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代以來,“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作為講好中國故事、拓展文化范式的重要載體,在塑造國家形象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通過對沿線自然景觀和人文歷史的多模態呈現,從文化、語境、內容、表達維度四方面有效將中國傳統文化嵌入到“他者”的文化需求中,建構兼具民族特色與國際視野的文化新樣態,為講好新時代新征程上的中國故事提供了新視角。
【關鍵詞】一帶一路;多模態;民族化;跨文化傳播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開始運用“小正大”的創作策略,聚焦微領域,傳遞正能量,關聯大時代,讓國內外觀眾穿越古今之維,在歷時性的史觀陳述中感受共時性的情感體悟,并在視覺呈現上聚焦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夢想追求,不斷在差異中探索共生性的文化表達,促進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與理解,塑造了一個更為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本研究基于多模態話語分析的理論框架,對“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的多模態話語表達進行系統性分析,進而為中國紀錄片“標民族之新,立民族之異”[1]的跨文化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
多模態話語指運用聽覺、視覺、觸覺等多種感覺,通過語言、圖像、聲音、動作等多種手段和符號資源進行交際的現象。[2]該理論是現代語言學和交際研究的重要分支,最早由羅蘭·巴特提出,旨在以多模態的交際視角,整合視覺元素、聽覺元素等非語言交際資源,進一步豐富敘事的情感深度和文化廣度。此外,一些國內學者也對多模態話語的理論進行了深化與拓展。其中,朱永生對多模態話語分析的起源、所采用的方法論、研究內容以及其學術意義進行了系統性的梳理與闡釋,從而為中國話語分析的研究路徑提供明確方向。張德祿在多模態話語分析的應用層面提出了“文化—語境—內容—表達”的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框架,探討不同的模態形式之間的關系和應用方式。從研究領域上來看,多模態話語分析作為一種綜合性研究方法,已被廣泛應用于廣告、新聞以及影視藝術等多個學科領域,但是以“多模態話語”“紀錄片”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數據庫進行文獻檢索與分析,可以發現其發文量較少,說明從該視角對紀錄片的分析尚存在一定的發展空間。而“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作為展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影視文本,通過融合圖像、聲音、文字等多元模態資源,有效消解了單一文化和語言的界限,使得紀錄片內容能夠觸及更為廣泛的受眾。因此,對“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進行多模態話語分析,更有助于深入理解其在構建國家形象、傳播文化價值以及促進國際交流中的獨特作用和意義。
二、模態感知:“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的話語表達
多模態話語就其性質而言是人類感知通道在交際過程中綜合使用的結果。[3]“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作為一種典型的多模態話語文本,由圖像、聲音、文字等可感知的模態構成。這些模態在紀錄片中的有機整合,不僅為觀眾提供了豐富的文化體驗,同時也深化了觀眾對“一帶一路”倡議的理解和共鳴。本研究運用張德祿所提出的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框架,從文化、語境、內容、表達維度對“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中的多模態話語構成進行系統分析,以揭示“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在多模態話語構建中的內在機制。
(一)樣本選取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從愿景走向實踐,一系列以“一帶一路”為主題的紀錄片作品應運而生。本研究選取了2013年至2023年間播出的“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通向繁榮之路》《共同之路》等為研究樣本,從作品的主題深度與內容質量、受眾反響、社會影響力等指標進行分析,發現這些紀錄片不僅在內容上能夠全面、深入展現“一帶一路”倡議內涵、發展歷程,而且傳播力和影響力也較為顯著,能夠為“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的研究提供豐富的案例和數據支持。
(二)研究結果分析
1.文化層面的交流互鑒
文化層面包括由人的思維模式、處世哲學、生活習慣以及一切社會的潛規則所組成的意識形態,和可以具體實現這種意識形態的交際程序或結構潛勢。[4]文化層面是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框架的核心,如果缺乏這一基礎,不同主體之間的交際傳播將失去其闡釋力。在“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的影像實踐中,對于文化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爭議一直存在,尤其中國文化具有鮮明的高語境特征,有一定的認知門檻,在融入世界的過程中面臨著“文化折扣”的現實困境。因此,中國文化“走出去”既不能脫離世界談民族,也不能脫離民族談世界,而應當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具有鮮明特質的文化符號,在差異中詢喚人類共同的情感體悟。在《從長安到羅馬》中的社會生活單元,導演選擇“家庭”這樣的議題,展現東西方在生活習慣、居住理念等方面的差異,如在起居、娛樂、吃飯等家庭活動的場景安排上,中國人更重視室內空間,而古羅馬人則偏好室外自然。導演在議程設置上通過在相似中尋找差異的方法,以此來避免跨文化傳播中的“文化折扣”現象,提升海外觀眾對影片的接受度。總之,文化層面的表達不僅僅是對共建國家物質文化的直觀呈現,更是對其深層意識形態的傳遞和交流,只有對不同國家和地區人民獨特的文化符號和思維模式進行解構,才能促進不同文化主體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2.語境層面的情景通融
在多模態話語分析中,語境與模態之間的關系被理解為一種動態互動,其中語境充當著基礎性的背景角色,而模態則扮演著主動構建意義的主體。語境本身并不直接介入敘事行為,而模態所形成的意義空間卻能夠受到語境的影響。早在20世紀30年代,中國電影學家就提出了“使人人‘同化’在一個‘空氣’里”的創作觀念,強調要將觀眾的內生情緒與影像的情感表達“同化”為一個有機整體,以形成“通天下一氣耳”的文化語境。只有當不同文化主體在相同的語境中交際,才能真正實現雙方情緒上的共感,從而提升文化的認同度。近年來,“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在創作實踐中也呈現出小切口、微視角的創作趨勢,開始將目光聚焦于日常生活,通過對個體命運的人文觀照構建在地群像與“一帶一路”倡議的共情語境。在新華社出品的《共同之路》中就分別展現了在哈薩克斯坦從事跨境電商工作的元朝輝夫婦;因中老鐵路順利開通而找到理想工作的希達;身在加納的竹匠喬治有機會前往中國進修學習,這些普通人的命運都因為“一帶一路”倡議發生了改變。導演通過瞄準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人民的個人命運,以“他者”的口吻與視角表述“一帶一路”倡議所孕育的美麗圖景,引發海外觀眾對“一帶一路”倡議實現從情緒共情到認知共情的心理轉向。
3.內容層面的模態演繹
在內容層面,“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主要融合了圖像、聲音和文字三種核心模態,通過這些模態間的有機互補能夠形成最佳的交際效果。圖像作為紀錄片中的主要視覺符號,能夠通過鏡頭語言展現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風景、人物和事件,從而為觀眾構筑一個直觀的文化感知空間?!耙粠б宦贰背h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的現代延伸,共建國家在歷史和文化上都存在諸多聯系,這也為“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在地資源。在《神秘唐王城》第一集《和美》中,導演將視角聚焦于千年前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城市圖木舒克的唐王城,通過對遺址與文物的數字呈現,來重現唐王城與中國新疆地區的文化關聯。這種重現不僅是對歷史的再現,更是對民族文化的再創造。此外,“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也開始運用大量的圖像符號展現“一帶一路”沿線普通大眾的個人命運與生活變遷??梢哉f圖像對普通個體的人文觀照也構建起海內外觀眾與“一帶一路”之間的共情場域,促使他們對“一帶一路”倡議產生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知。
聲音與圖像模態的多維整合能夠有效增強敘事信息的傳達效率和觀眾的情感體驗。在“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中,聲音模態主要包括音樂和同期聲,不僅讓觀眾能夠更準確地理解圖像中所展現的內容背景,還能通過聲音節奏、旋律的變化感知影片情緒氛圍的轉換,從而體會作品所蘊含的思想內涵和價值追求。在《通向繁榮之路》第四集《心手相連》中,導演通過音樂元素將位于非洲北部的塞內加爾在由中國提供融資實施的打井工程援助下解決干旱問題,并與中國甘肅定西市渭源縣古堆村實現通水脫貧的情節聯系起來,展現兩個國家所面臨的共性問題。導演在展現中國工程師與當地居民共同努力解決水資源問題的場景時,畫面中的笑容與背景音樂中的和諧旋律相得益彰,共同傳達出一種團結互助、共同發展的氛圍,展現兩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共同期待。
文字模態在紀錄片中主要由解說詞實現,解說詞不僅能夠將零散的影像片段有機地串聯起來,還能夠將抽象的概念和復雜的事件轉化為觀眾易于理解的故事,有效彌合了影像與觀眾之間的認知差異,幫助海外觀眾更準確地解讀影像所蘊含的深層文化意義。在“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共同的建造》中,導演走訪了三十多個國家,從馬六甲海峽到馬賽馬拉大草原,中國建設者的身影遍布世界各地。通過解說詞的敘述,觀眾得以了解中國建設者與當地居民之間的動人故事。解說詞的運用使得觀眾能夠理解中國建設者們如何與當地居民共同克服困難、分享經驗,以及如何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礎上建立起互利共贏的合作關系,使觀眾能夠感受到“一帶一路”倡議為共建國家帶來的積極變化和發展機遇。
4.表達層面的意義傳遞
在多模態話語分析的綜合框架中,媒體本身是意義傳遞的載體,通過形式層面的組織才具有闡釋意義的能力。而形式對媒介進行組織主要依靠直接賦予媒介符號某種意義或者通過語法將媒介符號進行組合,并賦予組合一定的意義。在“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中,導演主要通過多模態的隱喻和轉喻構建不同符號系統間的語意聯系,將復雜的思想和概念具象化,以此來完成“一帶一路”倡議表達層面的意義傳遞。
在“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中,多模態隱喻的應用在于通過一系列象征性符號引發觀眾對文化連續性的深層思考。隨著數字媒體技術的進步,紀錄片導演能夠利用虛擬現實等技術手段,將歷史文本中的信息轉化為視覺影像,形成歷史絲路與現代絲路的交互空間。在《風起東方》第一集《鑒古觀今》中,導演通過XR(擴展現實)和AR(增強現實)等創新技術,巧妙地將數字化重建的歷史人物唐代安西大都護郭昕置于在安西都護府的虛擬場景中,形成古今對照的視覺隱喻,通過對古代“人物”符號的塑造和復現,讓觀眾感受到絲綢之路的輝煌歷史。同時,也讓觀眾了解古代將士為了維護絲綢之路和平與發展而發生的動人事跡,賦予絲綢之路更為豐富的情感內涵。
在認知語言學的理論視域下,轉喻揭示的是同一認知域間的鄰近關系。[5]如在“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的敘事結構中,個體層面的價值實現經常被用作轉喻,以象征國家的繁榮發展。同樣,國家層面的理想與愿景也被用來轉喻普通民眾的個人追求與生活夢想。在《我的青春在絲路》系列紀錄片中,導演通過聚焦青年群體,展現了他們在共建“一帶一路”中的奮斗歷程,如在阿富汗支援戰后建設的李沛龍,在巴基斯坦推廣雜交水稻的蔡軍等。一個個具體可感的青年形象,更能夠增強年輕一代觀眾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認同感。
總之,“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通過轉喻和隱喻的多模態話語實踐,不僅孕育了文化認同的在地土壤,也在全球范圍內傳播了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將觀眾帶入一個“民心相通”的理想空間,從而達成“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文化自覺。
三、模態認同:“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的優化策略
“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運用多模態話語策略系統性地闡述了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合作共贏、文化互鑒的價值理念,不僅彰顯了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也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群體構建了一種共通的價值認同體系,有效地跨越了語言和文化的界限。為此,本研究進一步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優化策略。
(一)拓展交際平臺,增加傳播渠道
紀錄片作為一種強有力的文化傳播媒介,其在傳遞信息、塑造國家形象以及促進跨文化理解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為了擴大紀錄片的受眾群體,并提升其國際影響力,創作者需采取多元化的傳播策略,積極拓展交際平臺,豐富傳播途徑。首先,國際合作在紀錄片的全球傳播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與國際媒體機構的合作,紀錄片不僅能夠進入更廣闊的市場,還能促進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理解。例如,“一帶一路”電影節聯盟的成立便是促進文化交流的一個成功案例,其成立5年來已經成為涵蓋48個國家,進行百余場展演的常態化文化交流平臺。其次,“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多語種版本的制作是降低語言障礙、滿足不同觀眾需求的關鍵。借助先進的翻譯技術,如由谷歌出品的Universal Translator人工智能視頻翻譯技術驅動的實時翻譯系統,紀錄片的內容可以被準確而自然地轉換成不同語言,同時保持原有的情感基調和文化氛圍,從而跨越語言和文化障礙。
(二)明確文化定位,彌合認知差異
“和羹之美,在于合異。”在“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的創作實踐中,導演時常有意識地呈現本土文化與“他者”文化之間的內在聯系。這不僅是對中國文化多元性和包容性的展現,也是對文化共生理念的深刻詮釋。在交際過程中,文化傳播不應當固守文化主體的價值標準,而應當站在全球視野中尋求世界發展的總體趨勢,并呈現自身的文化特色與審美趣味,展現更加開放、多樣的中國形象。如《風起東方》第一集《鑒古觀今》中,導演講述了中國龍泉與景德鎮的制瓷技藝與泰國宋加洛古瓷器制作工藝之間的歷史淵源。這讓觀眾了解到早在公元13世紀,中國的制瓷工匠就來到了泰國,將中國的制瓷技藝帶到了這里,這些工匠們與當地人民一起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宋加洛古瓷器,成為當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技藝的傳承和發展,不僅見證了中國制瓷業的輝煌歷程,也展現出千年前中國瓷器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對沿途各個國家的深遠影響。
(三)加強民間對話,實現柔性傳播
加強民間對話,實現柔性傳播是對外傳播策略的關鍵轉型,這一轉型要求對外傳播應當從“線性思維”向對話式的網絡思維轉變。[6]紀錄片作為一種文化產品,不僅承載著信息傳遞的功能,更是柔性傳播的重要載體。官方層面的宣傳和推廣雖然對于塑造公眾認知具有基礎性作用,但民間對話在增強紀錄片的親和力和說服力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巴赫金的對話理論看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本質上就是一種“對話關系”,個體的“自我意識”或“自我評價”源自他者外位性的關照。[7]這一理念在“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的對外傳播中尤為重要,只有通過文化主體之間的交融與對話,才能將民族文化內嵌到“他者”的語境和需求中,來消解“文化依附”所帶來的單向剝削,建構文化融通的理想藍圖。為此,在創作實踐中,紀錄片應更多地關注共建國家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通過講述他們的個人故事,展現“一帶一路”倡議如何積極影響民眾的生活。這種轉變使得紀錄片在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傳播過程中,能夠更有效地促進跨文化對話和共識的形成。
四、結語
近年來,“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通過多模態話語策略,有效提升了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同時,多模態話語理論也為“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的制作與傳播提供了新視角,通過整合視覺、聽覺和文本等多種模態話語,以及運用轉喻和隱喻等修辭方法,將復雜抽象的國家政策和理念具象化,進一步提高了信息的傳播效率和海外觀眾的接受度??傊?,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并不只是簡單的文化搬運,而是為了尋找“自我”與“他者”之間文化間性的契合部分,關注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與問題。
注釋:
[1]特偉.創造民族的美術電影[J].美術,1960(Z3):50-52.
[2][4]張德祿.多模態話語分析綜合理論框架探索[J].中國外語,2009(01):24-30.
[3]朱永生.多模態話語分析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J].外語學刊,2007(05):82-86.
[5]劉煜,張紅軍.政論紀錄片塑造國家形象的多模態話語分析[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8(09):118-122.
[6]蔡馥謠.由跨向轉:新時代跨文化傳播理論mk升維與實踐創新——史安斌教授訪談錄[J].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研究,2022(02):61-74.
[7]米哈伊爾·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四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87.
(作者: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戲劇與影視學)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