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做好重大主題報道,是主流媒體的重要職責和使命,是提升主流媒體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當前,移動互聯網成為信息傳播的主渠道、輿論斗爭的主戰場,輿論生態和傳播格局隨之發生重大變化。在這一新形勢下,做好重大主題報道,需要適應新媒體語境,創新方法手段,創新傳播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寫出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報道。安徽日報守正創新,遵循新聞傳播規律,著力轉變文風,深度推進媒體融合,有力發揮了主流媒體的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作用。
【關鍵詞】主流媒體;重大主題;改文風;媒體融合
做好重大主題報道,展現高質量發展成就,需要用非常之功、出非常之效,必須站穩人民立場,傳播好聲音,匯聚正能量,加強輿論引導,凝聚社會共識,找到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安徽日報守正創新,遵循新聞傳播規律,著力轉變文風,推進媒體融合,大力宣傳黨的好政策,聚焦高質量發展的新成就、新舉措,推出一批適合移動端閱讀的融媒體產品,有力發揮了主流媒體輿論引導作用。
一、“量”“質”并進做好特刊,轉作風讓文風活起來
安徽日報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在選題和內容上聚焦重大戰略任務、重大民生問題,深挖改革案例,總結政策干貨,努力讓黨的好政策傳得更廣、更深、更好。
運用好特刊,利用巨大的信息流,實現宣傳效果的最大化。中共安徽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2024年9月6日在合肥召開,安徽日報用4個整版濃墨重彩做好本次會議報道,充分利用好傳統媒體優勢,積極打造全媒體精品,高質高效做好全會精神的宣傳闡釋解讀工作。記者深入采訪社會各界人士,自9月7日起推出系列報道,生動展現全省黨員干部群眾掀起學習貫徹全會精神熱潮,始終保持積極進取的奮斗姿態,爭當改革行動派、發展實干家,推動安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事業行穩致遠的決心和信心。
對于重大主題報道,安徽日報敢于突破常規,大事大做,體現導向性、貼近性、時效性。隨機抽取一個時間段——2024年1月份,統計特刊次數和主題可見,當月,安徽日報共刊登了86個版面的特刊,其中同一期刊登4個版以上同一個主題特刊的次數就超過10次。特刊主題包括“安徽省兩會”“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扎實推進繁榮興盛的文化強省建設”“加快建設智能綠色制造強省”“大力實施人才興皖工程”“大力推動皖北全面振興”“深入推進十大新興產業發展”“推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千村引領 萬村升級”“尋夢和美鄉村”等。
重大主題報道不僅要有量,更要有質;不僅要有“大塊頭”的深度報道,也要有“輕、活、新、淺”的輕量化表達。報道新穎活潑、淺顯易懂,讓老百姓看得明明白白,才是真本事,傳播效果也才會更佳。這就需要切實轉變文風,讓文風活起來。長期以來,黨報的一些稿件,標題四平八穩,內容范式化,缺乏可讀性。改文風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報社領導到記者、編輯上下齊努力,把改文風貫穿于采編全過程,改文風才能取得實質性效果。
安徽日報近年來積極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記者深入基層蹲點調研、采訪寫作,積極落實移動優先戰略,提高全媒體意識、融媒意識、受眾意識,持續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推出了一大批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
例如,安徽日報新媒體推出的“漫畫+長圖”《當曹操得知引江濟淮》,以記者小安“穿越”到三國時代為主線,通過與曹操生動幽默的對話,展現了引江濟淮的技術亮點和特色,作品推出后立刻引發大量好評和轉載。在安徽遇到干旱的特殊時刻,引江濟淮工程迎來控制性節點工程全面開工之際,“視頻新聞+創意卡通情景故事手繪長圖”《“喂~淮河、淮河,我是長江,我很快就到……”》,創造性構思“長江哥”“淮河君”兩個卡通代表人物形象,將長江、淮河兩大河流擬人化,巧設故事情境,通過生動幽默的電話對話形式、靈動的故事化語言,將工程建設的技術特點、難點的艱澀與枯燥,化解于無形;用娓娓道來的故事簡潔、高效宣傳這一“天河”開通后對于周邊地區通航、生態、水利等方面的多重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二、聚焦高質量發展,用“小切口”展現“大主題”
安徽日報圍繞省委戰略部署,緊密結合安徽實際,緊跟政策導向,緊貼民生實際,聚焦高質量發展,對發展重點、各項改革保持新聞敏感,勇做輿論引導的排頭兵,為改革舉旗幟、聚民心,營造擔當作為、干事創業的濃厚改革氛圍,全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優化營商環境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基礎與著力點。2024年2月18日是春節后上班第一天,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合肥召開創建一流營商環境暨推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安徽日報迅速推出4個版特刊,以“大抓營商環境建設 激發民營經濟發展活力”為主題,對大會精神進行全面報道和解讀,推出解讀性報道《“新春第一會”的暖與勁》,分析大會的兩大主題“創建一流營商環境”和“推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挖掘出實打實的“干貨”信息。營商環境怎么樣?企業家最有發言權。安徽日報用2個版,專門刊登了合肥比亞迪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屈明亮、國儀量子技術(合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賀羽、安徽中鼎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易善兵、陽光電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曹仁賢、安徽佳力奇先進復合材料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長路強、安徽老鄉雞餐飲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束從軒等6位企業家的發言,讓民營企業家成了報道的“C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圍繞“新質生產力”的深刻內涵,安徽日報推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融媒體系列報道,聚焦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鋰電池、太陽能電池、機器人等多個領域,通過記者在一線的采訪報道,展現安徽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生動實踐。例如,《“決勝”汽車產業轉型下半場》一文,聚焦安徽汽車工業在智能網聯領域的探索,指出智能網聯存在的短板,并提出對策建議。報道有深度,數據詳實,有價值、有實效,引起良好反響。《融合培養 瞄準“機器人總動員”》一文,講述了中國科大人形機器人研究院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的探索,分析有深度,有實踐,有展望,受到業界廣泛關注。
加強策劃,用“小切口”展現“大主題”。從小切口出發,以小見大,宣傳效果可能會更好。唱響主旋律,奏響改革強音,就必須選好角度。例如,記者深入企業一線采寫的報道《短信來了,錢到賬了,企業“愣”了》,用新穎的標題、鮮活的案例,報道安徽“免申即享”的惠企政策。記者抓住了“免申即享”這一重大改革舉措落地后的第一波見效節點,從企業、群眾的真實感受出發,用新聞語言加以提煉,通過采訪對象的切身感受,展現這一改革舉措的亮點和創新點。這項安徽優化營商環境的重大舉措,在記者的筆觸下,顯得生動而鮮活,使廣大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同身受,產生強烈共鳴。
主流媒體應當利用自己的專業性,牢牢圍繞中國經濟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用實實在在的高質量發展成效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全方位、多角度做好中國式現代化、新質生產力、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民生工程等重大主題報道。
三、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做深做實重大主題報道
2023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這對于媒體行業和新聞記者也有著極強的指導意義。
作為新聞工作者,我們要深入基層一線,深入調查研究,創作出更多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新聞作品,用新聞工作者“四力”(即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提升新聞輿論“四力”(即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為展示基層實踐中的創新舉措和成功經驗,安徽日報開設“基層首創故事”專欄。記者深入基層進行調研,通過自己的觀察和體驗,挖掘基層的創新實踐和成功經驗,推出一系列基層首創故事。這些故事涵蓋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營商環境、政務服務、社會治理、醫療保障、金融服務、便民停車等多個領域。比如,《基層首創故事 | 把“精準診療”送到百姓身邊》,報道了安徽研發生產移動磁共振診療車,讓基層百姓能就近享受到高端醫療體檢服務的實踐。《基層首創故事 | 村干述職“答卷”村民評判“閱卷”》,報道了蕪湖市繁昌區探索試行的“戶主大會述職評議”。村干部干得好不好,上臺亮亮相,交給村民來評判,這種形式在全省尚屬首次。《基層首創故事 |“益聯體”助解停車難》,聚焦淮北相山區曲陽街道整合社會公益力量,緩解居民停車難的探索。
為反映安徽實施“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進展情況,報道安徽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新舉措、新變化、新成就,2023年底,安徽日報啟動大型蹲點調研“尋夢和美鄉村”全媒體報道活動。記者深入田間地頭,和農民、民宿經營者等面對面交流,帶領讀者沉浸式體驗鄉村風貌,看村里的新鮮人、新鮮事。比如,2024年1月8日至12日,安徽日報“尋夢和美鄉村”全媒體報道組來到南陵縣煙墩鎮靄里村蹲點調研采訪,聚焦靄里村的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全方位、立體式呈現調研成果,力求探索靄里村和美鄉村建設之路上的實力、魅力、活力與動力,解析新時代鄉村振興的“靄里”密碼。《小山村蝶變網紅村》《追夢人唱響振興曲》《村里有個“能工巧匠”》 《老陳帶我去巡山》《挖葛根記》《“科目三”的風,吹到“愛你”的村》等一批融媒體稿件,捕捉生動鮮活的現場細節,展現了村民真實的生活場景,極大地增強了報道的可讀性和感染力。
做深做實重大主題報道,必須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對于重大主題報道,不能坐在辦公室堆材料、寫綜述,否則這樣的報道“假、大、空”,引不起讀者的閱讀興趣,也達不到宣傳效果。越是重大主題報道,越要深入基層,深入田間地頭、工廠車間、街頭巷尾,與廣大人民群眾面對面交流,讓重大主題報道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
四、推進媒體融合,全方位、立體化做好重大主題報道
人在哪里,宣傳思想工作的重點就在哪里。當下,主力軍紛紛挺進主戰場。主戰場在哪里?毫無疑問是互聯網,更確切地說是移動互聯網。2024年4月,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第二十一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23年有78.3%的成年國民進行過手機閱讀,較2022年的77.8%增長了0.5個百分點;70.6%的成年國民通過電腦端進行網絡在線閱讀,較2022年的71.5%下降了0.9個百分點。
轉戰移動端主陣地,宣傳方式就必須適應新形勢,遵循傳播規律,創新方法手段,多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多用傳播新形式,推出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報道。
形式新起來。安徽日報深化媒體融合,強化數字賦能,創新大眾傳播的有效路徑,快速傳播、移動傳播、全媒傳播、分眾傳播、互動傳播、權威傳播,融合文字、圖片、音頻、視頻、H5、長圖、漫畫、AVG互動圖、即時直播等多種手段,做好重大主題報道。比如,2023年,改革開放45周年,安徽日報新媒體推出H5作品《45年,他們“摁”動了什么?》,在微觀中講述宏觀,通過對中國農村改革發源地安徽小崗村不同時期生活的講述,反映出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變化。作品從微觀處入手,大量運用手繪的表現手法,尤其是巧妙地用摁下紅手印這個動作串起小崗村45年的發展,運用互動技術增強閱讀沉浸感,擴大重大主題宣傳的影響力,最終該作品榮獲安徽新聞獎一等獎。
內容短起來。宣傳效果好壞,不在于文章長短,關鍵在于言之有物與否。在移動互聯網背景下,很多短小精悍的文章反而能得到更多關注,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文章短,往往意味著內容精煉,也契合了廣大網友碎片化閱讀的習慣。這就需要編輯具備豐富的提煉標題和內容的經驗,獨具慧眼,發掘亮點,提煉創作出易于閱讀、便于傳播的新聞。2024年以來,安徽日報客戶端以直播快訊形式,把長長的發布會內容“切”成一篇篇短小精悍、干貨滿滿的短消息,每條短消息往往只有一兩百字,卻收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以2024年10月9日安徽日報客戶端直播的一場“全面深化改革 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為例,編輯對發布會內容進行了精心提煉,對標題作了精心加工。《發布會消息① | 安徽這項工業指標,居全國第3位》《發布會消息② | 全國1/8新能源汽車“安徽造”》《發布會消息③ | 安徽連續7年舉辦世界制造業大會,完成投資超1.5萬億元》《發布會消息④ | “畝均論英雄”獲國務院減負辦充分肯定并向全國推廣》等一篇篇“標題式”新聞,在發布會進行的同時,第一時間推出,主打一個“快”字,標題抓人眼球,內容短小精悍,不“穿靴戴帽”,干貨滿滿,讓人“過目不忘”,在朋友圈形成刷屏式的傳播效果。
五、結語
重大主題報道是黨報提高新聞輿論“四力”的核心賽道。面對融媒體時代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的深刻變化,安徽日報在進行重大主題報道時,注重提煉“有用信息”,增加“優質資源”,強化“主流觀點”;注重“溫度新聞”供給,努力提振人們精氣神,大力匯聚社會正能量,奮力引領輿論風向標,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安徽篇章凝心聚力,有力發揮了主流媒體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作用。
(作者單位:安徽日報客戶端編輯部)
責編:項賢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