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提出與研究進展
2025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一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提出,“到2027年,教育強國建設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綱要》還提出,“到2027年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重要教育中心建設邁上新臺階”和“完善教育對外開放戰略策略,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重要教育中心”。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重要教育中心是新時代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學習強國戰略共同的戰略目標和關鍵政策抓手,也是加快形成學習型社會與學習型大國建設的重要舉措與動能轉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和“完善人才戰略布局,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著力形成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事業中來”。當前,面對兩個大局和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加速發展,城市作為現代國家治理的核心和優質創新要素集聚的重要載體,是區域創新活動的基本戰略單元,在科教強國和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種意義上,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無疑是新時代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集中體現,更是城市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發展的重要舉措。重要教育中心城市對于教育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無論從歷史演進還是現實情況看,重要教育中心城市既是教育強國的重要依托與載體,也是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路徑與有效表現形式。
從既有研究看,目前國內外學界對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的探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內涵、形成規律、轉移路徑和推進策略四大方面。例如:奈特(J.Knight)[1、劉寶存[]、涂端午、高兵、黃寶印[等從不同視角對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的概念內涵及外延特征等進行了多維度探討;本-戴維(J.Ben-David)[4]、田賢鵬、祁占勇[5]等針對世界教育中心形成的共性規律等進行了有益探討;季立國、高書國、楊娟瑞、陳洪捷等就英國、法國、德國和美國作為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的轉移路徑開展了諸多探討[;黃寶印、周洪宇、方中雄[、楊衛、席酉民[等就中國如何建設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的推進策略與建議等進行了多元探討。整體而言,關于世界重要教育中心這一主題日漸“顯學”,其相關研究成果將會越來越多。現有研究對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承接載體(即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的研究還遠不足,對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比較研究及相關評價指標體系的探究也更少。相較于當前學界研究較為成熟的世界科技創新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及其百強排名,我們亟須加強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相關評價指標體系的建構及其百強排名,以不斷形成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統籌推進世界城市①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這也正是本研究的出發點與意義所在。
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及內涵
自18世紀6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世界便開啟了緩慢的城市化進程,當時公認的世界經濟中心均依托于世界強國的發達城市或地區,如英格蘭的曼徹斯特、利物浦、伯明翰以及蘇格蘭的格拉斯哥、愛丁堡等城市。這一時期,城市既是世界變化的主要內容,也是世界變化的核心力量。而教育對于城市來說,就像呼吸對于人體的作用一樣,是一種核心的活動,能夠為城市帶來生命。這種意義上,教育的發展對城市至關重要。因為城市恰如人類的身體一樣,不僅是活的,而且活動豐富,包括學習教育在內,能夠引起城市的改變與革新,在適應新的發展方式上永葆生機。因此,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作為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的具體載體和空間場域,探究二者的關聯,具有歷史和現實意義。
1.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2023年5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建設教育強國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提出要“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資源和創新要素,使我國成為具有強大影響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這為新時代我國不斷提升教育的國際影響力、競爭力和話語權指明了方向。放眼世界,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教育的先導作用愈發突出,逐步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這種意義上,世界重要教育中心不僅僅是一個虛幻的概念,而應是全球優質教育資源的聚集與配置中心,為世界教育發展提供先進理念和思想的地方[10],故理應也是在全球教育體系中具有顯著影響力的教育實體,其建設是提升國家軟實力和推動全球教育治理現代化的核心戰略。這也印證了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最突出的特征是全球影響力與輻射力[1],如倫敦、巴黎、紐約、硅谷、東京等這些超大特大城市(群)教育的發展變化對全球教育格局的影響即是如此。與此同時,這些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也對全球政治、經濟、文化及軍事等方面產生著舉足輕重的影響。由此推知,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的變遷也是以城市為代表的,其引領著世界教育的發展方向,改變著世界教育的發展格局。
在此,值得注意的是,與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相對的概念,有國際性區域重要教育中心、國家重要教育中心等。其中,國際性區域重要教育中心特指在區域教育體系中具有顯著教育影響力的教育實體,如新加坡、馬來西亞、阿聯酋、卡塔爾等多個高等教育后發國家和地區將打造區域重要教育中心作為形成自身國際高等教育競爭和知識經濟競爭優勢,支撐自身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著力點,結合自身區位優勢與文化特點相繼啟動了區域重要教育中心的積極探索[12]。
2.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
從根本上來說,教育強國建設與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建設是相伴而行的。縱觀歷史,擁有卓越的教育實力及強大影響力的國家,無一例外都扮演了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的角色;進一步地,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呼喚世界重要教育中心載體城市的建設。從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到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不僅是概念的延伸,更是地理層級的縮小和作用位置的精確化表達。城市作為引領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節點,是物質生產和財富創造的歸屬地,也是教育進行生產性活動和釋放影響力的空間載體。馬克思曾指出,城市是一種\"有機體\",是人口、生產、資本、工業、商業、文化、科學技術、享樂和需求的集中。自然而然,城市依靠自身教育活動的集聚性質,也成為了知識創造和人才培養等活動的中心。這種意義上,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是指在世界范圍內,憑借其高度集中的優質教育資源、持續的知識創新能力、優越的人才培養機制和強大的國際影響力,成為教育、科技、人才及文化培育的核心樞紐城市。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不僅是知識生產與應用的核心,也是全球教育思想創新中心、教育改革策源中心、教育科學研究中心及教育網絡的關鍵聯接點。從知識生產及運用層面看,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通過持續的知識創新為技術創新積聚力量,進而創造出良好的產學研合作生態,實現教育價值的最大化;從更宏觀的視角看,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在全球教育治理層面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并且能夠對國際教育規則制定產生重大影響,其推行的一系列教育改革具有充分的先進性和引領性,能夠適應國內和國際社會的形勢變化,并對其他國家產生示范效應。
現在的觀念和既有研究大都認為,一個人獲得的教育越多,或者說他在學校里待的時間越長,他的未來就越好[13]。一個城市中受教育的居民占的比例越高,這個城市經濟就越繁榮、社會就越文明。因此,教育對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城市發展帶動了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城市是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活動的中心,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14]。而中國要建設成為世界教育強國與學習型大國,則必須建設一批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及區域重要教育中心城市。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建設作為城市發展與服務的載體,在很大程度上能夠以國家戰略性路徑解決教育強國建設與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一系列問題,以建設具有教育發展力、貢獻力、支撐力和適應力的可持續發展的城市,且這些城市能夠應對未來發展的各種狀況。
就國際性區域重要教育中心城市而言,如新加坡市和曼谷市的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對東南亞地區具有重要輻射作用,新疆烏魯木齊市的教育則對中亞地區具有重要的輻射作用,廣西南寧市及其教育在東盟國家發揮著“橋頭堡”的作用等。就國家重要教育中心城市而言,如西安市的高等教育對中國整個西部地區具有輻射作用,鄭州市的高等教育對中國中部省份具有輻射作用,廣州市高等教育對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具有輻射作用等。當然,國際性區域重要教育中心城市也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其經過一定的階段也可以轉換或變成未來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當然,既有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也可能因經濟社會發展的變化而轉變為國際區域性的重要教育中心城市。
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建構的原則
當前,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教育現代化發展總體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國家行列[15]。但就全球而言,我國在世界高等教育與教育開放領域的話語權仍很薄弱,離世界教育強國目標建設還有差距。對此,提升中國教育開放領域的國際話語權,推進中國高等教育強國建設,亟須構建一套具有中國自主知識與話語體系的教育開放評價指標體系。同時,中國作為全球唯一有約20座5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之國家②,以建設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為切入點,并構建其評價指標體系,對建設具有中國話語體系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具有重大意義。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理論是實踐的指南。2024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助理總干事斯蒂芬妮婭·賈尼尼(StefaniaGiannini)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六屆學習型城市國際會議頒獎典禮上提到:“城市正在塑造人類的未來\",并明確強調“城市是實現人類創新、經濟增長、變革的重地,同時也是教育和終身學習的中心。”[16]因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所有城市發展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建設更應如此。而要構建兼具國際教育開放話語體系和自主知識體系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則必須遵循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持創新與開放并重、國際可比性、指標引領性、可操作性以及注重高等教育優先等原則。
1.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
2019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市考察時,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強調“無論是城市規劃還是城市建設,無論是新城區建設還是老城區改造,都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人民群眾的需求,合理安排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努力創造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良好環境\"。在此,城市教育也應“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個性化需求。其實,伴隨著21世紀以來我國城市化進程的迅猛發展,“上學難、出行難、看病難”,已普遍成為包括中等城市在內的廣大城市之通病。對此,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建設首要以人民為中心,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如教育公平公正與機會均等化、教育質量保障與經費投入等。
2.創新與開放并重的原則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而開放是一個國家前進的動力和自信的表現,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既有研究認為,世界重要教育中心需要以開放為外在條件,以創新為內在旨向[17]。這則要求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的建設要兼具開放與創新的原則。《綱要》中明確提出,“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和“完善教育對外開放戰略策略,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重要教育中心\"。對此,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要堅持全面創新的開放教育原則,打造支持全民參與創新體制機制的開放教育體系,這也是指標體系構建的基本性原則和戰略性支撐。
3.國際可比性的原則
當今的世界已成為一個地球村,國與國之間的交流交往日益頻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主張世界各國同呼吸、共命運,具有開放包容、公平正義、和諧共處、多元互鑒、團結協作的鮮明特征。很大程度上,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建設作為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一種創新形式或具象路徑,能夠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謀發展、促合作,因此構建世界一流的國際和諧宜居之都意義重大。現有研究表明:世界城市的創新活動既具有一定的時間動態性,又表現出特定的地理空間屬性[18]。這則要求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的評價要具有國際可比性。所謂可比性原則(PrincipleofComparability),也稱統一性原則,在此特指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的評價指標應在國際不同城市間具有可比性和統一性。
4.引領性原則
科學的指標具有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即指標應具有引領性,體現發展的趨勢。更進一步說,引領性指標是一種用于預測未來趨勢和可能發展變化的指標。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科技創新成為國家競爭力的關鍵要素。而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建構作為教育強國戰略的重要舉措之一,其更應指向未來,更要凸顯未來全球城市教育發展指標的引領性。對此,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只有融入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推進的有機元素,才能更好地承擔起未來推進全球教育數字化、賦能學習型社會建設和加強終身教育保障的歷史使命。
5.可操作性原則
可操作性,又稱操作定義(OperationalDefinition),是根據可觀察、可測量、可操作的特征來界定變量含義的方法。本質上,可操作性原則的核心是“從理論到實踐的可行性轉化”,這需要根據具體領域調整應用方式,確保目標可達成且效果可評估。對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評價指標體系而言,其可操作性主要體現在相關指標數據的可獲得性上,即不同國家城市間的類似教育數據均可獲得,且這些數據有效可比。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高等教育水平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高等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的龍頭,起引領帶動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高等教育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格局性變化,2024年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4,846萬人,進入普及化階段,改革不斷深化,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因此,對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建設而言,高等教育優先發展理應受到格外關注。故在此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本研究中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原則側重于高等教育的比較。
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的建構
在上述五項原則的指導下,一個健全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評價指標體系不僅要關注教育當下的發展力與貢獻力,也應關注教育指向未來的支撐力和適應力。這種意義上,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簡言之,就是指在教育供給機會、教育各類資源、教育發展質量、教育影響力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在區域或全球范圍內發揮著教育引領和輻射作用的城市或城市群。當然,教育發展力、教育貢獻力、教育支撐力和教育適應力這四個一級指標,是經過研究團隊多輪探討和專家咨詢論證的基礎上逐步確立的,具有邏輯性、合理性與可操作性。同時,這些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的評價指標亦具有創新性、引領性,能夠為當下國際其他城市或地區的教育發展提供借鑒示范。
第一,教育發展力。顧名思義,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立足于教育,而教育發展水平(教育發展力)是其核心競爭力。所謂教育發展力,通常是根據教育機會均等化、教育質量高低和教育投入多少來測量的,是衡量某一城市教育發展水平的重要維度,也是教育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理念的重要體現。通常情況下,教育發展力應包括但不限于“教育機會”“教育質量”和“教育投入”等核心指標。
第二,教育貢獻力。教育經濟學觀點認為,教育可以被看作是一種投資行為,對教育的人財物資源投入之后會獲取一定的產出,這種投入與產出則體現了教育成本與收益的關系。對于一個城市來講,教育產出的多寡,即教育貢獻力的大小是評判該城市能否成為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的重要標準。依此推之,所謂教育貢獻力,主要指教育對某一城市直接或間接的經濟社會貢獻,是衡量某一城市教育體系對經濟社會發展貢獻的重要維度。通常情況下,教育貢獻力主要反映在科技創新、經濟發展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因此,教育貢獻力也主要通過“創新貢獻”“經濟貢獻”和“人力貢獻”等指標來衡量。
第三,教育支撐力。既有研究認為,一個城市的基本狀況和發展潛力是能否發展成為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的重要標準[19]。也就是說,該城市有關教育的基礎條件所能提供的教育支撐力對建設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具有決定性意義。所謂教育支撐力,主要指城市軟硬條件對未來教育及其發展潛力的支撐作用,是衡量某一城市教育發展潛力的重要參考。毋庸置疑,世界重要教育中心一定是先進生產力、先進科技、先進文化和先進教育思想的集聚地。這需要融入科技前沿,不斷以科技成果打造新賽道、涌現新產業、形成新質生產力。而科技與創新和人才是密不可分的,故教育支撐力應重點突出“科技創新”“專業人才”和“人口活力”等軟硬件的支撐。
第四,教育適應力。通常,城市適應力是指一個城市對外來人員不僅具有可獲得經濟物質條件的基本滿足感,而且外來人員還能迅速融入當地文化和生活圈子,安居立業,獲得深層次的安全感、滿足感和幸福感。歸根結底,一個城市最重要的價值就是適應性。換言之,一個城市適應性的高低,是衡量一個城市人文和治理文明的重要尺度。這種意義上,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要具有較好的教育適應力。因為一個更具教育適應力的城市,必定有其獨特的文化理性、活力氣質與城市精神等,反映著一個城市教育開放適應、可持續發展的條件和能力。具體到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的適應力評價,更應注重城市的公共服務與開放宜居。由此可知,所謂教育適應力,是指城市通過提升公共服務、促進多元交流、保障環境安全,為不同群體提供公平、開放、可持續教育機會的能力。對此,教育適應力重點通過“公共服務”“開放交流”和“環境宜居”程度等指標來測量。
綜上來看,教育發展力、教育貢獻力、教育支撐力和教育適應力這四個一級指標側重不一,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的評價指標。其若干二級指標圍繞教育發展、貢獻、支撐和適應四個一級指標的關鍵性要素,分別從不同維度進行測量,如針對教育發展力,主要從教育機會、質量與投入三個方面考量;針對教育適應力,則主要從公共服務、開放交流和社會安全與環境宜居三個方面考量。其三級指標主要是在每個二級指標下找到兩項核心要素來測量,如針對某一城市的教育質量,主要通過“研究生教育規模”和“高水平大學數量”兩個核心指標來衡量;如針對某一城市的環境宜居程度,則主要通過空氣質量(PM2.5指數)和社會安全指數(或相對應的指數“刑事犯罪率”)兩大指標來衡量。整體來說,這套指標體系旨在探討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的內涵界定與內容指向,也試圖構建可比較、可操作、具有未來指向意義的指標體系,同時也試圖體現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的現實圖景,具有一定的觀測性、參考性,其合理性與意義尚需時間和實踐的檢驗。
結語
進一步完善教育對外開放戰略策略,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重要教育中心及城市,是新時代中國教育強國建設的重點。然而,中國教育要“走出去”,既需要遵循當代國際教育的話語體系,更需要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話語體系。因為在根本上話語體系建設是當代中國理論建設、思想建設、文化建設的重要方面,是維護文化安全、捍衛文化主權的重要方略,是講好中國故事、構建中國話語的必然要求。立足中國、面向全球,構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就是構建中國話語體系的重要舉措。立足時代、面向未來,通過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評價及建設,持續深入推進國際城市間的教育對外交流與開放,不斷擴大中國教育的朋友圈,在開放中促改革、促發展,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現代化,為世界教育發展、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中國教育智慧。
注釋:
① 世界城市是由全球化與世界城市(GlobalizationandWorldCitiesStudyGroupandNetwork,簡稱GaWC)研究網絡編制的全球城市分級排名.② 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于2022年10月公布的《2021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鑒》,截至2021年末,全國共有超大城市8個,分別為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成都、天津、武漢。全國特大城市11個,分別為杭州、東莞、西安、鄭州、南京、濟南、合肥、沈陽、青島、長沙、哈爾濱.
參考文獻:
[1]KNIGHTJ.Education Hubs:A Fad,a Brand,anInnovation?[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Education,2011,15(3):221-240.
[2]顧高燕,劉寶存.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指標構建與中國方略[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5,46(4):20-31.
[3]黃寶印,陳建偉.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重要教育中心:新內涵、新形態、新指向[J].中國高教研究,2025(3):1-10.
[4]BEN-DAVlD J.Centers of Leaning:Britain,France,Germany,United States[M].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77:59-63.
[5]祁占勇,桑曉鑫.世界教育中心的變遷與中國教育強國建設的戰略選擇[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56(5):104-114.
[6]李立國.世界高等教育中心轉移機制分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4,45(1):39-49.
[7]黃寶印,陳建偉.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重要教育中心:演進邏輯與實踐路徑[J].教育研究,2025,46(2):15-26.
[8][10][19]高兵,方中雄.世界教育中心的內涵、特征與戰略選擇———兼論以北京為代表的世界教育中心城市建設[J].中國教育學刊,2024(2):50-57.
[9]席酉民.中外合作辦學在中國“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建設中的獨特擔當[J].教育國際交流,2024(3):1.
[11]趙婷婷,田貴平.“高等教育強國”特征:基于高等教育中心轉移的國際經驗分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9(7):22-28,42.
[12]高杭,秦佳麗.打造世界重要教育中心[N].中國教育報,2023-09-21(7).
[13]羅伯特·赫欽斯.學習型社會[M].林曾,李德雄,蔣亞麗,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41.
[14]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習近平李克強作重要講話[EB/OL].(2015-12-22)[2025-06-05].htps://www.gov.cn/guowuyuan/2015-12/22/content_5026592.htm.
[15]建設具有強大影響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七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N].中國教育報,2023-06-07(1).
[16]UNESCO learning cities take climate action—-JubailCommitment adopted at 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Learning Cities[EB/OL].(2024-12-05) [2025-06-10].https://www.uil.unesco.org/en/articles/unesco-learning-cities-take-climate-action.
[17]馬陸亭.聚力形成世界重要教育中心[J].北京教育(高教),2024(8):19.
[18]徐圓,呂思敏.政策能否推動城市走出創新舒適區?——來自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的證據[J].統計研究,2024,41(12):85-97.
(作者單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研究院,黃寶印系學校黨委書記)
[責任編輯: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