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科育人強調通過學科內容的深度學習與實踐應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與方法論[1],而數學學科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與實踐應用能力的重要載體,其教學目標也逐步拓展至思維訓練、能力提升以及培養創新意識.小學數學是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不僅承擔著傳授數學知識的任務,還應在認知水平、思維深度以及問題解決能力等方面促進學生綜合發展.問題場的概念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成為促進學生認知發展與思維深化的重要工具.
1問題場的內涵
問題場指在一定教學環境下,由教師設計的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不僅涉及數學知識點的掌握,更關注學生認知能力的激發和思維能力的發展.[2]在小學數學教育中,問題場通過模擬真實或抽象的數學情境,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和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問題場的構建依賴于教師對學科知識的深入理解和對學生學習需求的精準把握.教師需設計既符合課程標準,又匹配學生實際水平的問題.同時,這些問題要具備啟發性和挑戰性,以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從而逐步建立問題解決的框架和策略.
2在數學教學中構建問題場的意義
2.1促進學生思維的活躍與深度
通過問題場的設計,數學教學不僅實現了知識的傳遞,更注重激發學生的思維潛能與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面對復雜且富有挑戰性的數學問題,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以充分拓展.問題場依托層層遞進的問題設置,引導學生進入深度思維狀態,促使其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持續反思與推敲,從而深化其對數學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基于現實合理構建數學問題的情境與層次,問題場不僅能幫助學生在知識學習上實現突破,還能促進其在多元情境中具備更加靈活的思維方式和解題策略,在開放性及探究性問題中,有效激發與系統拓展學生的思維,
2.2激發學生對數學問題的興趣
在傳統數學課堂中,學生常將數學視為抽象且枯燥的學科[3],缺乏主動學習的動機與興趣,而問題場通過結構化數學情境和層級化問題設計,能夠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具有挑戰性且富有吸引力的探索任務,有效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意愿.問題場不僅為學生構建了一個解決數學問題的實踐平臺,還通過層次化難度遞進,使學生在漸進式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這種成就感既激發了學生持續學習的興趣,也強化其對數學的積極態度.
問題場的設計契合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通過精確引導和與問題設置,促進學生在具體的數學情境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從而激發其對數學的好奇心與探索動力.
2.3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問題場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不僅體現為激發學生興趣和思維活躍度,更在于顯著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依托兼具層次性和挑戰性的數學問題,問題場為學生構建一個復雜且多元的問題解決環境,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策略與問題解決能力.在數學學習中,學生的能力往往在復雜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得以體現.問題場的動態生成通過創造性的問題設置引導學生在應對差異化情境時,學會拆解問題、提煉核心、制定解決方案并進行反思調整.基于問題場的引導,學生不僅學會應用已有數學知識,還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其問題分析能力、關鍵點識別能力的提升與對數學方法的靈活運用.
3動態生成問題場的教學策略
3.1教師創設情境與問題引導
教師通過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數學問題的實際應用場域,促使學生在真實或模擬的情境中感知數學問題的實際內涵與應用價值,從而提升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加減法時,教師可以設計生日派對的情境:小明和小紅要準備一個生日派對,需要計算已有10個氣球再新買15個氣球后的總量,以及送出5個氣球后的剩余數量.這類情境貼近小學生的生活實際,能有效激發他們解決問題的興趣.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知識水平與思維發展需求,設計出層次化問題情境,動態調整情境復雜度與問題深度,并通過問題引導促進學生思維層級躍升,推動其對數學問題的深度理解.問題引導則依據教師的引領,幫助學生從表層知識應用進階至深層次數學思考,逐漸識別問題中的關鍵要素與隱含數學結構,學會運用合適的數學方法進行推理計算.
3.2學生思維碰撞與問題發現
學生思維碰撞與問題發現是動態生成問題場教學策略中的重要環節,它通過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與合作,激發深度思考問題與獨立發現問題的能力.在數學教學中,問題場的動態生成超越靜態的知識傳遞,本質上是學生在實際情境中主動探索、思維碰撞與創新解決問題的過程.針對富有挑戰性與層次感的數學問題,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開展多角度的問題分析,這種思維碰撞過程為學生提供多元解題路徑,驅動學生在此過程中發現新的數學規律與解決策略,深化其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學生在討論過程中,通過表達自己觀點與聽取他人意見,拓展問題認知視角,發展其批判性思維與創新能力.在此過程中,學生既能發現已知問題中的不足,也能從復雜情境中挖掘潛在問題,并嘗試構建解決新問題的思路方法,
3.3問題場的動態調整與拓展
問題場的動態調整與拓展是數學教學中的關鍵策略,通過靈活調整問題難度與情境,確保學生在不斷變化的學習環境中維持思維活躍度并持續學習.例如,在分數加減法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實施如下三個層次的動態調整.
(1)基礎情境建構:直觀具象化的分數加法認知啟蒙.教師創建一個簡單的情境,如兩個小朋友分蘋果,一個小朋友有
個蘋果,另一個有
個蘋果,問一共有多少個蘋果.這個問題簡單直觀,適合初學分數加法的學生.
(2)難度梯度升級:基于通分技巧的分數加法深度訓練.在學生掌握了基礎的分數加法運算后,教師可以提升問題難度,引入不同分母的分數加法題.例如,一個小朋友有
個西瓜,另一個小朋友有
個西瓜,計算他們一共有多少個西瓜.這個問題要求學生使用通分技巧,提升了問題復雜性.
(3)多維情境拓展:問題解決導向的分數加減綜合應用.當學生對分數加法掌握較好時,教師進一步拓展至復雜情境,如引人多個分數的加減法,同時結合實際情境解決問題,如在準備派對的過程中,計算多種不同食材所需分數的總和,以及可能的剩余或需求.這不僅考查學生的分數運算知識,還需要整合邏輯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
通過層次分明的動態調整,教師可依據學生的學習進度、認知水平和解題能力,對問題設計進行實時修改與優化,錨定學生能力的挑戰區間,避免其因過于簡單而喪失吸引力,或因過于困難而導致挫敗.這種動態調整的過程能有效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推動學生在適宜挑戰中不斷提升解決問題能力.拓展環節則是在問題場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索更普遍的數學問題,促使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復雜數學問題相結合,提升分析問題的深度和解決路徑的廣度.
3.4問題場動態生成策略的評價
問題場動態生成策略的評價是確保其有效性與針對性的重要環節,需對設計、實施及效果進行全方位評估以優化教學策略.例如,某小學在一次關于“分數加減法\"的教學中,教師通過精心設計的數學情境為學生提供了層次化問題任務.在初始階段,教師提出了基礎分數加法問題,如“
+1”,學生通過計算能夠輕松得出答案.繼而,教師逐步增加問題復雜度,提出異分母的分數加法問題,并組織小組討論分享解題思路.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從直接計算轉向理解異分母分數之間的關系及求最小公倍數;在課程過半時,教師動態監測與分析學生學習進度,發現部分學生在解答復雜問題時存在困難,于是及時調整問題情境,設計一個新問題,如分配
的巧克力和
的巧克力給兩個朋友.該問題不僅涉及分數的加減,還整合了除法與分數的概念,提升了問題的綜合性與挑戰性.問題場的調整與拓展使學生學會靈活調用已學知識,同時激發學生思維碰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觀察學生在不同層次問題中的表現,評估問題場生成策略的實施效果,結果顯示學生的參與度和思維深度顯著提升,尤其在小組討論環節,學生不僅能自主發現問題,還能在同伴的幫助下提出創造性解題方法,
4結語
問題場的動態生成不僅是對傳統教學方法的有效補充,更契合當前教育理念改革的方向.該策略可以促進學生深入理解數學問題的內在聯系,增強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學科育人視角下研究與探索數學問題場的動態生成策略,對于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王德軍.積基樹本、突顯思想,助推素養——談高三數學一輪復習中幾個著力點[J].中小學數學(高中版),2021(10):25-29.
[2張蕾萍.“問題場”建構:指向學生數學思維進階的實踐探索[J]中學數學月刊,2025(1):13-16.
[3]吳麗春.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實踐探索[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5(16):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