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分類號:G25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7136(2025)05-0022-10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of Inteligent Acquisitions and Cataloging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ZHANG Pengbin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merging inteligent acquisitions and cataloging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library smarttransformation.Itargues thatthenew qualitylevel of such system lies in their internalizationof keyfeatures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ir capacity to empower its basic elements.Based onthe full evaluation analysis framework,an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newquality level of intellgent acquisitionsand cataloging system is constructed.It provides areference for the industry touse new quality productiveforces to enable the applicationof new technologies and the exploration process of new models.An empirical studyis conducted on the\"Library Turing\" in Sun Yat-sen Library of Guangdong Province,verifying the e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system and providing useful references for similar developments.
Keywords: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intellgent acquisitions and cataloging system;full evaluation analysis framework ;Library Turing
0 引言
創新動能和實踐要素,為近年來由理論研究轉向實踐探索的智慧圖書館建設帶來了全新的視角和動力。文獻采編業務是圖書館建設的核心和開端,圖書館智能采編系統作為典型的智慧圖書館設備[1],對圖
新質生產力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同樣是推動圖書館領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思想、書館資源建設及業務管理的智慧化水平起著關鍵性作用。當前智能采編系統的實踐處于起步階段,因此,以新質生產力理論為指導,適時構建科學、全面的評價體系,對于規范和引導其建設與發展,推進智慧時代圖書館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相關研究和實踐
1.1 圖書館新質生產力研究
學術界對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與形成路徑的研究已較為深入,特別是關于其發展水平測度方面的研究為本文提供了借鑒。圖書館界關于新質生產力的研究,一是結合信息資源管理學科及圖書館特質解讀新質生產力的概念與內涵[-3],二是討論新質生產力視域下的圖書館職能定位[4-5],三是研究新質生產力賦能圖書館建設的路徑[6-7],四是探索新質生產力視域下的技術應用與創新[8]。整體研究集中于理論分析和路徑探索,鮮見從微觀層面構建關于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評價體系。
1.2 智能采編系統實踐
新質生產力的特點是創新,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9]。2023年8月,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以下簡稱:廣東省館)圖書采分編智能作業系統—“采編圖靈”全系統上線,創新利用物聯網、圖像識別、工業自動化等技術,實現圖書驗收智能化、編目無紙化、加工及典藏分揀自動化等功能,催生了采編全流程智能作業模式[10]。李國新、程煥文等肯定“采編圖靈”是對傳統采編業務的顛覆和革命[1,I1],該系統也獲評文化和旅游部智慧圖書館創新應用優秀案例,文化和旅游部、工業和信息化部2024年全國文化和旅游裝備技術提升優秀案例。本文所述智能采編系統是指以“采編圖靈”為代表的,利用物聯網、圖像識別、工業自動化、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使圖書館傳統采編業務,包括采選、驗收、館藏分配、編目、加工及典藏分揀、文獻信息資源揭示與利用等環節,實現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的一類新型圖書館業務系統。目前,國內已有圖書館引進了“采編圖靈”作業模式,如寧波諾丁漢大學圖書館智能圖書采編加工系統、深圳市福田區圖書館“圖靈智慧服務”體系、首都圖書館在建的智慧采編系統等項目。可見,智能采編系統是契合現階段圖書館智慧化轉型需求的新型生產工具,具備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的特質,可以成為圖書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一個關鍵著力點。
1.3全評價分析框架
葉繼元于2010年提出了全評價分析框架,其核心內容是“六位一體”和“三大維度”,具體指評價體系包含評價目的、評價主體、評價客體、評價標準及指標、評價方法和評價制度六大要素,從形式、內容和效用三個維度逐步深入對評價客體的評價[12]全評價分析框架在業界已有一定應用基礎,涵蓋圖書館微信服務質量評價[13]、閱讀推廣活動評價[14]智慧圖書館建設評價[15]等,其可靠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充分驗證。
綜上所述,智能采編系統是當前圖書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一個強勁增長點,其發展引起了業內外廣泛關注,開展科學評價是實踐的必然要求。本文以新質生產力理論為依據,基于全評價分析框架構建智能采編系統新質化水平評價體系,并以“采編圖靈”為樣本驗證其有效性,以期為智能采編系統的建設與發展提供參考,豐富業界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研究成果。
2新質化水平與評價要素
2.1智能采編系統新質化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9],“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也能發展新質生產力”[16]。因此,傳統生產力基于對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的優化重組,向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轉型是未來產業發展的重要條件,也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環節和重要基礎。參考學術界對新質化發展水平的研究觀點[17],本文認為,圖書館新質化是指圖書館將人工智能等最新數智技術應用于文獻資源建設、業務流程管理及信息資源服務的全過程,實現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自動化,提高資源建設效率和服務質量,進而增強圖書館在知識服務生態系統中的適應力與競爭力。基于此,智能采編系統新質化水平的內涵,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解析。
一是對新質生產力主要特征的內化水平。首先,形式維度上的創新和應用要體現高科技,用既高新又高效的技術,關注系統的外部特征和表現形式,包括技術平臺前瞻性、表現形式創新性、軟硬件穩健性、生產空間拓展性等。其次,內容維度上的數智化應實現高效能,高效能指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過程所具備的質量和效率,聚焦系統的內在屬性和作業質量,包括對傳統業務流程的升級改造、作業流程的自動化和準確率提升、資源及數據的智能化管理等。最后,效用維度上的價值創造應追求高質量,高質量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強調系統的實際作用和價值,包括業務、經濟、服務和社會等多個層面的效益創造。
二是對新質生產力基本內涵要素的賦能水平。更高素質的勞動者是新質生產力的第一要素,系統要把圖書館員從大量簡單、重復的勞動中解放出來,使他們更多地從事體現專業價值和契合事業發展需求的工作。同時,這也對館員的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他們需要構建多維知識結構,熟練掌握新型生產工具。更高技術含量的勞動資料是新質生產力的動力源泉,系統的強科技屬性是其區別于傳統生產工具的顯著標志,要通過對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工業技術的融合應用,提升技術工具、標準規范、物理空間等勞動資料的智能化水平,提高作業效率、環境友好性與安全保障能力,使其煥發新質效能。更廣范圍的勞動對象是新質生產力的物質基礎,系統在完成傳統采編業務的同時,需要產出更多基于業務的數據資源和基于實體文獻的信息資源作為新型生產要素,從而進一步放大采編業務的價值創造效應。
2.2全評價分析框架下的評價要素
2. 2.1 評價主體和評價客體
評價主體是指實施或主導評價的個人或團體。如上文所述,智能采編系統新質化水平包括內化水平和賦能水平,分別對應系統的建設效益和使用效益,因此,其評價主體應由圖書館管理層和采編館員共同組成。宏觀層面,圖書館管理層為系統引進和建設統籌經費、人力、場地等資源支持,有權對系統促進業務管理智慧化的價值和成效進行評價。微觀層面,采編館員是系統的使用者和體驗者,他們的評價最具直觀性和代表性,在評價主體中占據主要地位。
評價客體是評價的具體對象。從整體來看,評價客體是智能采編系統本身,它是滿足圖書館采編業務智慧化轉型需求,促進圖書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硬件、軟件和服務的集合。從局部來看,智能采編系統建設需要與圖書館業務深度銜接,其建設內容涉及技術引進、軟硬件構建、業務流程重組等多個方面,會因不同圖書館的特性和需求建成功能側重點各異的設備組合。可以從形式、內容、效用三個層面對復雜的評價客體整序,其中,形式和內容是基礎,效用是重點,三者相互兼顧,確保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全面性和客觀性。
2.2.2 評價目的和評價制度
評價目的引領整個評價過程,起到龍頭的作用,可概括為三個方面:基本目的是通過形式和內容客體審視系統的技術應用、作業水平等是否有利于采編業務的效率提升和人力解放,從而提升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建設水平;根本目的是通過效用客體了解系統是否提升館員工作體驗,促進館員專業發展,以及助益圖書館業務管理和服務水平提升;最終目的是聚焦客體的新質化水平,通過分析客體當前的優勢與不足,進而提出優化建議,幫助其在建設、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矯正和完善,成為有效促進圖書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型生產工具。
評價制度是為保障評價活動而制定并要求相關人員共同遵守的規程,是順利開展評價的先決條件。評價制度要在嚴格遵循學術規范的前提下制定,包括明確組織保障,確保評價活動有足夠的組織和資源的支持;形成評價準則,如評價成員的結構要求、評價客體的評判標準等;建立反饋機制,確保評價結果得到追蹤和總結,以持續改進評價工作。
2.2.3評價標準及指標和評價方法
評價標準及指標是評價活動的核心,評價標準是應用于評價客體的價值尺度和界限,而評價指標則是評價標準的具體化,二者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評價體系。評價標準及指標的設立,應緊密圍繞上文所述三個方面的評價目的而進行,既要體現評價的全面性,又要突出關鍵影響因素的重要性,還應在制定過程中充分征詢行業專家的意見,以確保評價體系的科學性和權威性。
評價方法是指評價活動中采用的工具或手段。從學界應用來看,有用于構建指標體系的德爾菲法、層次分析法等,亦有側重于定性評價的問卷調查法、訪談法,以及側重于定量評價的因子分析法、計量分析法等。開展評價應從確保評價結果客觀性出發,綜合選擇多種評價方法,做到定性與定量相統一。
3指標體系構建
3.1 評價指標設計
新質生產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主要特征,通過生產力躍遷的“技術基礎一過程優化一價值實現”邏輯鏈條,與全評價分析框架的形式、內容、效用三維度的劃分形成映射。本文將新質生產力主要特征與全評價分析框架進行有效整合,根據其內涵的界定,將高科技形式、高效能內容、高質量效用確立為一級指標。具體指標設計融合了多個層面的理論與實踐,文獻研究層面扎根于上文梳理的圖書館新質生產力、智能采編系統實踐、全評價分析框架應用等已有研究與分析,理論構建層面源自對智能采編系統新質化水平與評價要素的內涵解構,實踐層面提煉自廣東省館“采編圖靈”項目建設過程中形成的技術規范、業務標準和迭代經驗等。在此基礎上,本文提取了15個二級指標和40個三級指標,并根據3個一級指標進行歸類。為保障指標體系的科學性,通過問卷調查法向國內省級公共圖書館長期從事圖書館發展規劃、技術賦能管理、信息資源建設的3位專家咨詢,從而對評價指標進行二次提純和優化,最終得到12個二級指標和30個三級指標,詳見表1。
表1智能采編系統新質化水平評價指標

表1 (續)

注:帶*為定量指標。
3.2 指標權重分配
采用層次分析法進行指標權重分配,先建立層次結構,參照指標層級分為目標層、準則層、子準則層和指標層,再計算與確定權重,對同層級指標的相對重要性進行兩兩比較判斷,進而構造比較判斷矩陣。本文邀請了10位專家(2位圖書館管理層、3位采編業務管理層、5位采編館員)作為決策者進行相對重要性打分,并設定每個決策者的權重系數相同。采用SaatyTL的1~9標度方法[18]制作在線電子問卷,讓決策者對兩兩指標的相對重要性進行判斷,標度1、3、5、7、9代表前指標比后指標的相對重要性逐級上升,標度 1/3、1/5、1/7、1/9 代表后指標比前指標相對重要性逐級上升。最后使用邁實軟件將10份評分結果進行錄入和數據處理,采用直接均值法得到最終的指標權重分布,結果見表2。
表2評價指標權重分布

分析權重分布,準則層的高科技形式、高效能內容、高質量效用權重逐漸升高,與全評價分析框架“形式和內容是基礎,效用是重點”的評價觀點一致,同時符合新質生產力“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的理論闡述。從子準則層來看,技術應用、業務匹配、業務效益分別是各自上級維度中權重最高的因素,契合了評價客體的基本特征,即其作為一種智能技術應用,是根據圖書館業務需求深度定制的新型生產工具。在指標層的30個指標中,安全防護性、兼容性、覆蓋率、可處理率、自動化、準確率、采編周期、有效作業率、服務創新、行業引領這10個指標權重排名靠前,其權重之和達到了 56.46% ,表明它們是決策者們最關注的影響因素,指標重要性最強。
4評價體系實證研究
4.1 確定評價客體
鑒于當前業界除廣東省館在用的“采編圖靈”以外,其余已投用的智能采編系統均處于應用磨合階段,業務融合及作業量積累暫未達到可進行評價的程度,因此,本文選取了“采編圖靈”作為評價客體進行實證研究。作為新型生產工具,智能采編系統的各方面水平正處于不斷發展的階段,為真實評估系統的最新水平,選取系統作業數據的時間跨度不宜過長。本文選取了“采編圖靈”2024年第四季度的作業數據作為樣本進行統計分析,樣本數據中完成中文圖書作業45批,含圖書33,851種,共72,575冊,由6家書商供貨,出版來源涵蓋574個出版社,其中2022—2024年出版圖書占比為 89.37% ,覆蓋《中國圖書館分類法》22個大類。樣本具有代表性和客觀性。
4.2 開展指標評分
4.2.1 定量指標數據獲取
定量指標有兼容性、覆蓋率等12個,因樣本數據形式和標準不同,需進行數據的標準化處理。由于評價客體只有“采編圖靈”,所以采用多個客體相互比較來確定分布特性的傳統標準化方法,如Z分數標準化、極小化或極大化處理均不適用,因此,需針對不同的定量指標采取適配的標準化方法。對兼容性、空間利用率、可處理率、空置率、自動化、準確率、有效作業率7個指標得分進行目標導向標準化,即設定明確的目標或理想值,然后衡量客體對應值與目標的距離。如可處理率指標的目標值為 80% ,樣本數據實際值是 74.76% ,即可根據二者差距進行標準化。對采編周期、維護成本2個指標得分采取行業或領域標準化。如采編周期指標參考第七次全國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評估定級工作中的省級公共圖書館評估標準,圖書編目時效指標得分范圍是0~20個工作日[19],將樣本數據跟這一行業標準進行比對,得出標準化得分。覆蓋率、處理速度、人員節約3個指標在行業中尚屬新概念,沒有現成的測量標準或歷史數據可供參考,因此采取評分標準化處理,將樣本對應數據計算結果進行客觀描述,與定性指標一同評分。最終各定量指標標準化結果既有正數,也有負數,需對其進行十分制的量化處理,作為指標的原始得分。
4.2.2 定性指標數據獲取
定性指標的得分來自評價主體小組的評分。本文設計了“采編圖靈”新質化水平定性指標評分問卷,共21道評分題(定性指標18個,評分標準化的定量指標3個),采用十分制評分法。為統一評分標準,降低主觀偏差,每道題的評分區間劃分為5個等級并賦予語義錨定描述,為評分者提供參考,從而保障評分的可靠性。5個等級分別是:1~2分(缺乏/極差/初始)、3~4分(有限/較低/探索)、5~6分(中等/適度/穩定)7~8分(良好/高度/顯著)、9~10分(卓越/極強/突破)。與此同時,盡管定量指標未預設明確的5級劃分,但在標準化處理環節采取了基準值映射(行業或領域標準化以行業基準值為中位錨點)、目標值錨定(目標導向標準化將目標值錨定在卓越水平)等措施,來使定量指標得分趨向符合上述5個等級。由于定性指標數量較多且跨度較大,以至于評分者可能無法對所有指標提供有見地的評分,如館領導未必熟悉系統的實際操作體驗,因此在評分題中加入“不清楚”選項,允許評分者表達其對某些指標的不了解,避免因為猜測或不準確的回答而產生噪聲數據,并在最終統計數據時直接忽略選擇“不清楚”選項的數據點。
本文通過互聯網向熟悉“采編圖靈”的7位圖書館管理層(館領導2名、業務部門主管5名)和16位館員發放了電子問卷,邀請他們對定性指標進行評分。通過回收問卷及數據清洗,剔除掉填寫時間過短、問卷答案有明顯規律的無效問卷2份,最終得到有效問卷21份(管理層問卷7份、館員問卷14份),有效樣本構成符合上文對評價主體結構的分析。有效問卷中,選擇“不清楚”選項的數據點總占比為 7.71% ,且分布比較均勻,有效保證了數據質量。最后對有效問卷的評分結果取均值,得出指標的原始得分。
4.3評價結果與分析
將所有指標的原始得分進行匯總,結合各指標權重可計算得出綜合評價結果,詳見表3。
表3“采編圖靈”新質化水平評價結果

“采編圖靈”的新質化水平為7.2152分,結合評分標準中的等級定義,表明該系統在高效能內容與高質量效用上達到顯著水平,高科技形式接近顯著閾值,整體呈現效能、質量雙優的特征,符合新質生產力“關鍵在質優”的特性。高科技形式存在短板,這與該系統所引進的技術雖然在圖書館行業屬于創新探索,但尚未達到高新制造業或信息技術行業的前沿標準有一定關系。評價結果說明該系統作為新型生產工具,在賦能圖書館采編業務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方面表現較好,已經達到了大多數預期目標,但在某些方面仍有改進空間。
高科技形式維度,創新性指標得分最高,表明該系統創造了一些全新的技術應用場景,對解決行業共性困境起到了重要作用,開始引領行業發展方向;兼容性指標得分最低,因為該系統當前僅有效對接了廣東省館的業務系統(Aleph500),并未與聯機公共檢索目錄(OPAC)借閱系統等達成信息共享;環境友好性指標得分次低,主要源于該系統作業時噪音控制效果不理想,一定程度影響了館員的體驗。
高效能內容維度,權重較高的覆蓋率、自動化和準確率3個指標得分并不理想,對系統的整體效能產生了負面影響。基于樣本分析,覆蓋率指標測算值為 81.81% ,該系統的功能還未有效覆蓋到或助益到采編業務中較為重要的圖書采選環節,存在功能短板;自動化指標測算值僅為 68.66% ,需要人工干預處理的環節有驗收干預和取索書號干預,兩者之中干預原因占比最多都是多卷書,分別有 51% 和53% ,可見對多卷書的處理不夠自動化是全流程的效能瓶頸;準確率測算值只有 88.93% ,與目標值仍有一定差距,在出現差錯的樣本中, 72.4% 源于驗收加工環節,集中在翻頁涂膠失敗和光學字符識別(OCR)識別定價失敗,說明系統的翻頁硬件裝置和OCR識別算法都存在瑕疵。
高質量效用維度,采編周期指標得分最高,該系統讓圖書從到館至可借閱的平均耗時縮短了 90% ,遠超行業標準,達到了卓越水平;成本節約指標得分最低,因受到系統作業自動化和準確率的限制,該系統當前作業仍需要依靠少量的工作人員進行輔助,導致該館采編業務不能完全脫離對人工的依賴,難以進一步節約成本;信息產出指標得分次低,主要由于該系統所產生的基于圖書實體的圖像、文本等信息數據,僅用于無紙化編目環節,而目前無紙化編目環節仍需要依賴人工,系統尚缺乏利用這些數據實現智能分類、標引和摘要生成的功能設計和技術引進,而且這些數據也未能直接應用于讀者服務,對提高文獻資源檢索與獲取的便利性效果未達到預期水平。
4.4“采編圖靈”新質化水平提升策略
(1)科技提升路徑。基于該系統對圖書實體及文本信息的采集基礎,通過引進大語言模型和多種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對圖書內容文本進行細顆粒度理解和揭示,并使用預訓練的語言模型(如BERT、RoBERTa等)進行輔助,以實現自動分類、摘要生成、主題詞生成、翻譯等功能,從而提升編目智能水平,以及助推專題紙本文獻知識圖譜構建等應用場景的實現。
(2)效能提升路徑。一是構建智能采選功能模塊,基于過往處理的圖書數據來訓練系統理解館藏發展政策和采選細則,實現入藏數據分析、新書館藏推薦度評分、新書目錄預采選、自動化館藏分配等功能。二是通過功能迭代和作業流程優化來改進系統低效和瓶頸環節,如針對多卷書類型文獻開發自動化識別和處理腳本,減少人工干預比例。同時對多卷書館藏加工標準進行重新評估,簡化標準以提升系統自動化程度,從而提高效率。三是通過“智能校驗一數據優化一人機協同”遞進機制,以及采用升級數據校驗算法、迭代加工硬件、常態化抽樣質檢溯源等措施,提高系統準確率、增強館員體驗感和系統綜合性能。
(3)質量提升路徑。拓展系統產出的圖書編目數據、實體圖像、內容文本等數據的應用場景,加強系統和圖書館資源服務的融合度,實時對接圖書館OPAC、借閱系統、人工智能參考咨詢等服務端口,進行新書發布、智能薦讀,并加入圖書預覽、摘要文生視頻等,優化讀者體驗中的資源揭示模式,從而提升讀者對智能采編質量的獲得感,促進資源傳播與利用,增強公眾對圖書館智慧化形象的認同感。
5結語
本文在新質生產力理論的指導下,嘗試提出智能采編系統新質化水平的概念和內涵,并基于全評價分析框架構建了評價體系。該體系評價目標明確,評價方法做到了定性與定量相結合,評價結果能有效反映客體的優勢與不足,為客體實踐發展過程中尋求提升路徑提供了數據支撐。本文對智能采編系統的評價研究,為業界建設同類型系統提供了有益參考,同時也為業界在開展新技術應用、新模式探索過程中運用新質生產力進行賦能提供借鑒。不足之處是在實證研究過程中,未能對多個同類客體進行評價,形成橫向對比以檢驗評價體系的普適性,需要在日后繼續深入研究和優化。
參考文獻:
[1]季國新.公共圖書館專業化發展的挑戰與變革[J].圖書館論壇,2023,43(12):9-14.
[2]王世偉.新質生產力與智慧圖書館的創新演進[J].圖書館學刊,2024,46(5):1-5.
[3]謝靖,張海,王東波.信息資源管理學科融合新質生產力:構成要素、研究體系及推進路徑[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4(4):5-12,60
[4]周文杰.走向\"新啟蒙”:簡論圖書館何以賦能新質生產力時代的勞動者[J].圖書館建設,2024(3):27-30.
[5]王彥妍.數字素養如何驅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基于“三個世界\"理論的闡釋[J」.圖書館建設,2024(3):37-40.
[6]王蘭偉.新質生產力賦能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創新思路與實踐路徑研究[J」:圖書館建設,2024(4):74-82.
[7]劉曉正,惠寧.新質生產力賦能高校圖書館數智化建設的內涵研判、邏輯轉換和實踐路徑[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4):66-73.
[8]張曉林.Library-Inside:AI賦能圖書館新質生產力的一種基礎模型[J].中國圖書館學報,2024,50(3):4-16.
[9]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4-02-02(1).
[10]吳昊.科技在左,變革在右: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采編圖靈”的創新與思考[J].圖書館論壇,2024,44(4):10-19.
[11]程煥文,鐘遠薪.智慧圖書館的三維解析[J].圖書館論壇,2021,41(6):43-55.
[12]葉繼元.圖書館學期刊質量“全評價”探討及啟示[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3,39(4):83-92.
[13]畢麗萍,葉繼元,李澤鋒.“全評價”分析框架下的高校圖書館微信服務質量評價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22(7) :74-83.
[14]張蘊娣,侯明艷.基于\"全評價\"分析框架的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評價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22(2):85-93.
[15]馬祥濤.“全評價”視角下智慧圖書館建設評價研究[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23(3):103-109.
[16]張曉松,朱基釵,等.風正好揚帆: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山東并主持召開企業和專家座談會紀實[J].中國產經,2024(11) :13-17.
[17]任保平,程至瑜,宗景輝.新質生產力形成中制造業新質化發展水平測度與時空演進[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4,41(12):5-24.
[18]SAATY TL.Decision mak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andNetwork Processes (AHP/ANP)[J]. Journal of systemsscience and systems engineering,2004,13(1) :1-35.
[19]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關于開展第七次全國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評估定級工作的通知:辦公共發[2022]90號[EB/OL]. [2024 -10-02]. htps://zwgk. mct. gov. cn/zfxxgkml/ggfw/202206/t20220602_933319. html.
作者簡介:
張鵬彬(1989—),男,大學本科,館員,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采編部副主任。研究方向:文獻資源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