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時代網絡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深入應用,網絡已經超越了最初工具層面的意義和價值,以強互動、高沉浸、無時無處不在的形態,成為高校意識形態斗爭的最前沿和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領域[1]。當前,網絡育人已成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范式,網絡空間作為大學生學習生活的“第一環境”,時刻改變著大學生的思維習慣、行為方式,并深刻影響著他們的價值觀念、道德觀念。但有部分大學生存在網絡行為失范的現象[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回答并指導解決問題是理論的根本任務”。面對網絡育人工作中因網而生、因網而聚、因網而增的新問題[4],作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高校教師網絡育人具有鮮明的實踐性,必須堅持問題導向,以解決網絡育人中的實際問題為核心要務。本文嘗試通過構建問題導向下的能力模型,為高校教師網絡育人能力提升提供清晰可遵循的路徑,幫助高校教師主動適應高校網絡育人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主動解決高校網絡育人高質量發展出現的新問題。
高校教師網絡育人能力的定義和內涵
能力素質是指能將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與普通者區分開來的個人的深層次特征,最早由戴維·麥克利蘭于1973年提出,此后發展出冰山模型、洋蔥模型等[5。目前,高校教師能力素質相關研究多為對教師能力的評價,對某一微觀領域中的核心能力探究較少。在網絡日益成為意識形態斗爭最前沿的背景下,高校教師需要承擔開展理論宣傳教育、網絡熱點闡釋、網絡作品創作、網絡人才培養、網絡陣地建設、網絡機制研究等方面的重要任務[。因此,本文將高校教師網絡育人能力定義為:高校教師為適應網絡社會發展變化,在網絡空間開展理論宣傳、價值引導、作品創作、人才培養、陣地建設、機制研究等活動的能力總和。
伴隨著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和快速應用,高校網絡育人的形勢愈發嚴峻,育人實效也有待提高。因此,有必要對高校教師網絡育人能力進行系統深入的探究。本文借鑒中國科學院“科技領導力研究”課題組發布的領導力五力研究模型、美國教師領導力探索聯盟發布的“教師領導力模型標準”等理論框架,立足于高校教師視角,遵循“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總結提升”的基本進路,將高校教師網絡育人能力的內涵延伸為網絡育人意識、網絡育人知識、網絡育人技能、網絡育人研究等方面,構建高校教師網絡育人能力模型,為提升高校教師網絡育人能力提供理論框架和路徑參考。
高校教師網絡育人能力模型指標體系的確定
1.數據來源
截至2024年12月,由教育部主辦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綜合改革與精品建設項目”已經舉辦了六屆,其中包含“高校網絡教育名師培育支持計劃\"。獲評該計劃的人群是參與網絡教育的高校教師群體中較為突出的網絡育人工作骨干,集中體現了高校教師網絡育人的優秀能力素質。本文以第一屆至今入選“高校網絡教育名師培育支持計劃”的人物為研究對象,收集教育部、新華網、微信推文等網上公開的先進事跡文本,通過內容分析法、文本挖掘法,對事跡中的人物言行、具體事件、人物動機、行動結果等進行整理。
2.指標提取
基于問題導向,遵循“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總結提升”的基本進路,從人物事跡中提煉出4大模塊、共12項能力指標。
第一,“發現問題”的能力,即高校教師能否對大學生在網絡空間中的思想行為進行系統調查研究和精準畫像,是否對網絡社會的發展變化有深入了解。其二級指標包括網絡感知、數字畫像和政治領悟。在樣本中,“政治”出現82次,“時代”出現44次,“熱點”出現23次,說明事跡突出的網絡教育名師注重網絡熱點事件和網絡社會變化,能夠掌握網絡意識形態斗爭主動權。
第二,“分析問題”的能力,即高校教師能否系統掌握網絡育人知識體系,了解大學生在網絡空間所使用的“網言網語”和行為特征,深入分析網絡育人工作存在的問題。其二級指標包括理論內化、數字素養和政策把握。高校教師應當快速適應并把握網絡育人相關知識的內在聯系和邏輯結構,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新的情境中,使用數字技術資源支持育人目標、拓寬育人途徑、創新育人模式,適應新時代育人需求。
第三,“解決問題”的能力,即高校教師能否從根本上解決網絡育人中存在的問題,提高網絡育人實效。其二級指標包括組織管理、實踐創新和數字技能。在樣本中,“文化創作”出現31次,“創新”出現27次,樣本中的高校網絡教育名師積極創作了一批優秀網文、微電影、微動漫等優質網絡文化產品,不斷探索新思維和新方式,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第四,“總結提升”的能力,即高校教師能否通過網絡育人實踐來自主升華經驗以把握工作規律,能否產出有影響力、啟發性的可操作性成果。其二級指標包括輻射傳播、形象塑造和凝練總結。樣本中,“傳播”出現39次,“引領”出現35次,“陣地”出現25次,說明在網絡育人領域有突出表現的高校教師,善于擴大網絡聲量、提升輻射效應。
3.基于層次分析法確認指標權重
AHP層次分析法可以將多目標、多準則、難以量化的問題分解成為有序的遞階層次,采用定量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使得決策問題更加簡明,被廣泛應用于經濟、社會等問題[。本文的高校教師網絡育人能力評價指標較多,主要為定性信息,因此采用層次分析法,通過專家分別獨立對同層次指標進行兩兩比較,形成比較判斷矩陣,從而得到各指標在系統中的權重。
第一層共有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總結提升4個維度,權重系數分別為0.3054、0.2547、0.2579、0.1820。第二層共12項指標,具體包含網絡感知、數字畫像、政治領悟、理論內化等,各項指標均影響高校教師網絡育人能力。根據1-9標度法(層次分析法中用于構造判斷矩陣的核心工具)構造判斷矩陣,研究滿足一致性檢驗。
高校教師網絡育人能力的提高路徑
通過以上實證分析,本文構建了高校教師網絡育人能力模型,不僅為高校教師個人能力提升提供了清晰可遵循的路徑,而且也為高校在網絡育人方面的師資培養和素質評價提供了理論支持。高校教師作為高校網絡育人的骨干力量,要堅持問題導向,在原有能力的基礎上,遵循“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總結提升”的基本進路,全面提高網絡育人能力。
1.細化觀察調研,提高“發現問題”的能力
發現并識別問題是決策的基礎,是制定有效措施的前提。在網絡育人能力模型中,“發現問題”的能力權重占比為 30.54% ,在一級模塊中位列第一。高校教師可以聯動學校的宣傳部門、輿情監控部門等,定期關注學生的輿情動態,及時感知網絡社會變化。針對師生關心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追蹤學生在各大平臺上的發言與反饋,細化觀察調研,從而形成對網絡育人問題的敏銳性。同時,要歸納提煉出學生網絡行為特征、偏好、習慣的變化發展規律,精準聚焦大學生在網絡空間的“數字畫像”。
2.優化資源整合,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理論內化”作為二級指標,在“分析問題”中的權重系數高達 60% 。高校教師要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入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和中國共產黨黨史學習教育[8]。學校和學院層面可以圍繞網絡育人主題成立教師宣講團,鼓勵高校教師先學習、后分享、再研討。在過程中督促教師持續學習,快速適應并把握網絡育人相關知識的內在聯系和邏輯結構。在實踐應用中,高校教師應當自覺提升數字素養,運用AI技術對學生的行為表現、校園論壇語料、成績數據等進行統計分析,基于AI分析結果,動態調整網絡育人策略,真正成長為具備較高理論水平和豐富實踐經驗的高校網絡工作骨干。
3.深化育人成效,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高校在傳統育人場域的實踐豐富多彩、成效頗豐,但網絡育人區別于其他場域的育人行為,互聯網遵循用戶思維,突出“為我性”,網絡育人在內容開發上應做到以學生為本,不斷創新創造。當前,網絡上出現了“微博判官”“知乎治校”等與論倒逼現實問題解決的現象。與此同時,由于網絡傳播特性,互聯網上的行為和言論更容易被放大和扭曲。針對這些現象,高校教師可以成立網絡育人工作專班,事前開展案例研判,事后及時復盤總結,做到提前研判、未訴先辦,在網絡育人過程中不斷探索新思維和新方式,適應新時代育人需求。
4.強化價值感召,提高“總結提升”的能力
“輻射傳播”在“總結提升”模塊中的權重系數達到 50.31% ,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高校教師要使新媒體矩陣成為引導輿論、引領思想、凝聚共識的有力信息載體,利用H5、秀米、可畫等新媒體作品制作工具,運營好微信視頻號、微博、抖音、小紅書等新興社交媒體,習得大學生在網絡空間的“網言網語”,創作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網絡育人能力較強的高校教師,要能在一定規模的輿論場上扮演意見領袖的角色,可以通過集結學生干部、黨員骨干等力量,深入學生層面,提升自身在學生群體中的感召力、影響力和認可度,傳播價值理念與社會正能量。高校教師還要把握網絡育人工作中的規律以總結提升,把經驗上升為理論,推動產出有影響力、有啟發性的可操作性成果,凝聚社會共識、構建網上網下“同心圓”。
本文系2023年度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課題“問題導向下高校輔導員網絡育人能力提升路徑研究”(課題編號:BJSZ2023ZC34)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溫娟,何云峰.基于“時、度、效”的高校輔導員網絡文化育人工作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16):73-75.
[2]周曄,李渴新.數實融合背景下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的風險挑戰及應對機制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24(4) :48-51.
[3]梁欽.“00后”大學生網絡行為失范現象及治理策略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023(1):132-137. (2
[4]張文斌.著力構建網絡育人質量提升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 ,2017(Z2):4-6
[5]楊建敏,鄭珊珊,王會.高校輔導員成長力模型構建研究一一基于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先進事跡的實證分析[J].高校輔導員 ,2023(4):76-80
[6]孫莉玲,江莉莉.高校輔導員勝任力模型建構——基于“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事跡的數據分析[J].高校輔導員,2016(6):24-28.
[7]韓利,梅強,陸玉梅,等.AHP一模糊綜合評價方法的分析與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 2004(7):89-92,3
[8]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60.
(作者單位:李根、楊雨萌,北京林業大學;李軍,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央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翟迪;見習編輯:張睦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