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規模占我國大學教師總數約一半的青年教師是我國大學學術生產和創造的主力軍。為了滿足高標準的量化考核要求,一些青年教師“矢志”于學術發表,埋頭著章成為其學術生活壓倒一切的重心。為了在規定時間內盡快產出更多的科研成果,回避需要投入大量時間進行社會調研的研究選題,忽視研究的實用價值和社會意義,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青年教師們不得不選擇的權變策略。跳出“學術異化”陷阱,需要大學青年教師探索新的職業發展路徑,在社會和社區參與中重新構建學術工作價值空間,探索人生與社會意義。
參與型學術:何謂與何為
1990年,卡內基教學促進基金會原主席厄內斯特·博耶(ErnestL.Boyer)在《學術反思:教授工作的重點領域》一文中提出了新的大學學術分類框架,即發現的學術(研究)、教學的學術(知識傳播)整合的學術(跨學科)和應用學術(解決實際問題),隨后在《參與型學術》一文中,首次提出“參與型學術”的概念[4。然而,由于博耶提出“參與型學術”時更多是作為一種倡議,學界對于這一概念究竟特指“應用”的學術,還是指融合了教學、應用、整合與發現的綜合性學術,仍存在著一定的爭議。校園聯盟(CampusCompact)將\"參與型學術”明確界定為涵蓋教學、研究和/或服務領域的學術研究,它促使教師投身于既符合學校使命與自標又能滿足社區需求的學術相關工作,指出參與型學術本質上是將社區問題納入學術議程的整合性工作[5目前,對參與型學術比較通用的解讀是“一種強調參與的學術研究模式主要途徑包括服務學習教學法、社區參與式研究、公共學術等,其創造的知識比研究者或實踐者單方面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創造的知識價值更顯著、內容更準確”,最終目的是解決靠單方面無法解決的復雜社會問題[]
參與型學術要求教師走入社會和社區,在與真實世界、現實問題的互動中應用理論、思考問題與解決問題,這種“接地氣”的學術實踐與在書齋里做學問截然不同,對大學青年教師職業發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一是拓展學術發展空間。青年教師從社會和社區獲取豐富的現實經驗,不再陶醉于運用書本上和從國外學來的理論知識分析中國的現實問題,而是真正“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就我國自己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有助于青年教師真正承擔起建構中國特色自主知識體系的重任。二是增強職業成就感、幸福感。有研究顯示:許多青年教師面臨職業發展困境,精神焦慮如影隨形,職業倦怠提前發作,甚至有21.37%的青年教師在面對職業壓力時選擇躺平,有11.47%的青年教師重新選擇職業。走入社會和社區有助于青年教師在參與服務中擺脫對現實和社會的疏離感,感受自身學術工作的價值。這種學術活動之外的個人精神收獲雖是參與型學術的副產品,但對于身處內卷嚴重的學術生態環境之中的青年教師卻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三是密切師生關系。青年教師常帶領學生深入社區調研、學習、交流,學術場景的改變有助于密切師生關系,對青年教師改進人才培養方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有積極意義。
轉向參與型學術:學術信念與實踐方式的轉型
從純學術走向參與型學術并非學術實踐形態的一種自然轉變,它需要大學青年教師的學術信念與學術實踐方式同時轉型。
由于面臨“不發表就出局”“非升即走”等巨大壓力,當前越來越多的青年教師不得不將大量精力投入“短平快”、功利性的科研任務,“追熱點”甚至“灌水”,“為生存而科研”成為常態??陀^地說,這種非正常的常態正在侵蝕大學青年教師的學術信念,使他們的學術理想不斷動搖,學術使命感逐漸淡化,無暇關注社會問題和社會需求,既缺乏社會參與時間,也缺乏社會參與意識,吝于參與、疏于互動的大學青年教師很難主動從純學術轉向參與型學術。重建青年教師的學術信念是推動參與型學術發展的前提和關鍵。青年教師理應徹底摒棄一切為了崗位、一切為了職稱、一切為了“帽子”、一切為了福利待遇的狹隘學術追求,將學術工作目的由利己轉向利他,轉向關注真正有價值的課題,積極地參與火熱的社會生活,將研究課題的學理價值與社會價值融為一體,努力追求學術成果的社會效益;要相信“科學研究的靈感、科學研究的選題、科學研究的創造性需要書本、需要課堂、需要圖書館、需要實驗室,但更需要工廠、需要企業、需要港口碼頭、需要人類鮮活火熱的社會實踐,需要溫度和人文關懷?!盵8]相信不僅學者、大家能指引自己探尋事物本質和發展規律,普通群眾的真知灼見也能幫助自己發現規律和理解真理;相信只要生活永不停歇,社會和社區參與就永遠是青年教師學術發展的源頭活水;要把社會和生活作為學術研究的“富礦”,而不是毫不相關的他者。
在轉變學術信念的基礎上,踐行參與型學術需要青年教師做出如下轉變:一是進一步開闊學術視野。青年教師不能只關注理論的發展,也要關切現實生活和生產實踐;不能只關注國外和全球社會,也要關注本國本土與周邊社區的發展;不能只專注自我和校內的學術與教育世界,也要關心校外真實的生活世界;除了關注純粹的學術,也要關注參與的學術。二是重視社區調研和田野調查。在社會和社區參與中提出問題,在與學術問題利益相關者的直接接觸與對話中檢驗自己的理論概念和經驗判斷。社區調研和田野調查對于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尤為重要,對于理工科青年教師來說也不可或缺。筆者在社區調研時就發現:社區老人照護、環境治理等工作就隱藏著對一些理工科專利設計等方面的現實需求,如果理工科青年教師深入社區調研,完全有可能激發出一些創新性的專利設計思路。三是組織與搭建參與型學術團隊。青年教師在做參與型學術時,專利用戶、社區黨委書記和社工等社會人士完全有能力參與相關課題,并從學術研究者意想不到的新視角為學術研究作出獨特的貢獻。
構建青年教師參與型學術支持體系
大學青年教師沉溺于“寫論文、發論文”職業慣性的單向度循環,從根本上來說并非他們不愿意“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不愿意將學術與真實世界和社會生活相聯接,而是因為缺乏系統、完善的組織制度安排與明確、全方位的支持。要改變這種現狀,就必須為青年教師參與型學術發展構建一個全方位的支持體系。
1.大學層面的支持
大學要明確表達對青年教師參與型學術的支持,并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進行組織制度改革與學術文化建設:一是完善教師考核評價制度。將參與型學術納入青年教師考評體系。考核評價制度是教師行為選擇的“指揮棒”,將參與型學術納入青年教師聘用、晉升和績效考核制度有助于教師轉變觀念,調整學術重點,將參與型學術作為自己的職業發展路徑。二是加強組織支持。例如:設置專門的社區參與中心,統籌師生社區參與事務管理,為青年教師社區參與和合作提供項目、資源、信息和人力支持。三是加強配套制度建設。例如:通過制定更為靈活的經費支持和財務管理制度,為青年教師社區參與創造便利條件,減少后顧之憂。四是將學生參與型學習與教師參與型學術發展相結合,完善課程設置、修訂培養方案,以同時調動師生雙方社區參與積極性,形成團隊合力。五是通過培訓、研討等活動提升教師和管理者對參與型學術價值的認知,營造支持性文化環境等。
在這方面,可以適當借鑒其他國家大學的經驗。例如: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推出了“UniSCOPE計劃”,鼓勵教師通過應用研究、技術轉化等方式解決地方問題[9-10];密歇根州立大學從多個方面支持教師參與型學術發展,包括成立“社區服務與學習中心”,資助教師開發融合社區參與的課程,將社區服務成果納入教師任命、晉升或終身教職政策[1],設置“密歇根州立大學社區參與獎學金終身成就獎”“社區參與教學杰出合作獎”等獎項[12,向符合社區參與學習標準的優質項目提供交通援助[13]等。該大學還和威斯康星大學等一樣,開發了定性的參與型學術評價體系,運用“服務學習項目的設計與實施”“社區參與的深度與廣度”等指標考察教師社會服務活動的學術與社會價值[14]。
2.學術研究資助、評審與獎勵政策支持
要推動青年教師走向參與型學術之路,需要學術研究資助與評審、獎勵機構采取措施,加強參與型學術支持力度。例如:項自資助機構可在課題指南中增加參與型學術類選題條目甚至設置專門類別,鼓勵組建包含社會或社區非學術職業人員參與的研究團隊,在項目申報與結項評審環節加強對社會與社區參與要素的考察與評價,將項目社會效益要求具體化等。學術成果獎勵機構同樣可以采取相關措施,如獎勵類型單列、評價標準修訂等,加強對研究者參與型學術成就的評價。
3.政府和社會層面的支持
在我國,大學雖非傳統意義上的“象牙塔”,但大學與社會、社區的物理和心理邊界分明、融合度較低是不爭的事實。雖然青年教師的參與型學術實踐本身能夠幫助社區發現與解決問題,但由于社會對大學參與型學術缺乏認知與了解,相應的理解與支持必然不能盡如人意。為了減少青年教師與社會、社區伙伴之間的磨合成本,增進社會對其學術活動的了解,政府有必要在面向社會公眾加強相關宣傳的同時,為大學與社區的互動創造更好的制度、文化與與論環境。
總之,無論是從青年教師自身的學術發展和身心健康、大學履行其社會服務職能的需要,還是從黨和國家對學者的要求以及社會對大學的內在期待來說,參與型學術都是大學青年教師值得嘗試的職業發展路徑。為此,相關各方需要協同努力,共同為推動大學青年教師參與型學術發展營造良好的組織、制度、文化和輿論環境。
本文系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市屬高校在校生與北京城市社區互動模式調查研究”(項目編號:23JYB010)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高等教育專任教師年齡情況(普通高校)[EB/OL].[2025- 06-13].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560/2020/ quangu0/202108/t20210831_556644.html.
[2]謝愛磊.改進文風大家談:務實、平易與責任心[N]. 光明日報,2025-03-28(1).
[3]BOYER EL.Scholarship reconsidered:Prioritiesof the professoriate[M].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15-25.
[4]BOYER E L. The scholarship of engagement[J]. Journal of Public Service and Outreach, 1996,1(1):11-20.
[5]Evaluation Criteria For the Scholarshipof Engagement[EB/OL]. [2025-06-05].https://compact.org/ sites/default/files/2022-05/eval%20crtieria%20PT%20 review-board-criteria.pdf.
[6]李慶.美國一流大學制度改革、教學創新及啟示—— 一在 參與型學術視域下[J].教育學術月刊,2020(5):32-39.
[7]劉鵬剛,蔣悅,秦濤,等高校青年教師職業發展 壓力調研及減壓策略[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 版),2025,29(2):31-40.
[8]李金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精神、道德與情懷[J].管 理世界,2021,37(9):1-35.
[9]GURGEVICHEA,HYMAND,ALTERTR. Creation of uniSCOPE:A model for rewardingall forms of scholarship[J]. Journal of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s,2003,7(2):1-7.
[10]HYMAND,GURGEVICHE,ALTERT,etal. Beyond Boyer:The UniSCOPE model of scholarship for the 21st century[J].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Outreach and Engagement, 2001,7(1amp;2):41-65.
[11]University Outreach and Engagement of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Learn To Engage For Faculty And Staff[EB/ OL]. [2025-06-13]. https://engage.msu.edu/learn/faculty.
[12]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Center for Community Engaged Learning. MSU Outreach And Engagement Awards Ceremony[EB/OL]. [2025-06-13] . https://engage. msu.edu/awards/msu-outreach-and-engagementawards-ceremony/2o25-msu-outreach-andengagement-awards-ceremony.
[13]University Outreach and Engagement of Michigan State_University. Transportation Support Award[EB/OL]. [2025-06-13]. https://communityengagedlearning.msu. edu/faculty/transportation-support-award.
[14]GLASSCR,DOBERNECKD M, SCHWEITZERJ H. Unpacking faculty engagement: The types of activities faculty members report as publicly engaged scholarship during promotion and tenure[J]. Journal of_Higher Education Outreach and Engagement, 2011, 15(1): 7-30.
(作者單位:北京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高等教育研究院,首都工程教育基地)
[責任編輯: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