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4年首屆長江文化藝術季開幕式是媒介地方感“復調”對話的有益嘗試,在推動長江文化認同、延續歷史文脈及跨區域文化傳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研究發現,作為首次13省(區、市)共同發起的、以長江文化為主題的大型文化活動,在對媒介地方感的呈現上不僅融合了“AR+實景”的技術應用、體現了“古今匯流”的創意理念,觀眾還以“身心合一”的方式進行了積極反饋。同時,開幕式中以“人地交融”的共情對話交往空間、地方文化多層級呈現的傳播路徑以及互動目標的協同互構,在反映“復調”對話機制的同時,亦勾勒出長江文化的歷史縱深與當代價值。
【關鍵詞】媒介地方感;復調對話;文化認同;長江文化藝術季;媒介技術
【基金項目】2019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基金項目《先唐辭賦與地志關系研究》(編號:19YJA751031);2023年度湖北大學當代文藝創作研究中心重點項目《湖北省屈原創意文化產業發展研究》(編號:23DDWY23)中期成果。
2024年9月14日晚,首屆長江文化藝術季開幕式在江城武漢成功舉辦。開幕式以長江為舞臺,通過“名家話長江”“百姓賀佳節”“萬里迎賓朋”“長江光影秀”四個篇章,在水上、岸邊、空中,輪番獻上群眾大合唱、主題光影秀、煙火秀、無人機表演等活動。作為長江流域13個省(區、市)首次共同發起的、以長江文化為主題的大型文化活動,此次藝術季開幕式采用了復調敘事結構,以“超時空”板塊結合“文化+科技”元素,運用AR增強現實技術、3D無人機編隊光影秀銜接13省(區、市)地標景觀,同觀影群眾以“對話”展演長江文化,在時空結構上實現“多聲對位”的契合效果。
“復調”(polyphony)作為在敘事研究中被廣泛運用的學術概念,起源于音樂學,后由巴赫金引入至文藝批評領域。巴赫金的復調理論有三點特征值得關注:其一,統一于某事件之下;其二,諸多聲部之間各自獨立不相融合;其三,對話性為復調理論的根基。[1]在新聞傳播領域,復調理論的應用則集中在國際傳播方面。史安斌、盛陽認為要通過中國媒體和外國民眾的“和聲”與“共振”實現中國聲音的國際表達,形成復調傳播的多元格局。[2]劉瀅探討了在數字語境及社交平臺賦能下應促進政府、媒體、企業、個人等各級國際傳播主體的“多音齊鳴”。[3]何天平、蔣賢成在研究后發現用戶本位的平臺化世界交往間確立起了一種復調傳播模式,表現為不同交往主體間的特征遷移、不同文化身份的交叉融合、不同交往空間的虛實轉換、不同交往形式的意涵衍生與不同目標的并存互構等層面。[4]總體而言,國內學者對復調理論在宣傳中的應用研究相對較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理論適用性問題,另一方面則是缺乏多方攜手、大規模合作的相關案例。在此背景下,本文聚焦于媒介地方感的“復調”對話,以武漢首屆長江文化藝術季開幕式為研究對象,探索媒介地方感在多城合作中的體現和作用,以及內宣傳播中的復調對話機制。
一、開幕式中媒介地方感的呈現
(一)技術嵌入:“AR+實景”的媒介形象感知
在開幕式的舞臺設計中,數字技術的引入不僅擴展了表演的空間維度,更通過與長江文化符號的有機融合,塑造了一種全新的媒介形象感知模式。增強現實技術(AR)與實景相結合的運用,打破了傳統舞臺藝術的時空限制,將觀眾置于一種虛實交織的沉浸式體驗中。例如,AR創演秀《行吟長江》通過高科技屏幕“光子芯片透明屏”的應用,使唐宋經典詩詞如崔顥的《黃鶴樓》、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從文字敘事轉向動態的視聽體驗。傳統的文學文本在增強現實技術的支持下得以“重生”,不僅打破了靜態符號的束縛,還通過互動性與體驗性,賦予這些文化符號新的生命力與現代感知方式。
在“以天為幕,以城為景,以長江為舞臺”的宏大背景下,長江文化的歷史厚重感通過AR技術得以生動呈現,傳統與現代的交融讓觀眾能夠以多感官的方式體驗長江文化的悠久脈絡。如開幕式中,橫渡長江博物館、武漢長江大橋、晴川閣等沿江文化地標,與唐古拉山脈、金沙江、黃果樹瀑布等自然景觀,通過數字投影技術的立體化展示,實現了文化與自然景觀的融合,打造了一種集地方感與文化記憶于一體的綜合性空間。
(二)媒介敘事:“古今匯流”的視聽創意呈現
開幕式的表演內容貫穿了“古今結合”的創意理念,視覺和敘事的雙重創新,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媒介敘事模式。這種敘事不僅體現在服飾設計與節目編排的融合上,更體現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的創新結合。如水上雙人舞《家住長江邊》,舞者在長江江面上以雙人舞形式再現了古代祭祀、耕織等場景。作為一種“古今匯流”的象征,舞者所在的游船從國博碼頭緩緩駛向知音號碼頭,成為了舞臺和文化的流動載體。與此同時,2024架無人機在空中編排出“鳳鳥”和“游龍”的壯麗場景,呼應了長江文化的歷史厚重與現代科技的碰撞交融。
節目在打破傳統時間和空間的界限時,既保留了歷史儀式感,又通過科技手段賦予其現代視聽語言的表現力。無人機與水上舞蹈的結合,不僅強化了視覺沖擊力,也是歷史與現實、傳統與現代的一次深度對話。
(三)行動反饋:“身心合一”的具身打卡實踐
首屆長江文化藝術季開幕式吸引了144.67萬武漢市民和游客到江灘現場進行“打卡”體驗。[5]通過實地體驗,受眾加深了對空間的情感聯結和文化認同。此外,線上平臺為公共討論提供了新的媒介場域,具身性體驗在數字平臺的延展使得受眾的地方認知進一步深化。通過線上互動,本地居民與外地游客基于各自的視角與體驗,借助點贊、評論、分享等形式展開交流。這種跨越時空的媒介互動,不僅使地方感得以多維呈現,還通過多元主體的參與反饋,進一步增強了受眾對特定空間的“媒介地方感”,形成了個人體驗與集體認同的共振效應。
具身打卡實踐不僅表現為現場觀眾的行動,也通過交通等其他城市基礎設施的數據予以反映。當天,武漢地鐵線網總客流量達到597.54萬人次,[6]創下歷史新高。這一紀錄顯示了在長江文化藝術季期間,市民以身體實踐參與地方文化互動的廣泛性與深度性。通過乘坐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市民與游客實現了文化空間的移動與轉場,在具身行動的過程中完成了對武漢的感知與體驗。因此,2024年長江文化藝術季開幕式通過市民的具身打卡實踐,展示了地方感生成與媒介敘事之間的互動,強化了武漢作為長江文化核心地帶的身份認同,構建了一個富有情感共鳴的文化空間。
二、長江文化藝術季開幕式中的“復調”對話機制
(一)交往空間復調:“人地交融”的共情對話
邵培仁在《媒介地理學新論》中認為:“地方感既包括了具體時間空間內的信息,也強調在空間中的個體或整體的經歷、記憶和感受。”[7]可以說,地方感的產生由客觀的空間信息與主觀的經歷感受兩個關鍵部分構成。地方感不僅是人們對物理空間的認知,還包含個體在空間中通過經歷和記憶形成的情感連結。
在長江文化藝術季的開幕式中,“話說長江”是典型的“戲里”共情對話的范例。這一節目復刻了1983年同名紀錄片《話說長江》的經典開場白,邀請原紀錄片配音演員陳鐸與虹云深情朗誦。四十年春華秋實,佳人白發,但兩位配音演員的聲音依舊飽含情感,喚起了觀眾對長江的深刻記憶。觀眾們不僅回顧了長江的歷史,同時也重新審視了當下的長江文化內涵,在聲音與記憶的互動中形成了對長江文化的深層共情。
在“戲外”部分的共情對話中,開幕式通過擴展表演的物理空間,構建了更為多維的文化體驗:不再局限于傳統舞臺,而是將整個城市作為媒介,形成了廣泛的對話場域。以長江為舞臺,隨著主持人撒貝寧和陳超乘坐的“兩江盤龍號”游船緩緩前行,觀眾仿佛親身參與,隨著視角的轉換欣賞來自武漢三鎮的多元文化符號。每一個城市節點都在對話中扮演了獨特的角色——漢口的橫渡長江博物館成為了開幕式展演的核心,來自湖北省12所高校的千名大學生齊唱《長江之歌》,歌唱作為“母親河”的長江與沿岸各族兒女對于長江的深情;漢陽南岸嘴的高空煙花秀點亮夜空,進一步將開幕式的氛圍推向高潮;武昌江灘的游客不僅僅是旁觀者,更成為了這一共情對話模式中的參與者和見證者。
表演場域的融合與拓展,使得長江的文化內涵在現代城市空間中得以被重新激活。通過多重空間的交互與整合,開幕式在打破城市與江河、表演者與觀眾的物理界限,創造全新文化共鳴場景的同時,還深化了當代長江文化的在地化表達和地方感生成。在這一過程中,城市景觀與文化符號之間的互動推動了集體記憶的重新建構,展現了長江作為文化象征在現代語境下的再現與延續。
(二)傳播路徑復調:地方文化的多層級呈現
在此次以“賡續長江文脈,共創時代華章”為主題的藝術季開幕式中,傳播路徑的多元復調成為了其媒介呈現的一個關鍵特征。通過主流媒體、新興媒體及合作機構自有平臺的聯動傳播,本次開幕式實現了傳統媒體與數字媒體的多維呈現,塑造了一個立體化、分層次的傳播路徑,使長江文化觸達了更廣泛的受眾,呈現了更豐富的地方文化。
在傳統媒體層面,湖北衛視等電視媒體進行了同步直播,為更廣泛的電視觀眾群體提供了第一手的活動內容。電視的即時性與現場感能夠讓觀眾產生共鳴,從而促進對長江文化的情感認同。在此基礎上,網絡平臺的實時直播為新興的媒介生態注入了更多的靈活性與互動性。以長江云客戶端及其新媒體矩陣為核心的網絡傳播路徑,覆蓋了移動端用戶,觀眾通過手機、平板等設備隨時隨地關注直播動態,打破了傳統電視的時間和空間限制。通過這種方式,長江文化在數字空間中的傳播路徑得到了延展,形成了多層級的傳播生態。
數字媒介的介入不僅提升了傳播的廣度,還增強了傳播的深度與互動性。觀眾通過長江云客戶端,不僅能夠觀看直播,還可以通過評論、彈幕等互動功能與其他觀眾進行即時交流,從而增強了觀眾的參與感。這種互動式傳播路徑使得長江文化的傳播從單向的“灌輸式”變為雙向的“對話式”,觀眾也成為文化傳播的主動參與者。在數字空間中,地方感不再是由上而下的單一傳遞,而是通過多元主體共同建構的復雜傳播過程。
此外,各類合作機構的自有平臺也參與了傳播路徑的多層次構建,如高校、博物館等利用其自有新媒體平臺,對開幕式的相關內容進行深度解讀與傳播,使得長江文化傳播的層次更加豐富。這種多維的傳播路徑不限于對開幕式的即時報道,還通過對相關內容的后續挖掘與學術探討,使得文化傳播的廣度與深度得以延續。這一傳播路徑的復調運作,將文化傳播從傳統的單線傳播模式,拓展為集群式的多層次呈現,使得長江文化得以在更廣泛的數字空間中傳播。
在主流媒體、新興媒體和各類合作機構自有平臺的協同作用下,此次長江文化的傳播是一種跨平臺、多層級、多形式的綜合傳播。這種“傳播路徑復調”的模式不僅為地方文化傳播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也使得觀眾在不同媒介形態中體驗了豐富的長江文化意象,進一步強化了數字時代下地方感的生成。在這一過程中,傳播路徑的多元復調為長江文化的跨區域傳播提供了有力支持,使得長江文化得以實現更廣泛的傳播。
(三)互動目標復調:多維目標的協同互構
長江文化藝術季開幕式的互動設計,體現了復雜的多維目標協同互構。這種“復調”不僅意味著不同目標的并存,更強調了各主體在互動過程中的協同與互構,以推動文化認同和社會參與的多層次交融。
開幕式作為大型文化活動,其首要目標是通過文化展示塑造形象。在這一過程中,文化符號不僅是地方特色的簡單呈現,更是通過整合不同文化資源、重構文化敘事,形成具有廣泛認同感的文化象征。在尊重和宣傳地方文化的同時,也在全球化語境下展示中國文化的多樣性和內在凝聚力。借此,國家形象得以進一步強化,長江文化亦被賦予了更為廣泛的象征意義。
與國家形象塑造的宏大敘事相并行,各省(區、市)也有其自身的文化表達目標。長江流域各地文化在開幕式上通過視聽和技術的創新手段得以展現,每個文化區域的代表性符號被納入整體敘事中,同時又保持了其獨特性。如開幕式尾聲“長江大橋激光秀+領唱合唱《我的祖國》”環節,天幕是13省(區、市)的文化地標陸續出現,江面是身著各省(區、市)民族服飾的歌手舞者頌唱祖國。這種文化表達不僅滿足了地方文化認同的需求,還通過與其他文化區的互動,深化了對長江文化整體性的理解。各地方文化的多元表達在整體敘事框架中被賦予新的意義,推動了跨地域的文化互動與融合。
開幕式的另一個重要目標是增強市民和游客的參與感和體驗感。市民和游客不僅是文化的接收者,更是文化的體驗者與參與者,通過現場打卡、分享互動等具身性行為,他們對地方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得到加強。互動目標在這里表現為一種雙向的“共生”關系,觀眾不僅通過媒介和技術手段“感知”文化,也在文化的再生產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綜上,長江文化藝術季開幕式的互動目標呈現出多維度的協同互構。通過文化展示、地方認同、公眾參與和媒介技術的復調式結合,開幕式不僅實現了對長江文化的較好傳播,更實現了不同主體在文化體驗和認同過程中的多層次共鳴。這種多維目標的協同互構,展現了媒介地方感與文化認同在現代媒介語境中的復雜互動。
三、媒介地方感的“復調”對話啟示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8]首屆長江文化藝術季的舉辦,在反映湖北省建設長江文化高地和文化強省方面戰略部署的同時,更是全流域協同推動“跨文化情感共同體”[9]發展的重要標志。在首屆長江文化藝術季開幕式上,歷史文化與現代科技融合交互,塑造了一種豐富的媒介敘事形式。這種對話不僅體現在具體的舞美設計、表演內容和多媒體呈現上,更通過“人地交融”的共情對話交往空間、地方文化多層級呈現的傳播路徑以及互動目標的協同互構,勾勒出長江文化的歷史縱深與當代價值。
盡管首屆長江文化藝術季開幕式在塑造長江文化認同和媒介地方感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本次開幕式雖然借助了增強現實、數字投影等技術,但由于場地條件和技術設備的限制,一些視覺效果未能達到預期。例如,數字投影與實景互動的效果在不同觀眾的觀賞角度上可能存在差異,無法實現全場景的一致體驗。這說明未來需要在技術細節上進行更加精細的設計與調試,以確保媒介技術能夠充分發揮其潛力。雖然開幕式展現了長江沿線多個文化區的特色,但不同文化區的符號表達存在不均衡的現象。因此,未來的活動策劃應更加注重各文化區在時間與表現形式上的平衡,以確保長江文化的多樣性能夠全面展現。
注釋:
[1]巴赫金.詩學與訪談[M].白春仁 等 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113-115.
[2]史安斌,盛陽.“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對外傳播的創新路徑[J].新聞與寫作,2017(08):10-13.
[3]劉瀅.“復調”新媒體國際傳播的優勢、困境與進路[J].對外傳播,2018(09):17-19.
[4]何天平,蔣賢成.平臺時代的復調傳播——文明交流互鑒視域下的國際交往模式變革[J].新聞與寫作,2024(06):36-46.
[5][6]湖北發布.“增長300.4%”.[2024-9-16].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MzY2MDkzOQ==amp;mid=2651411427amp;
idx=1amp;sn=b6da9dae4f4be7202407399765654e9c.
[7]邵培仁.媒介地理學新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21:142.
[8]鄧楊.高起點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J].紅旗文稿,2024(12):33-36.
[9]田浩.消弭數字區隔:構建跨文化情感共同體的可能與可為[J].新聞與寫作,2024(01):36-44.
(作者:湖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