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雙減\"背景下,變革作業形式、優化作業設計是落實作業減負的重要舉措.小項目學習作業基于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和認知經驗,有機融入項目式學習元素,實施探究實踐任務,為落實“雙減\"政策提供了新的實踐路徑.基于此,本文探討了小項目學習作業的價值內涵和實踐路徑,以期推動相關研究的深入開展.
1小項目學習作業的內涵與價值
1.1小項目學習作業的內涵
小項目作業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知識間的關聯,強調學科實踐性特征,凸顯學科作業的育人價值.它將“學科知識”與“經驗知識”有機融合,將“知識目標\"和“素養目標\"有機銜接,能夠引導學生沉浸于學習情境,進入“我樂學”“我會學”“我能學”的積極狀態,從而培養良好的作業習慣.
1.2小項目學習作業的價值意蘊
1.2.1豐富學生數學學習方式
傳統作業設計往往要求學生完成習題訓練,導致許多學生將作業簡單等同于做題.實際上,作業設計不應局限于題目訓練,更應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與思辨、知識遷移與運用,以及學習過程的調控與反思.小項目學習作業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互動,鼓勵學生從多角度、用個性化方式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個體的獨立思考固然重要,但集體的智慧碰撞同樣不可或缺.學生通過探究、體驗、合作與交流,深入理解數學知識本質,領悟數學基本思想,積累基本活動經驗,最終實現從“學會\"到“會學\"的轉變
1.2.2促進學生理解知識本質
張奠宙先生指出,數學教學的有效性,關鍵在于對數學本質的把握、揭示和體驗.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在于:如何通過簡明扼要的教學方式觸及知識本質,幫助學生透過表象深刻理解數學內涵.小項目學習作業以促進學生理解核心概念的本質為指向,能夠引導學生在思考過程中超越具體事實,發展抽象思維能力.這種作業形式鼓勵學生對知識進行整體性建構,實現有意義的學習,從而推動學生關鍵能力和思維品質的躍升.
1.2.3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
作業作為學生的學習任務,不僅能夠培養意志品質,更有助于責任意識的形成.小項目學習作業具有以下特征:在內容維度上體現生成性、綜合性和開放性,在形式維度上強調主動探索、合作交流與實踐操作.這種作業設計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自我調節空間,使其能夠在時間管理、情緒調節等方面獲得自主發展,從而有效提升元認知能力,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
1.2.4發展學生數學核心素養
新課標將“三會\"確立為數學核心素養的主要表現.小項目學習作業以培養學生的“三會\"能力為根本目標,通過將傳統作業轉化為基于問題解決的小項目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項目實踐中系統建構知識體系、習得知識技能、發展數學思維、提升關鍵能力,最終實現數學核心素養的有效發展.
2小項目學習作業的實踐路徑
2.1統整型作業—從散點走向統整
傳統作業往往作為教學補充與學習再現,其內容大多簡單重復,難以促進學生知識體系的建構.相比之下,統整型小項目學習作業突破了單一課時的知識局限,聚焦核心概念,推動知識從碎片化走向系統化,有效幫助學生建構完整的知識結構,深化對知
識的內在理解.
新課標特別強調要讓學生體會數與運算的一致性.在小學階段的數的運算教學中,“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作為最后一次數的加減運算內容,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意義.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加減法的算理本質,并且將以前學過的知識有效串聯,教師設計以“數的運算一致性\"為主題的小項目學習作業.
作業計算如下題目,并回答問題.
42+36,4. 2+3. 6,
8,4米+ 3分米.
(1)在整數和小數加減法時,為什么相同數位要對齊?請結合計算過程說明.(2)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是怎樣運算的?在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為什么要先通分再計算?請結合計算過程說明.(3)在計算“4米 +3 分米”時,你是怎樣思考的?請說明.(4)上述思考過程有什么共同點?對你有什么啟發?請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展開小組交流.
【設計意圖】作業第(1)問旨在幫助學生理解:無論是“末位對齊”還是“小數點對齊”,本質上都是為了確?!跋嗤瑪滴粚R”.那么,為什么必須相同數位對齊呢?以 42+36 為例,4個十加3個十等于7個十,2個一加6個一等于8個一,合起來是78;同理, 664.2+3.63 就是4個一加3個一等于7個一,2個0.1加6個0.1等于8個0.1,最終結果是7.8.通過這樣的對比,學生能初步認識到:只有相同計數單位的數才能直接相加減,而“對齊數位”正是為了保證計數單位一致.作業第(2)問旨在讓學生明白: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中,分母不變,分子相加減以
為例,4個
加3個
等于7個
,所以和是
,從而讓學生認識到
的分數單位都是 8,
可以直接相加減;同理,對于
,因為
的分數單位是
的分數單位是
,分數單位不相同,不能直接相加減.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就是通分.采用通分的方法將+ 轉化成
,這樣它們的分數單位都變成了 ,就可以直接按照同分母分數加減法運算.通過這樣的思考過程,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認識:只有在計數單位相同的情況下,才可以直接相加減.作業第(3)問旨在讓學生明白4米和3分來的計量單位不同,只有將二者化成相同的計量單位才能相加減.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實現:一是把4米 +3 分米轉化成40分米 +3 分米,二是把4米 + 3分米轉化成4米 +0.3 米.作業第(4)問旨在引導學生對整數、小數、分數的算理進行統整分析,從而認識到其中的共性規律:只有在計數單位相同的前提下,才能直接將計數單位的個數相加減.
統整型小項目學習作業不僅關注學生知識的習得,更注重學生的思維過程.教師通過設計層層遞進的問題,幫助學生建立整數、小數、分數加減法運算之間的算理聯系,深刻體會數學運算的一致性,從而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實現數學知識從“散點\"走向“統整”的跨越
2.2應用型作業- -從書面走向應用
數學源于生活,且應用于現實.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小項目學習作業設計注重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引導學生通過知識遷移解決問題,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使數學作業從書面練習走向實際應用.例如,在學生學習了“多邊形的面積”后,教師可以設計“玩轉七巧板\"的小項目學習作業,具體任務如下.
(1)收集七巧板的相關資料,包括歷史資料、造型圖案等,整理信息并在小組內交流.(用時為2天)(2)選擇硬紙板或其他合適的材料,并參考標準七巧板的形狀和大小,制作一副準確、規范且美觀的七巧板.(用時為2天)(3)從課本或者網絡上搜集七巧板拼接圖案,嘗試拼接其中三個,并與小組成員分享經驗.(用時為1天)(4)研究七巧板中蘊含的數學問題: ① 對七巧板的7個圖形進行分類,并說明分類依據; ② 測量每個圖形的周長,比較大??; ③ 測量并計算每個圖形的面積,分析其關系; ④ 探究不同拼接成圖案的形狀變化與面積關系.(用時為2天)
(5)回顧探究過程,以數學日記或小論文的形式記錄發現,并在班級內分享交流.
【設計意圖】以“七巧板”為背景的小項目學習作業,為學生探究現實世界提供了學習支架,幫助他們將圖形分類、周長、面積等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從而提升數學表達能力和探究能力,
2.3互動型作業 從獨立走向合作
心理學研究表明,同伴合作與情感共鳴對學生學習具有重要影響.教師通過設計互動型小項目學習作業,促進學生之間、學生與家長之間的互動交流,讓不同觀點和思維方式相互碰撞,從而激發探究興趣,拓展思維路徑,培養合作精神.
以“比例的應用”教學為例,教師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將5名學生分為一組,布置“測量旗桿高度”的互動型作業.在任務完成過程中,各小組展現了不同的解決方案.第一組采用氫氣球測量法:用長線系住氫氣球升至旗桿頂端,直接測量線長.組內分工明確,有人負責放線,有人觀察高度,有人進行測量,最終獲得準確數據.第二組運用影子測量法:旗桿旁豎立米尺,分別測量米尺和旗桿的影長,利用比例關系計算旗桿高度.組員協同完成觀察、測量和計算工作.第三組考慮更全面,針對陰雨天無影的情況,創新性地采用攝影測量法:在旗桿1米處做標記,拍攝照片后測量圖中的比例關系,最終計算實際高度.
“測量旗桿高度\"這一互動型小項目學習作業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實現了多重教育價值:在思維層面促進觀點交流與方法創新,在實踐層面培養分工協作能力,在知識應用層面推動理論向實踐的轉化.充分體現了小項目學習作業的獨特優勢.
2.4選擇型作業- -從固定走向選擇
由于學生在知識儲備、認知水平和思維方式等方面存在個體差異,所以教師應從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出發,設計具有選擇性的作業.通過賦予學生自主選擇權利,確保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都能在作業探究中獲得成長,真正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教育目標.[3以“乘法分配律”教學為例,教師根據學生差異設計了“百變分配律”主題的小項目學習作業.
作業1(基礎類).
(1)計算并對比每組中的兩道題,說一說哪種計
算方法更方便?(55+45)×37,55×37+45×37. (2101×75,100×75+1×75. 266×15-166×15,(266-166)×15. (2)你能運用乘法分配律和結合律對下列式子
進行簡便運算嗎?125×(80+8),236×17-36×17.
作業2(提高類).
請你用具體的生活情境來說明“ 37×28+63× 28=(37+63)×28′ 的合理性.
作業3(拓展類).
淘氣在計算時把“ 125×(?+8) ”錯誤地寫成業 ?125×?+8′′ ,他得到的結果與正確的結果相差多少?
【設計意圖】作業1聚焦乘法分配律的基本概念,幫助學生掌握其形式特征和本質內涵,認識其在簡化運算中的重要作用;作業2要求學生通過舉例說明、圖形表征等多種形式,深化對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作業3注重培養學生靈活運用乘法分配律的能力,引導學生在知識遷移中鞏固學習成果,激發創新思維.這種分層設計的選擇型作業充分考慮了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既體現了小項目學習的層次性特點,又有效促進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2.5探究型作業- -從被動走向主動
心理學研究結果證明,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的心理特征,他們對未知事物充滿探索欲望,常常提出“為什么”的疑問.這種珍貴的探索精神猶如初生的嫩芽,既充滿活力又需要呵護.針對這一心理特征,教師應當設計多樣化的探究型作業,創設真實情境,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間,讓學生親歷數學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深入理解數學本質,從而培養數學興趣,提升數學學習能力.
以“用方向和距離描述位置”的教學為例,教師設計了探究型作業“路線示意圖”.
請你繪制一份從家到學校的路線示意圖,在圖中要標注出方向和距離,將途中主要的參照物標記出來,并嘗試用數學語言將繪制的路線圖描述出來.(為了讓繪制的路線示意圖更加精準,學生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查閱從家到學校的地圖)
要求:在路線圖上標出方向、距離、地點(至少要求標記五處);用文字描述從學?;丶业穆肪€.
【設計意圖】探究型作業旨在提升學生繪制與描述路線圖的能力,這是本節課的核心知識點.在繪制路線圖時,學生需要用方向和距離確定位置;在描述路線圖時,學生需要用數學語言準確描述表達位置與路線.在作業完成過程中,出現了以下問題: ① 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偏差較大; ② 個別學生在描述路線圖時語言不準確,仍停留在口頭表達的水平.盡管學生運用方向和距離描述位置的能力還有待提升,但這種探究型作業的設計既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又提升了他們的探究能力,讓學生的數學學習真正由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探究,而這正是探究型小項目學習作業的意義所在.
3結語
小項目學習作業以其獨有的探究性和綜合性,成為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抓手.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積極探索小項目學習作業模式,設計統整型、應用型、互動型、選擇型、探究型小項目學習作業,讓數學作業變得更有吸引力、驅動力和生長力.
參考文獻
[1]斯瑤.挖掘數學之“源”,還原文化之“元”“腳印的面積有多大\"教學實踐與思考[J].教學月刊小學版(數學),2020(9):29-32.
[2]徐燕.減負增效,讓數學課堂“接地氣”[J].啟迪與智慧(下),2020(7):39.
[3]吳偉華.“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探析[J].小學教學(數學版),2022(2):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