度的鄉村居民生計資本評價指標體系(表2)。伴隨著流域水環境質量提升、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生計環境持續優化,鄉村居民對當前生活滿意度、未來生活期望和生活自信逐漸轉變,②影響生計資本發生變化,進而作用于生計策略和生計結果的轉型。因此,將生活資本和心理資本納入鄉村居民生計資本評價指標體系中。另外,在參考生計資本量化研究成果基礎上,③根據每一個單項生計資本指標的數據特征進行連續型變量和分類變量賦值。①其中,連續型變量按照實際調查數據進行賦值,分類變量按照各個指標貢獻度進行排序賦值。
人力資本是指鄉村居民擁有的知識水平、勞動技能和健康狀況,反映鄉村居民家庭成員謀生的行動能力。②人力資本大小直接影響鄉村居民對其他生計資本的運用和生計策略的選擇,人力資本水平越高,鄉村居民兼業化程度越高,流域生態補償政策實施對其沖擊較小。
自然資本是指鄉村居民生產生活過程中擁有的土地、水等資源。保護流域生態環境就是增值自然資本。鄉村居民擁有的自然資本越多,就會更加依賴自然資源,流域生態補償參與意愿越強。③
物質資本是指鄉村居民生產生活過程中擁有的物質工具和生活材料。一般來說,鄉村居民的物質資本水平越高,生產經營規模越大,農業生產投入成本相對較高,迫使鄉村居民更加依賴流域自然資源,積極參與流域生態補償實踐。
金融資本是指鄉村居民生產生活過程中可支配和可籌措的資金。鄉村居民的金融資本水平越高,對精神富足的追求越高,會主動分擔保護流域生態環境的部分機會成本,并積極參與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④
社會資本是指鄉村居民進行生計活動利用的社會資源、關系網絡的集合體。③社會資本水平越高的鄉村居民,獲取的信息資源和公共服務越多,愿意和其他居民一起保護流域生態環境保護。
生活資本是指鄉村居民生產生活的生計環境,可以采用市場便利度、交通通達性等衡量。生計環境是鄉村居民開展生計活動的載體,影響鄉村居民與外界經濟聯系。良好的生計環境有利于增強生計資本可得性、優化生計策略,提高鄉村居民的生計可持續性。
心理資本是指鄉村居民對未來充滿信心、自力更生、生活積極樂觀等心理成分,即面對流域生態補償沖擊后鄉村居民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心理資本水平越高的鄉村居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更強,流域生態補償參與意愿越強。
表2鄉村居民生計資本評價指標體系

續表

2.熵值法
由于不同維度的單項生計資本指標量化值具有不同量綱單位和意義,為保持流域生態補償實施前后鄉村居民生計資本評價指標值的相對差距不變,消除指標數據量綱帶來的影響,采用極差標準化法進行處理。為有效克服各個指標間的信息重疊,再利用熵值法確定指標權重。熵值法是根據數據本身結構變異程度來決定指標權重,是一種相對比較客觀且無需先驗結果的綜合評價方法。與其他方法相比,熵值法能夠降低指標賦權過程中由主觀性和個體差異性帶來的影響,更具有客觀性和說服力。①
3.中介效應模型
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不僅直接影響鄉村居民生計策略的選擇,也能通過生計資本變化間接影響鄉村居民生計策略的選擇。借鑒已有鄉村居民生計類型劃分的研究成果,②根據新安江流域鄉村居民農業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將鄉村居民的生計策略分為農業型、兼農型和非農型三種。其中,農業收入占比在[0,0.200]的鄉村居民為非農型,農業收人占比在(0.200,0.800]的鄉村居民為兼農型,農業收入占比在(0.800,1]的鄉村居民為農業型。中介效應模型如下:
SJCL=α0+α1STBC+α2GEN+α3AGE+α4VCAD+ε1
SJZB=β0+β1STBC+β2GEN+β3AGE+β4VCAD+ε2

式中:SJCL表示鄉村居民的生計策略,農業型、兼業型、非農型生計策略分別賦值1、2、3;STBC表示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實施前后階段,若 STBC=1 ,表示流域生態補償實施后; STBC=0 ,表示流域生態補償實施前;SJZB表示鄉村居民生計資本總量;GEN、AGE、VCAD分別表示受訪者性別(女 ?=0 ,男 Σ=Σ 1)、受訪者年齡、受訪者家庭成員中是否有村干部(沒有 =0 ,有
); α,β 、 γ 分別為代估參數; ε1, ε2 、ε3 為殘差項。
(三)數據來源
自試點以來,新安江流域上游地區的黃山市和下游地區的杭州市積極溝通協商,建立健全聯合監測、聯合執法、聯合打撈等工作機制,協同推進新安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另外,結合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政策的實施情況,調研地點選在安徽省黃山市和浙江省杭州市的8個區縣。為保障問卷的有效性,課題組于2021年5月進行了預調研,共發放問卷20份,根據預調研情況對問卷內容進行修改和完善。2021年7月12日—18日,按照代表性原則,最終選擇黎陽鎮、板橋鄉、流口鎮、金字牌鎮、漁亭鎮、街口鎮、深渡鎮、威坪鎮、千島湖鎮、蓮花鎮等10個鄉鎮,每個鄉鎮再隨機選擇1~3個分散的村莊進行正式調研。以戶為單位,采集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實施前后鄉村居民的家庭情況信息(表3)。每套問卷包括流域生態補償前后兩份問卷,①問卷內容主要涉及鄉村居民基本信息、鄉村居民家庭生計資本稟賦、鄉村居民對實施流域生態補償的認知等。本次調研共抽取21個村莊,發放并回收調查問卷898份,剔除前后問答不一致和數據缺失嚴重的問卷,共獲得有效問卷871份,問卷有效率為 97% 。
表3樣本基本情況表

① 劉格格、葛顏祥、李穎等:《生態補償對水源地農戶可持續生計能力的影響研究——基于改進的DFID生計分析框架》,《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2年第10期。
四、結果與分析
(一)流域生態補償對鄉村居民生計資本的影響
1.生計資本指數
新安江流域鄉村居民生計資本總指數和7類生計資本指數在流域生態補償實施前后均具有顯著性差異。通過Wilcoxon SignedRankTest對鄉村居民生計資本指數進行差異性分析,發現流域生態補償實施前后鄉村居民生計資本存量和結構存在顯著差異(圖2)。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實施后鄉村居民生計資本總值比實施前增加0.030,表明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對鄉村居民生計資本具有正向影響。
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對鄉村居民自然資本有負向影響,由補償前的0.077下降為0.074。新安江流域鄉村居民原來以種植業、養殖業、漁業為主,鄉村產業鏈相對單一,對流域水資源和土地資源依賴性較高。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實施后,各級政府持續開展網箱退養、養殖場拆遷等舉措減少污染排放,鄉村居民的生產方式、生計資本結構發生變化,外出務工人數明顯增加。鄉村居民農業生產時間減少,致使部分鄉村居民被迫進行土地流轉甚至畧荒,鄉村居民實際耕種面積減少,自然資本開始下降。
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對鄉村居民社會資本有正向影響,由補償前的0.072上升為0.073。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的實施提高了鄉村居民物質資本和金融資本,鄉村居民積極參與生態美超市、垃圾分類等實踐,人際交往能力不斷提升。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社交網絡增加了鄉村居民鄰里之間的情感溝通,引導鄉村居民主動參與流域生態補償實踐。
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對鄉村居民人力資本有正向影響,由補償前的0.061上升為0.062,影響效果不顯著。文化知識水平較高的鄉村居民能夠迅速獲得各種利好政策,不斷提高自己的信息獲取能力、生產能力、擇業能力以及資源配置能力,有效轉變生產生活方式,提升整體生計水平。但是這部分鄉村居民數量較少,致使人力資本水平變化較小。
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對鄉村居民物質資本有正向影響,由補償前的0.041上升為0.054。政府采用產業政策傾斜、提供貼息貸款、開展鄉村居民技能培訓、提供就業崗位等方式鼓勵鄉村居民參與流域生態補償實踐,鄉村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鄉村居民住房條件和居住質量得到改善,彩電、空調和冰箱等已經成為生活必備物品,鄉村居民耐用消費品逐漸實現種類多樣化和產品高級化。
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對鄉村居民金融資本有正向影響,由補償前的0.031上升為0.039。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的實施開拓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促使鄉村居民生計方式由傳統農業、漁業逐漸向兼業方向和非農方向轉型發展,鄉村居民收入顯著提升。另外,在流域生態補償政策和鄉村振興戰略的疊加下,鄉村居民較為容易獲得用于生產經營和生活消費的小額貸款,實現了增收致富。
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對鄉村居民生活資本有正向影響,由補償前的0.037上升為0.046。新安江流域農村教育和醫療資源有限,其資源配置和人口需求匹配相對不足。伴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鄉村道路設施的優化,鄉村居民的電瓶車、私家轎車等交通工具擁有量不斷增加,外出購物、就醫更加便捷。
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對鄉村居民心理資本有正向影響,由補償前的0.018上升為0.021。新安江流域各級政府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陸續開展網箱退養、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水域岸線治理等工作,流域生態環境日益改善,鄉村居民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顯著提高,對未來生活也充滿信心。
注:*、**、***分別表示在 10% 、 5% 和 1% 的水平上統計顯著;0和1分別表示流域生態補償實施前后。
圖2流域生態補償實施前后鄉村居民生計資本指數差異圖

2.生計資本結構
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對鄉村居民物質資本、金融資本、生活資本、心理資本、自然資本的影響明顯,對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影響較不明顯。補償后,全體鄉村居民各類生計資本指數整體呈現自然資本(0.074) gt; 社會資本(0.073) gt; 人力資本(0.062) gt; 物質資本(0.054) gt; 生活資本(0.046) gt; 金融資本(0.039) gt; 心理資本 (0.021),生計資本結構整體以自然資本和社會資本為主導,有向總體均衡型變化的趨勢。新安江流域大多數鄉村居民主要從事農漁業經營,高度依賴當地自然資源,農民間交往密切,表現為自然資本和社會資本主導型,但這種生計資本結構是被動形成的,容易造成其他資本流失。
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對不同類型鄉村居民生計資本的影響存在異質性,農業型、兼農型、非農型鄉村居民生計資本結構以自然資本和社會資本為主導,非農型鄉村居民的社會資本、人力資本、生活資本、金融資本均高于兼農型和農業型鄉村居民(圖3)。補償后,農業型鄉村居民的生計資本指數整體呈現自然資本(0.068) gt; 社會資本(0.063) gt; 生活資本(0.042) gt; 人力資本(0.040) gt; 物質資本(0.035) gt; 心理資本(0.019) gt; 金融資本(0.016),生活資本增幅最大,自然資本的增幅最小,且為負增長。兼農型鄉村居民的生計資本指數整體呈現自然資本(0.076) gt; 社會資本(0.068) gt; 物質資本(0.055) gt; 人力資本(0.052) gt; 生活資本(0.042) gt; 金融資本(0.034) gt; 心理資本(0.022);物質資本增幅最大,自然資本的增幅最小,且為負增長。非農型鄉村居民的生計資本指數整體呈現社會資本(0.075)gt;自然資本(0.074) gt; 人力資本(0.065) gt; 物質資本(0.055)gt;生活資本(0.046) gt; 金融資本(0.041) gt; 心理資本(0.021);物質資本增幅最大,自然資本的增幅最小,且為負增長。整體上,鄉村居民的金融資本和心理資本值相對較低,表明流域生態補償政策實施后鄉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心理韌性有待提高。

圖3流域生態補償實施前后鄉村居民生計資本

(二)流域生態補償對鄉村居民生計策略的影響
1.生計策略轉型
不同類型鄉村居民生計策略調整的方式和意愿不同。 24% (18人)的農業型鄉村居民愿意調整生計策略,希望通過增加外出務工和半農半工的生計策略提高可持續生計水平;而 76% 的農業型鄉村居民不愿意調整生計策略,主要是因為他們的文化水平較低,缺乏技術和管理方面的專業知識(表4)。 55% (66人)的兼農型鄉村居民愿意調整生計策略,希望從事經商、外出打工等工作;而 45% 的兼農型鄉村居民不愿意調整生計策略,主要在于缺乏必要的就業技能和經驗。 3% (19人)的非農型鄉村居民愿意調整生計策略,以從事新型農業生產管理為主;但 97% 的非農型鄉村居民不愿意調整生計策略,主要因為家庭收入相對較高、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相對落后。
表4流域生態補償實施前后鄉村居民生計策略轉型

2.生計資本中介效應
鄉村居民生計資本在流域生態補償與鄉村居民生計策略之間產生了重要的中介作用,完整通過了“流域生態補償 $$ 鄉村居民生計資本 $$ 鄉村居民生計策略”的中介路徑檢驗。由模型1的回歸結果可知,流域生態補償對鄉村居民生計策略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表5),驗證了“流域生態補償 $$ 鄉村居民生計策略”的回歸路徑,表明流域生態補償的實施改變了鄉村居民生產生活方式,鄉村居民不斷優化生計策略,生計活動日益呈現多樣性。由模型2的回歸結果可知,流域生態補償對鄉村居民生計資本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驗證了“流域生態補償 $$ 鄉村居民生計資本”的傳導路徑,表明流域生態補償的實施影響了鄉村居民生計資本存量變化。由模型3的回歸結果可知,鄉村居民生計資本對鄉村居民生計策略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驗證了“鄉村居民生計資本 $$ 鄉村居民生計策略”的傳導路徑,表明鄉村居民生計資本總量和結構變化迫使鄉村居民采取多樣化非農生計策略,提升鄉村居民生計可持續水平??傊?,流域生態補償對鄉村居民生計策略的影響路徑可分為直接和間接兩條,其中直接影響效應,即“流域生態補償 $$ 鄉村居民生計策略”為0.025;間接影響效應,即“流域生態補償 $$ 鄉村居民生計資本 $$ 鄉村居民生計策略”為0.045。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比重為0.643,表明鄉村居民生計資本可以解釋流域生態補償對鄉村居民生計策略影響的 64.300% ,研究假說H1和H2成立。
表5中介效應模型回歸結果

注:*、**、***分別表示在 10% 、 5% 和 1% 的水平上統計顯著。
五、結論與討論
(一)結論
以新安江流域鄉村居民為研究對象,研究流域生態補償實施前后鄉村居民生計資本的總量和結構特征,分析流域生態補償對鄉村居民生計策略的影響效應。主要結論如下:
(1)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對鄉村居民生計資本具有明顯提升作用,生計資本總值從0.338上升到0.368,但對不同類型鄉村居民生計資本的影響存在差異性。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對鄉村居民的人力資本、物質資本、金融資本、社會資本、生活資本、心理資本具有正向影響,對鄉村居民的自然資本具有負向影響,整體呈現出明顯的自然資本和社會資本主導型。
(2)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有助于鄉村居民生計策略調整,但對不同類型鄉村居民生計策略調整意愿不同。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實施后,鄉村居民逐漸從傳統的農業型向兼農型和非農型轉型。 55% 、 24% 、3% 的兼農型鄉村居民、農業型鄉村居民、非農型鄉村居民意愿調整生計策略,鄉村居民生計活動日益呈現多樣性。
(3)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通過鄉村居民生計資本對鄉村居民生計策略產生正向影響。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對鄉村居民生計策略的直接影響小于間接影響,中介效應占總效用的比重為 64.3% 。流域生態補償政策對鄉村居民可持續生計非常關鍵,不僅決定著流域生態經濟資源的可得性,也影響著不同類型生計資本間的轉換和生計策略的選擇。
(二)討論
流域生態補償是促進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一種重要手段,致力于維持流域生態經濟系統平衡,提供更多更優質的生態產品,滿足鄉村居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鄉村居民生計是一個復雜的系統,以往研究多從人力資本、物質資本、自然資本、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構建鄉村居民生計資本評價指標體系,本文引入生活資本和心理資本等資本類型,比較分析流域生態補償實施前后鄉村居民生計資本存量和結構變化。結果表明實施流域生態補償能夠提高人力資本、社會資本、物質資本、金融資本、生活資本和心理資本,降低自然資本,這與已有文獻的研究結論一致。①流域生態補償對鄉村居民生計資本的影響存在明顯的差異性。但由于受到鄉村居民自身文化素質、傳統觀念以及區位條件等因素的制約,鄉村居民生計資本指數的增加有限。
此外,文中通過探討流域生態補償對鄉村居民生計策略的影響路徑發現,流域生態補償能夠對鄉村居民生計策略產生直接影響,也可以通過鄉村居民生計資本產生間接影響,這與已有文獻的研究結論一致。②流域生態補償對鄉村居民生計策略的影響具有顯著的普適性,即通過提高人力、社會和物質等生計資本存量,促進鄉村居民生計策略轉變,③提高鄉村居民生計非農化水平。④因此,在推廣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時,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補償標準和實施方案,以確保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實現鄉村居民可持續生計的優化。
當然,文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通過回憶方式獲取流域生態補償政策實施前鄉村居民生計資本數據,這或對研究結果造成一定的影響。在后續研究中應結合RS和GPS技術獲取歷時性數據,刻畫不同類型鄉村居民生計轉型的路徑,揭示流域生態補償和鄉村居民可持續生計互動的動態過程和機制;開展不同流域生態補償方式組合對鄉村居民生計策略的影響研究,探究鄉村居民生計策略選擇和轉換的因素。
(三)建議
(1)建立市場化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谒Y源資產的特殊屬性,加快推進水資源確權與水權交易,建立健全水資源產權制度體系。加大流域生態補償資金投入力度,發展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等產品,拓展市場化融資渠道。探索水權、用能權、排污權和碳排放權等市場化流域生態補償路徑,采取產業轉移、資金補償、人才培訓、共建園區等多元化補償方式,加快鄉村居民從“單一生計”向“生計多樣化”轉變,實現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鄉村居民增收雙重目標。
(2)優化鄉村居民生計資本組合。因地制宜發展生態產業體系,加快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創新貸款抵押方式,增加鄉村居民生計資本存量,發揮不同生計資本間的協同效應和替代效應。搭建社會資源平臺,拓寬鄉村居民就業渠道,提升鄉村居民的發展能力、經濟能力和社交能力。針對不同收入水平、不同生計類型的鄉村居民,給予不同類型的補償或適當的政策傾斜。
(3)拓寬鄉村居民生計策略選擇路徑。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智慧農業,做大做強糧食產業、茶產業等支柱產業,推動農業和文化、旅游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不斷延伸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支持和鼓勵鄉村居民加入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優化鄉村居民生計資本結構,引導鄉村居民生計策略由傳統生計策略向非傳統生計策略轉變,降低鄉村居民生計脆弱性,提高鄉村居民可持續生計水平、收入水平和生活幸福感。
責任編輯:孔慶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