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7136(2025)05-0095-06
A Systematic Review of Foreign Studies on Health Information Behavior in LlS Field
LI Xifan,XU Fang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105 foreign literatures with the systematic review method,and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foreign health information behaviorresearch fromtherelevant theories,models,topics,objects,methodsof health information behavior research.The research status of health information behavior in foreign countries is reviewed:thetheoriesand models ofhealth informationbehaviorarerelativelyrich,andthesystematicnessof health informationbehaviorresearchneedstobestrengthened,theresearchmethodsofhealthinformationbehaviorare mainly quantitative research,the research objects of health information behavior show diversified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health information behavior;LIS;information behavior;literature review
0 引言
隨著《“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提出,健康信息資源建設應不斷加強,以應對國民不斷增長的健康信息需求。在全球人口老齡化加劇、健康意識普遍提升、健康政策驅動的背景下,健康信息的傳播、獲取與利用行為成為研究熱點。健康信息行為可以被視為是建立健康信息需求和健康決策之間關系的所有行為的集合[1],包括健康信息搜尋、獲取、評價、使用、共享、回避等一系列的信息行為[2]。作為一個跨學科的研究領域,健康信息行為吸引了來自醫學、社會學、心理學以及計算機科學等多個學科的學者密切關注[1],并已成為圖書情報學(libraryandinformation science,LIS)的重要研究主題[3]
在國際范圍內,健康信息行為已成為近年來LIS領域的研究熱點。特別是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COVID-19)影響下,國外學者從多學科、多視角對健康信息行為展開深入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理論與實踐成果。為把握國外LIS領域健康信息行為的研究動態,并為進一步研究提供參考,本研究嘗試對國外相關文獻進行系統梳理。事實上,近年來中國學者也對健康信息行為給予了高度關注。例如,朱慶華等通過梳理2021年以前的國內外文獻,厘清了健康信息行為研究的發展脈絡,并界定了其研究范疇,同時提出了未來研究的發展趨勢[1]。與現有國內健康信息行為綜述論文相比,本研究專注于梳理國外LIS領域健康信息行為2021—2023年的研究文獻。
本研究從相關理論與模型、研究主題、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等方面對國外LIS領域健康信息行為研究進行系統性綜述,以期為學界開展后續研究提供參考。
1研究方法與數據收集
本研究采用系統性綜述的研究方法,并嚴格遵循系統評價與Meta分析的優先報告條目PRISMA的標準化流程和指南,以確保健康信息行為文獻檢索與納入過程的科學性和規范性。本研究從WebofScience核心合集數據庫中檢索文獻,采用“ TS= (healthinformationbehavior)”作為檢索式進行檢索,且未對文獻類型進行限制,同時將文獻的發表時間限定在2021—2023年(包括2023年發布的網絡首發文獻)。依據上述條件,初步檢索到13,120篇文獻。接下來按照不同階段進行篩選。第一階段為文獻識別。僅選擇“Article”和“EarlyAccess”類型的文獻,文獻的學科領域限定為“InformationScienceLibraryScience”領域,最終得到文獻387篇。第二階段為文獻篩選。判斷文獻內容是否與健康信息行為緊密相關。通過人工檢查按照以下排除標準進行了篩選:排除正文內容非英語文獻和無法獲取全文的文獻;排除不以健康信息行為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文獻;排除主要作者為國內作者或作者主要機構為國內大學的文獻;排除提及健康、信息、行為等詞匯,但實際研究方向并非信息行為相關的文獻,如信息技術、信息系統等方向的文獻。此階段去除了282篇不符合標準的文獻。第三階段為文獻納人。本階段通讀全文內容,并通過參考文獻識別與文獻篩選,最終確定了105篇納入分析的文獻。本研究采用Excel軟件來記錄文獻的題名、作者、期刊名稱等相關信息,并進行了文獻相關數據的統計與分析工作。
2研究結果
2.1健康信息行為研究中的主要理論與模型
通過閱讀納入的105篇文獻,發現健康信息行為研究中涉及的相關理論主要有保護動機理論、計劃行為理論、動機性信息管理理論、信息貧困理論、自我效能理論、信息超載理論、社會認知理論等。代表性研究有:ShamlouZ等嘗試運用計劃行為理論來識別影響女性網絡健康信息搜尋意愿和行為的因素[4];JayasundaraCC研究了動機性信息管理理論如何影響青少年的性信息搜尋行為及其對所獲取信息的滿意度5;SoroyaSH等研究了在COVID-19期間,信息尋求、信息來源和信息過載對信息焦慮及其引發的行為反應(如信息回避)的影響°;AhmadiniaH探討了自我效能感在移民健康行為與參與健康行動意愿之間的中介作用[7]。在健康信息行為研究相關的模型方面,代表性研究有: JinXL 基于綜合信息搜尋模型對不同政治意識形態個體的信息搜尋行為進行了研究[8];LinkE基于風險信息搜索和處理模型研究了COVID-19期間德國消費者的信息回避行為;健康信念模型也在健康信息行為研究中被運用,MalikA等試圖理解健康信念和電子健康素養如何影響用戶在社交媒體上尋求和分享健康信息的行為[10]。其他模型如電子衛生保健綜合模型、患者健康參與模型、寵物健康信息行為干預模型等在納入的文獻中出現次數較少,其適用性與實踐指導性仍需更多實證研究來進一步探索。
2.2健康信息行為的研究主題
本研究將國外LIS領域健康信息行為的研究主題歸納為:健康信息搜尋、健康信息回避、健康信息共享、健康信息披露、健康信息使用等。其中健康信息搜尋主題的文獻最多,有69篇;其次是健康信息回避與健康信息共享,分別為7篇和6篇;本研究將健康信息披露、健康信息使用、健康信息采納等統一歸人其他健康信息行為。
2.2.1 健康信息搜尋
健康信息搜尋行為描述了個人為獲取有關健康狀況、風險、疾病和健康保護行為的信息所做的努力[11]。代表性研究有:DreisiebnerS關注了COVID-19對德語國家(包括奧地利、德國和瑞士)公民健康信息搜尋行為的具體影響[12];YiYJ等對韓國移民的健康信息搜尋行為進行了細致分析[13]。此外,有研究深入探討健康信息搜尋行為的影響因素及其相互關系。如GazibaraT等關注人口統計學特征、數字素養、使用不同網站以及對特定健康主題的興趣等多個因素對青少年健康信息搜尋行為產生的影響[14]。部分研究并未單獨考察健康信息搜尋行為,而是將其與其他信息行為(如信息回避、信息共享、信息使用等)相結合,以探究這些行為之間的內在聯系。如FergusonA等研究了沉浸式虛擬現實環境下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尋找、獲取和解釋健康信息[15]。這些研究為更全面地理解健康信息搜尋行為及其與其他信息行為的關系提供了重要參考。
2.2.2 健康信息回避
健康信息回避特指個體在搜尋健康信息時傾向于規避與負面內容相關的信息。健康信息回避與健康信息搜尋是兩個既相互區別又緊密聯系的研究主題。已有研究表明,這兩種行為可能同時存在。如JensenJG等對癌癥患者的健康信息搜尋及健康信息回避行為進行了定性研究,發現癌癥患者既尋求健康信息,也規避不符合其需求的相關健康信息[16]。研究還發現健康信息搜尋行為與健康信息回避行為之間存在潛在的因果關系。在多種信息源影響下,健康信息搜尋行為可能對信息尋求者的心理狀態產生影響,促使健康信息回避行為發生。如SoroyaSH等探索了信息搜尋、信息源、信息過載對信息焦慮及信息回避行為的影響[6]。另有研究聚焦于健康信息搜尋與健康信息回避行為對個體的綜合影響。如LinkE等研究了與COVID-19相關的信息搜尋和回避行為對個體情感、認知及行為層面的影響[17]
2.2.3健康信息共享
健康信息共享行為通常發生在日常社會交往中,并且其效果深受信息呈現方式的影響[18]。在數智時代背景下,社交媒體既為健康信息分享提供有利條件,也引發了如隱私泄露、信息失真等問題。社交媒體上的健康信息共享行為也成為國外學術界關注的焦點之一。ChongM等對Twitter用戶的健康信息分享行為進行了深入探究,旨在為公共衛生組織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19]。有學者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用戶健康信息共享行為進行了比較研究。如SharmaA等在印度和美國同時開展了相關研究,考察了與COVID-19相關的信息共享和驗證行為,并得出了具有差異性的研究結果[20]。這些研究不僅豐富了健康信息共享行為的學術理論體系,也為跨文化背景下的健康信息傳播實踐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2.2.4其他健康信息行為
該主題涵蓋了健康信息披露、使用、獲取、采納、消費等多種行為。代表性研究有:ParkEH等通過構建模型探討內部人員披露患者健康信息的意愿的影響因素[21];QuianA等研究了西班牙公眾對COV-ID-19 相關健康信息的消費行為[22]。此外,還有研究致力于探索文化情境對健康信息獲取行為的影響機制。如,AhmadiniaH探究文化情境在塑造北歐國家移民健康信息獲取等相關行為中所扮演的角色[7]。
2.3健康信息行為的研究對象
通過梳理發現,國外LIS領域健康信息行為研究對象包括青少年、農村老年人、孕婦、患者及其家屬、醫生、社區工作者、記者、寵物主人、性工作者、囚犯以及性少數群體等。代表性研究有:MansourE探究了埃及自閉癥兒童父母的健康信息尋求行為[23],PhoAT等對比了跨性別和性別多元化人群與順性別性少數群體的在線健康信息搜尋行為[24],GarmerJ研究了澳大利亞成年囚犯的信息行為[25]
2.4健康信息行為的研究方法
國外LIS領域在探索健康信息行為的研究中采用了多樣化的研究方法,大致可以劃分為量化研究與質化研究兩大范疇。在量化研究方面,研究者主要依賴問卷調查、實驗設計以及基于數據庫或社會調查的方式收集數據,常運用結構方程模型、聚類分析、回歸分析等數理統計方法處理分析數據。例如,HeinstromJ等運用結構方程模型探究了負面情緒與連貫感對高中生健康信息回避行為的潛在影響[26];RosenbergD采用多元回歸分析模型,從信息需求視角考察了不同健康信息來源與搜尋成功度之間的關系[27]。質化研究方面,研究者主要通過訪談法獲取一手數據,并借助扎根理論、內容分析等方法進行數據分析。如JangSH等運用扎根理論對訪談錄音進行編碼,對COVID-19相關健康信息與一般健康信息進行了比較研究[28]。值得注意的是,也有少數研究采用了混合研究方法,如BuchananS等通過問卷調查與半結構式訪談,探討了英國39名年輕母親的信息行為[29]
3國外LIS領域健康信息行為研究述評
3.1研究理論與模型較為豐富
從當前國外LIS領域關于健康信息行為的研究現狀來看,該領域已經形成了相對成熟的研究體系,涵蓋了多個不同學科領域的研究問題與方向,已經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特別是在模型構建方面,國外部分研究者結合相關理論構造并驗證了新模型,在已有模型基礎上進行了適應性演化,為后續研究的開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然而,現有研究在模型驗證和優化方面的關注度還不夠。部分模型僅在特定研究背景下出現一次,缺乏在不同理論或情境下的廣泛驗證與應用。因此,后續研究應加強對模型在不同理論或情境下的運用與實踐,或者引入其他領域的模型對健康信息行為進行深入研究,以進一步提升模型的適用性和解釋力。此外,還存在亟待加強健康信息行為基礎理論研究的問題。現有研究中的理論大多來源于心理學、社會學等領域,雖然學科的交叉研究發展較好,但與LIS領域直接相關的基礎理論相對較少。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應加強對健康信息行為基礎理論的研究,構建與LIS領域緊密相關的理論體系,為健康信息行為的深入研究提供更加堅實的理論基礎。
3.2研究的系統性有待加強
國外研究者對健康信息行為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健康信息搜尋行為,已取得一系列相對成熟的研究成果。同時,也應關注到其他研究主題,如健康信息回避、健康信息共享、健康信息披露、健康信息采納及健康信息消費等,這些領域尚缺乏系統而深入的探討。進一步分析發現,國外對健康信息行為的研究多局限于單一主題,僅有少數研究者嘗試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健康信息行為研究主題進行綜合探討,如將健康信息搜尋行為與健康信息回避行為相結合進行研究[11,30]。根據信息之旅理論,健康信息行為是一個動態的、不斷變化的過程,包括由日常健康問題引發的健康信息需求、健康信息搜尋與獲取、健康信息使用與評價、健康信息共享等多個環節[30]。這些環節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了健康信息行為的完整鏈條。因此,有必要加強對健康信息行為全面而系統的研究,構建一套圍繞這些環節的系統性理論體系,以幫助人們更深入地理解健康信息行為的本質與規律,為相關領域的研究與實踐提供更為堅實的理論基礎。
3.3研究方法以量化研究為主
國外健康信息行為研究方法主要側重于量化研究,盡管質化研究亦占有一席之地,但量化研究仍占據主導地位。在國外LIS領域健康信息行為的研究中,有 71.4% 采用了量化研究方法,特別是在探究健康信息行為的影響因素方面,量化研究更是成為主流。在量化研究方面,研究者主要通過調查、實驗等方法獲取數據,并廣泛運用SPSS與AMOS等數據分析軟件以及結構方程模型、聚類分析、回歸分析等量化數據分析方法,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質化研究方面,研究者則多采用訪談的方法收集數據,并運用扎根理論、內容分析等方法對訪談數據進行解析。同時,對于中文文獻數據收集方式中較為常見的網絡爬蟲技術,國外在此方面的應用較為鮮見。此外,盡管量化與質化相結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在健康信息行為研究中具有潛在優勢,但目前其應用相對較少。因此,后續研究可考慮將調查、實驗等量化研究方法,與訪談、觀察等質化研究方法相結合,對健康信息行為進行更為全面、深入的綜合性研究,以期提升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3.4研究對象呈現出多樣化特征
國外健康信息行為的研究對象呈現出顯著的多樣化趨勢。其中,青少年與老年人作為兩大群體,受到了廣泛的研究關注。特別是在對COVID-19患者及其家屬群體的健康信息行為研究方面,成果數量有了顯著提升。然而,對于某些特殊群體,如孕婦、囚犯、性工作者等的關注與研究相對較少。同時,針對相同環境下不同群體的健康信息行為研究也非常少。鑒于不同國家和地區間在經濟、文化、意識形態等方面存在的顯著差異,各群體在不同環境下的健康信息行為無疑值得深人探究。因此,后續應加強對比研究,以揭示不同環境下健康信息行為的共性與差異。此外,性少數群體的健康信息行為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關注,然而,相較于其他群體,該群體在總體研究中的占比仍然較低。因此,后續研究在研究對象的選擇上,可以加強對這一群體的關注,以進一步豐富健康信息行為研究對象的多樣性。
4結語
老齡化社會中,公眾對健康信息服務的需求愈加迫切,要求相關機構提供更加精準和有效的健康信息服務。同時,人工智能技術的持續進步和網絡健康信息社區的蓬勃發展,正深刻影響著公眾的健康信息需求和行為模式。在此背景下,健康信息行為的重要性愈發顯著,成為一個亟待學術界深入研究的主題[3]。國外LIS 領域的健康信息行為研究廣泛涉及健康搜尋、使用、共享、回避、披露及采納等多個方面,為深人理解用戶健康信息行為提供了豐富的數據支撐和理論參考。本研究未梳理國內健康信息行為研究文獻,也未對國內外健康信息行為進行比較研究,有待后續開展相關研究。
參考文獻:
[1]朱慶華,楊夢晴,趙宇翔,等.健康信息行為研究:溯源、 范疇與展望[J].中國圖書館學報,2022,48(2):94- 107.
[2]賈明霞,徐躍權,石堯.國內外用戶網絡健康信息行為 研究動態[J].醫學信息學雜志,2022,43(9):42-46
[3]周曉英.健康服務:開啟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新領域[J]. 中國圖書館學報,2019,45(4):61-71.
[4]SHAMLOUZ,SABERI MK,AMIRIMR.Applicationof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identifying factorsaffecting online health information seeking intention and behavior of women[J].Aslibjournal ofinformationmanagement,2022, 74(4): 727-744.
[5]JAYASUNDARA C C. Sexual health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ur of adolescents and their satisfaction with the information outcome:an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motivated information management[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21,47(5):102383.
[6]SOROYA S H,FAROOQ A,MAHMOOD K,et al. From information seeking to information avoidance:understanding the health information behavior during a global health crisis [J].Information processing amp; management,2021,58(2): 102440.
[7]AHMADINIA H. Breaking the barriers:the impact of health information and cultural factors on immigrant health in the Nordic countries[J].Library amp; information science re search,2023,45(3): 101253.
[8] JIN X L .Political ideology and differences in seeking COVID-19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examining the comprehensive model of information seeking[J]. 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23,47(7):1280-1301.
[9]LINK E. Information avoidance during health crises predictors of avoiding information about the COVID-19 pandemic among German news consumers[J].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mp; management,2021,58(6):102714.
[10] MALIK A,ISLAM T,AHMAD M,et al. Health information seeking and sharing behavior of young adults on social mediain Pakistan[J].Journal of librarianship and information science,2023,55(3): 579-595.
[11] KONCA M,DEMIRCI S,CAKMAK C,et al. Exploring the socio-economic determinants of health information-seeking behaviour on the internet in Turkey[J].Information research,2022,27(2).
[12]DREISIEBNER S,MARZ S,MANDL T. Information behavior during the COVID-19 crisisin German-speaking countries[J].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21,78(7):160 -175.
[13]YI Y J,HWANG B,YOON H,et al. Health literacy and health information-seeking behavior of immigrants in South Korea[J].Libraryamp;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2021, 43(4): 101121.
[14]GAZIBARA T,CAKIC M,CAKIC J,et al. Familiarity with the internet and health apps,and specific topic needs are amongst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how online health information is used for health decisions amongst adolescents[J]. Health information amp; libraries journal,2024,41(3):283- 297.
[15]FERGUSON A,GOLDSMITH D M,BRENNAN PF.Visualization of health information within immersive virtual reality environment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Informatics Association,2024,31(2) : 531-535.
[16] JENSEN JG,PETERSEN E,FRANDSEN T F. Seeking and avoiding information:a qualitative study of the information behaviour of cancer patients[J].Information research,2022,27.
[17]LINK E,LEUPPERTR,BAUMANN E. Outcomes of information seeking and avoidance behaviors:insights from a German longitudinal study[J]. 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2023,28(12): 793-804.
[18]FAIR H,DOHERTY K,ECCLESTON C,et al. The drivers of conversations about dementia risk reduction:a qualitative study[J]. 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2O23,28(1): 64-72.
[19] CHONG M,PARK H W. COVID-19 in the Twitterverse, fromepidemic to pandemic:information-sharing behavior and Twitter as an information carrier[J].Scientometrics, 2021,126(8): 6479-6503.
[20]SHARMA A,KAPOOR P S. Message sharing and verification behaviour on social media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a study in the context of India and the USA[J]. 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22,46(1):22-39.
[21] PARK E H,KIM J,WILES L. The role of collectivism and moderating effect of IT proficiency on intentionto disclose protected health information[J].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2023,24(2):177-193.
[22]QUIAN A,ELIAS C,SOENGAS-PEREZ X. Consumption of information and citizen's perception of the sources consulted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a study of the situation based on opinion polls[J].El profesional de la informaci6n,2023,32(4).
[23]MANSOUR E. The information-seeking behaviour of Egyptian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a descriptive study[J].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21,45(7) :1189-1207.
[24]PHOAT,BAKKENS,LUNNMR,etal.Onlinehealth information seeking,health literacy,and human papillomavirusvaccination among transgender and gender-diverse peopl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Informatics Association,2022,29(2):285-295.
[25]GARNER J. The information needs and practices of Australianadult prisoners[J]. Journal of librarianship and informationscience,2023,56(4):998-1015.
[26]HEINSTROM J,NIKOU S,SORMUNEN E. Avoiding negative information as a strategy for emotion regulation[J].Information research,2022,27.
[27]ROSENBERG D. Searched and foun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use of health information sources and success in getting the desired information[J].Health informationamp;libraries journal,2024,41(3) :235-245.
[28] JANG S H,YI Y J. Comparing COVID-19 and general health information-seeking behaviors among Chines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South Korea[J].Journal of librarianship and informationscience,2023,56(4):1102-1113.
[29]BUCHANAN S,JARDINE C. The information behaviours of disadvantaged young first-time mothers[J].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23,79(2):357-375.
[30]LIU MX,XU F. Expectant,anxious and excited:the information journey of Chinese first-time mothers[J].Online informationreview,2023,47(5) :801-819.
作者簡介:
李希凡(2000—),男,蘇州大學社會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健康信息行為、信息服務等。
徐芳(1980一),男,博士,教授,通信作者,任職于蘇州大學社會學院。研究方向:健康信息行為、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數字圖書館、競爭情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