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市黨報作為區域性主流媒體,承擔著宣傳地方黨委政府政策方針、反映民生需求、推動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職責。其中,社區新聞作為地市黨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報道質量直接關系到黨報與群眾的聯系緊密度以及黨報的傳播效果。本文以《亳州晚報》“社區大小事”欄目為例,探討地市黨報如何做好社區新聞。
【關鍵詞】黨報;新聞輿論;社區新聞;傳播效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做好新聞輿論工作,就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將其作為價值取向和工作導向,把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變成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
怎么樣才能做到以人民為中心呢?顧名思義,就是要讓人民群眾成為新聞的主角,將聚光燈打在普通人的身上。2021年2月,《亳州晚報》正式推出“社區大小事”欄目,將黨報的新聞觸角伸向街道社區和居民家庭,從家長里短到訴訟糾紛,從房屋維修到小區改造,凡是與群眾息息相關的,大小事我們都報道,刊發了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新聞作品,受到了廣大群眾和讀者的好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真正做到了新聞“沾泥土、帶露珠、接地氣”,“社區大小事”欄目成為《亳州晚報》又一張“金字招牌”。
一、準確理解社區新聞的定位與價值
說到社區新聞,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不過是些家長里短、雞毛蒜皮、無關緊要”的事情,這其實是一種很深的誤解。從現象看本質,社區新聞其實是時政、財經、社會新聞等的廣泛延伸。[1]怎樣才能做好社區新聞呢?首先應該明確社區新聞的定位與價值。
《亳州晚報》是一份特殊的黨報,一方面它是亳州市委機關報,必須堅持黨報的定位,時政新聞是報紙的“重頭戲”;另一方面它還兼具都市報的角色,社會新聞占比較大,這點可以從報紙的版面構成看出,時政新聞與社會新聞各占半壁江山。這種辦報風格為社區新聞留足了發展空間。
《亳州晚報》固定設置“社會”“熱線”版面,其中“熱線”新聞主要聚焦社會熱點焦點問題,針對群眾反映的急難愁盼煩心事進行采訪報道。但記者在采訪時,經常遇到一些無法準確定位的選題,比如居民家中的下水管道堵塞了,家門前的路面損壞了,鄰里之間發生了矛盾糾紛等,這樣的事情雖然也有新聞價值,但在黨報看來,有點“拿不上臺面”,但對群眾來說,卻是“天大的事”,輕則影響心情,重則引發沖突,甚至釀成刑事案件。
《心無百姓莫為“官”》是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創作的一篇政治短評,發表于2004年1月5日《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文章指出,“‘群眾利益無小事’。群眾的一樁樁‘小事’,是構成國家、集體‘大事’的‘細胞’,小的‘細胞’健康,大的‘肌體’才會充滿生機與活力。”作為地市黨報,《亳州晚報》理所當然地要貫徹黨的群眾工作路線,把“人民至上”作為辦報的基本準則,于2021年2月開設了“社區大小事”欄目,將新聞觸角延伸到村居社區,從雞毛蒜皮的小事到社區改造的大事,可以說是無所不包,打開了全新的新聞視野。
2023年2月20日,“社區大小事”欄目刊發了《厘清地界 矛盾消解》一文。蒙城縣莊周街道王橋社區的張某與楊某本是一對好鄰居,兩家土地相鄰,經常一起早出晚歸,遇到農忙時還會互相幫忙,但不久前雙方卻因為土地界限問題鬧得不可開交。社區經實地測量定界后,在土地界線處安裝鋼管并撒上石灰作為地界標志,兩家的土地糾紛成功化解。
土地糾紛是農村地區常見的矛盾之一,甚至在一些地區釀成了案件。“社區大小事”欄目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報道,引導村居社區和村民正確處理矛盾糾紛,拒絕用暴力手段解決問題,維護了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
社區新聞不僅僅報道社區內的瑣事,更是傳遞社區文化、展示社區風貌、反映社區問題的重要渠道。同時,社區新聞也是黨報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重要橋梁,通過報道社區的熱點問題和民生訴求,可以更好地滿足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
近年來,政府加大城市更新力度,對不少老舊小區進行改造提升。如何確保改造效果?2023年11月16日,“社區大小事”欄目刊發《“我們小區有了新地標”》,報道蒙城縣城關街道黃海社區鴻業名居小區在進行改造提升時,改什么、建什么,讓居民說了算。鋪設彩色瀝青綠道,增添休閑設施和健身器材,改造后的湖畔休閑廣場再次熱鬧起來,成為小區的“新地標”。
二、充分挖掘社區新聞資源
近年來,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媒體競爭日趨激烈,內容同質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地市媒體可以從小處著眼,深耕社區新聞,挖掘老百姓關注的話題。
社區事務紛繁復雜,社區新聞呈現出點多、面廣、線短等特點,往往讓人焦頭爛額。但社區也是新聞“富礦”,很多重大社會事件就肇始于群眾的細碎生活里,這些點點滴滴最終演變成宏大的社會議題,成為媒體趨之若鶩的“香餑餑”。要做好社區新聞,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深入挖掘社區新聞資源
如果記者坐在報社,絕對等不來源源不斷的鮮活新聞。要有“新”聞,就必須多往社區跑,多到群眾中間去,比如街道辦事處、社區居委會、小區物業、社區老人活動中心、社區派出所、小區的婆婆媽媽聚會點等。[2]“社區大小事”欄目注重深入社區,與居民面對面交流,了解其真實想法和需求。通過記者實地采訪、親身體驗等,深入挖掘社區新聞資源,報道了一系列貼近群眾、反映民生的社區好新聞。這些報道不僅讓讀者更加了解社區的發展變化,也增強了讀者對黨報的信任度和關注度。
每到暑假,家長們都為孩子的暑期生活和安全操碎了心。蒙城縣城關街道富園社區開辦了“五彩假日”暑期托管班,有暑假作業輔導、國學文化、手工繪畫、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課程,為孩子們營造充實、多姿多彩的暑期生活。“社區大小事”欄目以《愛心暑托班 開心過暑假》為題進行了報道,引發其他社區的關注與效仿。
(二)要有一雙慧眼,善于抓“活魚”
“社區大小事”欄目注重加強與街道社區的聯系,通訊員遍布全市各個鄉鎮、街道,囊括大部分社區。以蒙城縣城關街道為例,該街道共有15個社區,每個社區都有“社區大小事”欄目的通訊員,記者能夠第一時間掌握基層動態,及時發現并報道有價值的社區新聞。
2023年10月,記者實地探訪了蒙城首個反詐菜市場,發表了《白菜芹菜油麥菜,莫給騙子當“韭菜”》的反詐宣傳報道,相關部門高度重視,對反詐菜市場的做法給予表揚和推廣。這個線索的來源,正是社區通訊員提供的。報道經刊發后,該社區受邀在亳州全市反詐工作會議上發言,介紹反詐菜市場工作經驗。
地市黨報應加強與社區居委會、物業公司、業委會等社區組織的聯系,了解社區內的熱點問題和民生訴求,及時獲取一手新聞線索。記者還要有一雙慧眼,善于從日常生活和常態化工作中發現有價值的新聞線索。
亳州有貼春聯的習俗,因此每年春節臨近,很多小區物業都會推出送春聯活動,而這樣的活動由于“新聞價值不大”很難刊登在地市黨報上。但對小區居民來說,送春聯不僅是一項活動,更是增進鄰里感情的重要方式,同時還烘托出濃濃的節日氛圍。因此,對他們來說,送春聯活動是小區里發生的一件“大事”。2021年2月2日,“社區大小事”欄目刊發了《“福”字送得早 小區春來到》,報道了亳州市區雍景和府小區物業組織業主寫春聯,物業工作人員忙著在小區里貼春聯。新聞價值大小因人而異,就像社區居民所說的那樣,“別人再大的事也是別人的,自己的事再小也是自己的”,這既體現了黨報“三貼近”原則,也體現了新聞的內在規律。
(三)必須主動融入新媒體
從紙媒到電子媒體,從平面媒體到全媒體矩陣,隨著“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廣泛應用,新聞宣傳工作面臨著史無前例的挑戰,也迎來了巨大的發展風口。借助互聯網媒體,社區里發生的事情可能瞬間“滿天飛”。
2023年11月,有市民在社交媒體上發布“萬福大市場改造后變美”的視頻。萬福大市場位于亳州市譙城區薛閣街道站前社區,是專業的建材市場,由于硬件設施老化、公共配套設施不全、環境衛生差等,市場生意逐漸蕭條。2022年12月,站前社區取得絕大多數居民同意,為萬福大市場引進了“紅色物業”公司,對市場進行提升改造。得知線索后,記者走訪了社區、物業公司、商戶、市民等,報道《“紅色物業”賦能 市場人氣漸旺》引起相關部門關注,加大對萬福大市場的改造力度。如今,市場逐漸紅火,商戶們生意日益興隆。
三、注重報道的多樣性和互動性
“社區大小事”欄目在報道社區新聞時,注重采用多種報道形式,滿足不同讀者的閱讀需求,讓讀者更加直觀地了解社區的新聞動態。
如2024年1月10日刊發的報道《故障路燈“重現光明”》。亳州高新區十九里鎮馬寨村的路燈設施老化,部分路燈陸續出現故障,給村民夜間出行帶來了不便。得知這一情況,馬寨村立即安排網格員對全村損壞路燈進行逐一排查,并及時聯系維修單位對百余盞故障路燈進行檢修,讓鄉間小路“重現光明”。該報道全文僅263個字,但配了一張圖片,讓新聞更加真實可感。
再如2023年10月16日刊發的報道《老小區改出新生活》。蒙城縣城關街道劉橋社區地稅局家屬院在提升改造后,道路變成了平整的柏油路面,墻面重新粉刷,各種線纜重新綁定,下水道加寬實現雨污分流,屋頂多年的污泥全部鏟除并做了防水,還在樓道加裝了樓梯扶手和照明燈。報道采用了3張照片,從不同的角度展示改造效果,前后變化一目了然。
同時,“社區大小事”欄目還開通了熱線電話等,提高了讀者的參與度。2023年10月,蒙城縣莊周街道王橋社區居民撥打欄目熱線電話反映,他是脫貧戶,妻子和兩個兒子患有智力殘疾,一個女兒正在讀大學,一家人生活拮據。受陰雨天氣影響,其居住的房屋有滲水現象,由于沒錢維修很是著急。記者迅速將問題反映到王橋社區,很快,該居民家中漏水問題得到了解決。
“社區大小事”欄目開通以來,記者與街道社區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形成了“上傳下達”良性互動模式,既為群眾解決了實際問題,也擴大了黨報的影響力。
四、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
“短平快”的社區新聞關注的雖是毫末之事,但“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社區大小事”欄目緊緊圍繞政府中心工作,積極為民生“鼓與呼”。
2023年9月,2024年度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繳費開始,由于個人繳費標準上漲到380元,亳州市有群眾一直在觀望。為加快征繳,讓惠民政策“應享盡享”,“社區大小事”欄目先后刊發了《家門口繳醫保" 便民又暖心》《醫保服務入家門,居民健康有“醫”靠》《醫保繳費零距離" 上門服務暖人心》等多篇報道,宣傳了醫保繳費的便民惠民之處,提高了征繳率。
因此,地市黨報在報道社區新聞時,必須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關注社區內的民生問題和社會熱點,及時傳遞黨和政府的聲音,引導民眾正確理解政策、積極參與社會事務。
近年來,電信詐騙已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但電信詐騙案件仍然層出不窮,給不少家庭帶來了難以挽回的損失,甚至引發悲劇事件。預防是最好的保護。“社區大小事”欄目主要讀者是普通市民,尤其是老年人,他們是電信詐騙的“重災區”,因此欄目利用黨報的權威性優勢,向讀者宣傳反詐知識,刊發了《社區反詐大課堂開講》《反詐宣傳進社區 守護群眾錢袋子》《反電詐宣傳進社區 提升防騙“免疫力”》等多篇報道。
《道德經》里說:“治大國若烹小鮮。”其實社區治理亦是如此。遇到問題既要講法又要講情,原則性與靈活性都要兼顧,始終在依法依規的框架下解決矛盾糾紛。
2023年6月初,蒙城縣城關街道富園社區接到轄區安居小區業主投訴,小區內一處綠化被某業主占用種菜。按理說,這種破壞綠化的行為應該堅決制止,但安居小區為還原安置小區,居民們“沾親帶故”,讓問題處理起來比較復雜。記者在采訪時了解到,盡管社區面臨很大壓力,但最終依法進行了處理。新聞見報的標題是《綠地種菜惹糾紛 社區調解促和諧》。
“社區大小事”欄目定期組織記者走進社區,向群眾征集新聞線索,深入采訪報道、精心編輯制作,通過報紙、客戶端、微博、微信公眾號等進行全媒體發布,并借助亳州新聞網、亳州晚報官方抖音號、頭條號等多媒介配合發布,形成矩陣式的報道和多點位覆蓋宣傳,使黨報的公信力、影響力不斷向基層、向群眾縱深發展。[3]
五、結語
社會新聞“上不封頂,下接地氣”。社區是城市最基層的單位和細胞,也是新聞資源集中的地方,可以說是社會新聞的“富礦”。三年多來,《亳州晚報》認真辦好“社區大小事”欄目,不斷創新新聞形式,豐富選題內容,提高了黨報在群眾心中的分量。
地市黨報要做好社區新聞,需要明確社區新聞的定位與價值、深入挖掘社區新聞資源、注重報道的多樣性和互動性、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通過《亳州晚報》“社區大小事”欄目所取得的成效,以期給更多的地市黨報提供借鑒,不斷提高社區新聞的報道質量和傳播效果。
注釋:
[1]宋志芳,張玉飛.挖掘社區新聞的“富礦”——淺談地方黨報如何做好社區新聞[J].記者搖籃,2012(07):39-40.
[2]張莉娜,張曉玲.“黨報熱線”:架起干群“連心橋”[J].中國地市報人,2019(11):101-102.
[3]陳琰煒.關注百姓身邊事 增強黨報親和力——淺談社區新聞的內容定位與線索挖掘[J].中國地市報人,2009(10):60-61.
(作者單位:亳州晚報社)
責編:梅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