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黑龍江、浙江、廣西等地考察調研時,多次強調“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202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1]。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由此可見,我們需要以加速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創新,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從而推動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創新,這一核心引領著社會經濟逐漸擺脫傳統增長模式與生產力發展路徑的束縛,展現出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特征,如新質生產力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技術、生物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并積極探索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腦機接口、衛星互聯網等前沿未來產業的創新融合路徑。新質生產力注重科技創新對生產資料和勞動對象的拓展創新,這對勞動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工科研究生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其就業能力對新質生產力發展至關重要。因此,如何增強理工科研究生的就業能力、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已成為當前高校理工科研究生培養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
理工科研究生就業形勢分析
理工科是一個涵蓋廣泛的術語,包括理科和工科兩大領域。理科領域涵蓋了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基礎科學學科,而工科領域則包括機械工程、土木工程、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等應用科學學科。理科與工科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共同構成了科學理論研究與技術開發的學科體系。根據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17年至2019年本科各學科門類讀研調查數據,理工科專業的本科生繼續深造的比例超過了 22.8%[2] 在“雙一流”建設高校中,理工科本科生的讀研比例更是顯著,部分專業已突破 50%[3] 。這些數據充分說明: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背景下,理工科研究生的人才數量呈現顯著增長趨勢。
1.理工科研究生就業行業分析
智聯招聘調研數據顯示:理工科畢業生在2022年至2024年期間獲得職位的比例依次為 51.8% / 54.9% 49.4% ,這一比例顯著高于經濟管理類和人文社會科學類畢業生。具體來看,就業崗位對理工科人才的需求覆蓋了科技創新與研發、工程技術與管理、教育與政策研究等多個領域。例如: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前沿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行業對軟件開發、網絡工程等專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同時,隨著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智能制造的快速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對機械設計制造、自動化、電氣工程等專業的人才需求呈現上升趨勢;伴隨大健康產業的蓬勃發展,生物科學、生物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等專業人才在醫藥、醫學、農業等領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一些理工科研究生畢業后傾向于選擇高校、中小學、科研院所等教育科研機構就業或選擇進入政府機關或基層單位工作。綜合來看,理工科研究生的就業領域選擇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其就業范圍廣泛覆蓋了互聯網、制造業、生物醫藥、建筑業、交通運輸業、教育等80%以上的行業[4]。
2.新質生產力視域下就業崗位對理工科研究生能力要求的變化趨勢
第一,對學科交叉融合能力的要求顯著提升。全球化背景下,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新質生產力融合知識、技術、人才等多要素,推動科技與產業融合發展模式的形成,單一的學科知識已經無法滿足解決復雜問題的需求,迫切需要學科交叉融合的人才,能夠整合不同領域的知識,從不同角度審視問題,從而找到創新性的解決方案[5]。例如:生物醫學工程這一學科交叉領域,融合了生物學、醫學以及工程學的精粹,研發的生物醫療器械不僅要遵循生物學的基本原理,還需要滿足工程學的嚴格標準,并且要適應醫學診斷、治療的實際需求。
第二,對實踐操作與創新能力的要求顯著提升。新質生產力以創新為核心要素。高校培養理工科研究生的模式為通過基礎研究、實驗研究、應用研究的結合,推動知識的創造和積累,從而為行業發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繼而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變革,這與新質生產力的“創新”要素相契合。然而,在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背景下,“從創新知識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的過程大大縮短,這對高校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理工科研究生需要實現創新理念到實踐操作的貫通,能夠掌握先進的實驗技術和工具,并對實驗結果進行準確的分析和解讀,從而實現將最新的科研成果應用于服務技術發展的實踐中[]
第三,對具備全球視野的合作交流能力要求顯著提升。在當前全球化的背景下,新質生產力作為促進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驅動力,其持續發展越來越依賴于具有全球視野和合作交流能力的人才。我國培養的理工科人才必須能夠洞悉國際科技發展的態勢,將全球資源、技術與智慧融合并加以運用,勇于在國際舞臺上進行探索與創新,以解決我國所面臨的諸多關鍵性技術難題。
第四,對具備積極心理品質的要求顯著提升。積極心理品質指的是個體所擁有的正面情緒狀態、強烈的自我提升驅動力、多樣化的適應策略以及注重問題解決的溝通模式,這些特質共同促進了創造性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積極心理品質是人的綜合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理工科研究生在校期間需要和團隊完成課題研究、取得創新性成果并獨立撰寫論文才可以獲得畢業的資格。同時,隨著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就業崗位對理工科人才的能力要求顯著提升,積極的心理品質是實現個人發展和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內在持久動力。[8]
理工科研究生就業能力提升策略
1.加強學科交叉與融合發展
當前,以單一學科建立二級學院依然是高校的主要組織形式,相應地形成由單一學科主導的學科建設、教師評聘、科研成果認定等體系,但這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科交叉文化及機制的形成和發展。近年來,多所高校開始嘗試建立“前沿學科交叉中心或研究院”,以促進重點交叉學科的建設和發展。例如:北京大學的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工學等多個學科聯合成立前沿學科交叉研究院,涵蓋生物醫學、大數據科學、環境與健康、納米科學與技術等十多個研究中心。南開大學整合化學、物理、材料、電光、人工智能、生物、醫學等學科建立新能源轉化與存儲、細胞應答等四個交叉科學中心。這些學科交叉機構的成立是推動學科交叉融合的有效機制,在學科交叉中心,有來自不同理工科背景的教師,可以招收不同學科背景的研究生,他們通力合作完成學科交叉的項目研究,在培育學科新的增長點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科交叉的理工科人才。
2.拓展人才培養資源和平臺
高校需要對標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積極拓展資源和平臺,為理工科研究生培養提供有力支撐。首先,前沿科研項目為理工科研究生提供了接觸科技前沿的寶貴機會,使他們致力于解決現實問題,從而鍛煉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其次,先進的實驗設備與杰出的科研團隊是理工科研究生科學實驗和技術研發的平臺,也是創新能力培養的堅實基礎。最后,高校、理工科二級學院要加強與相關企業在項目研究、人才培養、學術交流等方面的合作,讓理工科研究生在校期間就能夠了解產業發展中的痛點,從而拓寬科研思路,增強開展科研工作的使命感和責任感[9]
3.促進實踐與創新能力提升
理工科研究生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抓住課程教授、科學研究兩個抓手,立足校園內外兩個陣地。一方面,通過開設學科前沿課程,讓理工科研究生全面了解當前科技發展的最新趨勢和挑戰,并結合實際案例分析,提高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從事科學研究是理工科研究生的主要任務,在科學研究過程中,研究生導師應該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培養他們從事實驗研究、數據分析的技能,養成良好的科研習慣和素養。同時,高校或理工科二級學院通過組織豐富的學術交流活動,邀請學科專家或知名企業負責人開辦講座,分享最新科研進展和行業發展形勢,培養理工科研究生的創新思維。此外,動員理工科研究生積極參與各類科技競賽和創新項目,鍛煉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激發他們的創新潛能。例如:專業教師與輔導員共同指導研究生團隊參加“挑戰杯”創新大賽、“互聯網 +′′ 創新創業大賽等,這對理工科研究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以及團隊協作、溝通表達能力都有著積極的影響。
4.注重積極心理品質的塑造
理工科研究生在學習、科研、求職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失敗和挫折,通過培養積極心理品質,不僅能夠促進他們更好地完成研究生期間的科研工作,還能使他們在未來的職場中展現出更強的適應力和競爭力。理工科研究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塑造,需要輔導員、研究生導師、學校心理中心教師等多維育人主體的支持和配合,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積極心理品質培養中。例如:學校或二級學院定期舉辦心理健康的講座或培訓,提高理工科研究生群體心理保健的意識和心理健康水平;黨團支部通過主題黨團日活動或黨史、校史學習教育活動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傳統文化教育,厚植愛國情懷,涵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激發學生的正能量。研究生導師不僅要關注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還要關注他們的心理狀態,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并聯動輔導員、心理咨詢師開展幫扶。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對理工科人才在學科交叉、實踐創新、全球視野、心理品質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工科研究生是理工科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應對標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進一步優化理工科研究生培養體制機制,有效提升理工科研究生就業能力,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
本文系南開大學2023年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專項課題重點項目“高校理科研究生畢業生就業能力提升策略研究”(項目編號:NKSZJYKT2023-03)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4-02-02(1).
[2]王伯慶,陳永江.2020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127.
[3]潘保田,郭明宙,喬振峰.創新高等理科教育提高人才培養能力[J].高等理科教育,2021(5):1-7.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7)[R].2017.
[5]唐晉.新質生產力發展視域下科教融匯促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路徑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4(35):45-48.
[6]張廣科,趙琳,張開顏.新質人才賦能新質生產力規模化發展:內涵特質、學理建構與實施路徑[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24,41(11):8-21.
[7]吳瀟,譚毅.心理育人助力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的路徑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4(24):107-109.
[8]江旭恒.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高校精準就業育人路徑探究[J].就業與保障,2024(10):103-105.
[9]吳越,鄧穎,周青,等.“雙一流”高校理科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策略[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23(7):156-158.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
[責任編輯:翟迪;見習編輯:張睦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