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感\"培養在數學教育領域具有重要作用.通過系統的量感教學,教師能夠提升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邏輯推理能力.培養量感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字和量的含義,還能增強他們的估測能力,同時促進其他領域核心素養的發展.建立量感能使得學生更好地理解日常生活中量的含義,并認識其在特定情境下的作用.
1重視數量單位教學,促進學生對“量的單位”的掌握
“量感”的培養是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并深化數學理解的重要途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量感認知,這不僅可以幫助他們更深入地理解各種量的概念,也能體現數學教學的實用性因此,小學數學教學應加強對學生量感的培養.
1.1聯動多感官,強化“量的單位\"的直接體驗
當學生學習“量的單位”概念時,他們可能只需要簡單地閱讀或書寫單位名稱及其縮略語,便能初步掌握.然而,這種方式往往難以使學生深人理解這些概念.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尋找、比較和計算等實踐活動,加強對“量的單位\"的認識.例如,在建立“1立方厘米”體積概念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觀察生活中與1立方厘米有關的常見物體,再描述1立方厘米的實際大小,從而讓學生形成直觀的認知.此外,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動手制作1立方厘米的實物模型,通過直接感知和操作,進一步鞏固這一概念.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量的單位”,還能避免他們僅停留在表面認知層面.
1.2強調“單位\"在列式計算中的作用
問題解決的核心在于幫助學生理解數量關系并建立計算策略,從而提高數學推理能力.然而,許多學生僅僅是對問題中的數值進行機械計算,并依賴已有公式推導答案,而未能真正理解問題的本質.[]問題解決的關鍵在于,學生需要明白計算公式中數值的實際含義,從而準確識別問題所求的數值及其意義.這種理解也能增強學生對各類數值的直觀感知.新加坡的教材涵蓋了長度、容積、貨幣等計量單位,使學生能夠更清晰地掌握具體的測量概念.相比之下,在中國的數學課堂中,“單位”未被納入運算過程,而是作為最終結果的附屬部分.這種教學方式可能導致學生忽視數值背后的實際意義.因此,教師和課程設計者應加強對數量關系的闡述,讓“單位”在計算過程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從而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量的單位\"的定義及其相互關系.
2聯系生活實際,提高學生估算意識與能力
2.1創設情境,提升學生估測意識
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引導他們在不同情境中觀察相同事物,并通過觀察、對比、歸納、強化和推理等學習過程,幫助他們掌握基礎的測量技能.同時,讓學生在估測與比較中增強對數字的敏感度,從而真正理解估測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價值.要有效提升學生的估算能力,教師應充分認識估算在\"量感\"培養中的重要性,并在教學中系統性指導學生理解估算的流程及其意義.此外,教師需長期關注學生量感的培養,始終將量感塑造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
教師可以在日常教學中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進行估測練習.例如,在勞動節期間,學校組織六年級學生開展春季活動,全年級共5個班,預計需要多少活動經費?這類情境能有效激發學生的估算興趣.具體操作中,第一名學生提出:每班40人,5個班共200名學生.每個人發放2瓶牛奶和3個面包,預計人均花費10元,因此食品費用約為 200×10= 2000元.第二名學生補充:還需考慮10名教師的費用,總計210人,因此總費用約為2100元.第三名學生進一步計算:租用大巴車每輛100元,至少需要4輛,共400元,因此總預算約為2500元.對于初次接觸此類問題的學生,可能會感到困惑甚至無從下手.因此,教師在創設情境時中,應精心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例,逐步建立他們的估測信心.
2.2加強口算,提高學生估測能力
在數學計算技能培養中,口算能力具有基礎性地位,對發展學生“量感”也起著重要作用.以估算題79×31 為例,學生可以運用湊整法將79看作80、31看作30,這樣就能將兩位數乘法轉化為整十數相乘,通過心算就能快速得出估算結果.比較分析、口算和筆算這三種計算方式各具特點又相互補充,共同構成完整的計算能力體系.當學生能夠靈活運用這些方法,并能根據具體問題選擇最優計算策略時,其計算效率和準確性都將得到顯著提升,同時也能深化對“量\"的概念理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建議教師每節課安排 3~5 分鐘的口算練習.實踐證明,“搶答\"和“開火車”等互動形式能有效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提高訓練效果.
3增加親身感悟過程,引導學生動手測量和體會
3.1運用身體測量,獲得親身體驗
在中國古代,“布指知寸”“舒肘知尋”“百步定畝\"等測量方法已被廣泛應用.這些方法巧妙地利用人體部位(手、肘、腳等)作為天然測量工具來估測物體的長度和面積.基于這一傳統智慧,現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身體測量活動來建立量感認知.在長度單位教學中,教師可指導學生用頭、腳、手臂等身體部位測量教室門窗、黑板等物體的尺寸.通過這種實踐,學生能直觀體會到:由于個體差異,不同人用身體部位測量的結果會存在差異,從而自然理解統一測量標準的重要性.這種體驗為量感培養奠定了堅實基礎.在面積單位教學中,針對學生普遍難以建立“公頃”概念的問題,教師可帶領學生到操場進行實地測量.例如,讓學生計算并圍出約1公頃的區域.通過這種具身體驗,學生能深刻理解1公頃的實際大小,再結合課本知識,就能牢固建立“1公頃”的度量概念.
3.2重視直觀活動,建立清晰體驗
在日常生活中,處處蘊含著數學概念與原理.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培養他們的量感意識.在長度單位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用常見物品建立參照標準.例如,數學課本的厚度約1厘米,一根手指的長度約5厘米.當需要估測課本長度時,學生就能運用這些已知標準進行推算.在容積單位教學中,教師可借助500毫升的飲料瓶、1.5升的食用油等生活常見物品,讓學生通過觀察、觸摸、傾倒等實際操作,直觀感受不同液體的體積差異,逐步建立清晰的容積概念.在時間單位教學中,教師可設計豐富的體驗活動,如讓學生觀察鐘表秒針的運動來感知“1秒”的時長;通過體育活動,體驗時間、速度與距離的關系.這些實踐活動能幫助學生將抽象的時間概念具體化.通過持續的生活化教學,學生不僅能深化對“量\"的理解,更能養成主動觀察、思考生活中數量關系的習慣,最終實現量感的自然積累與提升.
參考文獻
[1]王林琳.小學生數學量感培養策略[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25(1):38-40.
[2]葉淑琴.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生量感的培養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5(9):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