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核心載體,正重塑全球競爭格局。高校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戰略性新興領域人才培育與科技創新的雙重使命。
人才評價是人才隊伍建設的導向機制,科學的人才評價體系對高校充分釋放戰略性新興領域人才潛力、促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賦能新質生產力具有決定性作用。然而,傳統人才評價體系已難以適配戰略性新興領域的發展需求。面對該領域顛覆性創新、跨學科融合與高風險探索等特征,現有評價標準單一、主體同質化、周期設置不合理等問題愈發凸顯,無法有效評估顛覆性、前沿性和多元化成果。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需要“深化人才分類評價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1因此,亟須聚焦戰略性新興領域特性和人才發展規律,完善高校人才評價機制,為國家戰略實施提供精準智力支撐。
戰略性新興領域科研活動特征與評價體系的結構性矛盾分析
重構高校戰略性新興領域的人才評價體系需要以解構該領域科研活動的核心特征為基礎。課題組對十余所重點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深度調研顯示:戰略性新
興領域科研活動與傳統學科存在本質差異,但評價體系未能同步革新。
1.跨學科融合特征與學科化評價的沖突
戰略性新興領域項目以多學科深度交叉為特征,如人工智能衍生出人工智能驅動科學創新(AIforScience)、人工智能驅動社會科學(AlforSocialScience)、人工智能驅動工程(AlforEngineering)等多種跨學科形態。然而,多數高校仍沿用傳統學科歸屬進行人才評價,過度依賴同領域同行評議,難以準確衡量跨學科成果的創新價值。更為關鍵的是,學科壁壘導致的評價標準割裂,使得跨學科人才面臨“兩頭不靠”的職業困境。
2.戰略需求適配性與評價指標傳統化的矛盾
戰略性新興領域研究高度依賴國家戰略需求的精準錨定,科研活動對政策敏感度高,科研成果直接服務于國家安全與國際競爭。但現有評價仍側重學術論文、影響因子等傳統指標,缺乏對解決國家重大需求、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等戰略貢獻度的量化標準,也難以評估人才快速響應國家需求調整研究方向的能力,甚至因方向調整可能對人才產生負面評價。
3.顛覆性創新的不確定性與評價機制確定性的錯配
戰略性新興領域的發展依賴顛覆性創新而非漸進改良,領域內存在大量原理不清晰、技術演進路線不明確、未達成共識的問題。以量子計算為例,目前全球仍在超導、離子阱、光量子、拓撲等多條技術路線上并行探索,尚未形成絕對主流的技術范式。然而,傳統評價體系強調成果的確定性和可預測性,既缺乏對“有價值失敗”的認定機制,又因短期評價周期抑制長周期探索,與顛覆性創新的高風險、高不確定性特征不匹配。受訪教師反映,評價壓力迫使其傾向于選擇“安全”的確定性研究,規避高風險的原創性探索。
4.創新生態協同性與個體績效導向的評價割裂
戰略性新興領域兼具研究和應用雙重屬性,創新鏈條涵蓋基礎研究至產業轉化的多個環節,創新要素的集成性特征突出,需要構建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生態體系。然而,既有評價固守個體績效導向,難以有效識別個體在團隊協作、平臺建設等方面的貢獻,也忽視團隊與機構在制度設計、資源整合等有助于顛覆性成果產出的生態構建方面的關鍵作用。此外,產業界、政府等關鍵主體評價缺位。這種評價導向與創新需求的割裂,使得創新成本過度向個體傾斜,抑制高風險協同項目的開展。
高校戰略性新興領域科研人才評價體系的構建方向與路徑
戰略性新興領域人才評價需要實現從標準化度量向精細化適配的范式轉型,構建契合該領域科研活動特征的評價體系,為領域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1.構建精準適配的分層分類評價體系
第一,根據研究方向建立差異化評價策略。戰略性新興領域科研活動在基礎研究與應用開發的連續譜系中動態定位的特征顯著區別于傳統學科。依據研究類型和知識生產模式差異,需要明確區分前沿理論型人才與應用導向型人才。針對聚焦原創理論突破的前沿理論型人才,評價應以長周期為觀察窗口,通過國際同行評議體系重點考察原創性理論貢獻、范式突破潛力和國際學術影響力。針對面向產業需求的應用導向型人才,構建市場導向的評價指標體系,將專利轉化率、技術成熟度、產業孵化規模、市場潛力等納入核心指標,建立包含技術專家、產業專家、投資專家的多元評價主體結構,以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效能為核心的貢獻認定機制;同時,鑒于此類成果轉化周期短、迭代速度快的特性,需要建立更具即時性和靈活性的敏捷化動態評價機制。
第二,根據人才發展階段實施適配的評價指標。針對戰略性新興領域人才年輕化、突破性成果早發的特征,評價體系應精準適配職業發展軌跡。對于成熟的科技領軍人才,除考察代表性科研產出外,更需要評估其創新平臺構建與學術梯隊培育等生態構建方面的貢獻;對于更大規模的青年科技人才群體,應建立以發展潛力為核心的增值性評價體系,重點關注自設目標達成度、階段性成果創新性、學術洞察力及職業發展規劃科學性等,避免使用單一結果性指標壓制其成長空間。
第三,根據聘用方式制定適恰的評價制度。調研發現:高校戰略性新興領域廣泛采用柔性引才機制,大量科研人員以兼職、客座等非全職形式參與研究工作,傳統基于全職在崗的評價體系已難以滿足“雙重歸屬”人才的發展需求。需要建立“協議共商、數據互通、權益共享”的協同評價機制,就科研成果歸屬、績效認定標準、評價結果互認及應用范圍等核心指標達成共識,杜絕多頭重復評價,從而匹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型人才集聚模式,并通過權益共享機制解決跨組織流動中的職業發展障礙。
2.構建多主體協同的評價網絡
針對戰略性新興領域創新復雜度高、多利益主體協同性強、國際可比等特征,需要突破傳統單一主體評價模式,構建需求導向、多元共治、國際對標的評價體系。
第一,以需求為導向落實“誰使用誰評價”的原則。充分賦予用人單位評價自主權,由其結合戰略定位、發展階段、項目目標及任務重點等,定制情境適配的評價制度、流程和標準。在人才準入、職稱晉升等關鍵環節,通過自主評價確保評價標準與機構使命緊密契合。同時,行政管理部門應轉變職能,從重審批轉向重監管,踐行“放管服”的治理邏輯。
第二,構建多主體協同的評價網絡。基于戰略性新興領域戰略性強、產業聯系緊密性高的特點,單一主體難以全面評估人才價值,需要整合政府部門、學術界、產業界等多元利益相關者,形成評價共同體。政府部門承擔戰略契合度評價功能,重點關注國家重大項目參與度、“卡脖子”技術突破貢獻、戰略目標達成情況等指標;學術界專家承擔專業評價職能,重點識別學術成果的創新性、顛覆性和科學價值;產業界承擔應用價值評價功能,負責判斷技術成熟度、產業化潛力、技術應用前景和經濟社會效益。此外,引入第三方機構客觀衡量科研活動效益,多方主體優勢互補,共同提升評價的全面性與準確性。
第三,強化國際對標的同行評價制度。一方面,戰略性新興領域中存在大量非共識性問題和非共識性人才,爭議性強,識別難度大;另一方面,該領域通常以物質世界的客觀規律為研究對象,成果具有普適性、全球可比性。鑒于此,高校應構建動態更新的國際權威專家庫,依托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前瞻性眼光的專家同行,對接國際科研范式與技術標準,參照國際成熟評估體系認證人才成果開展評價,推動人才創新能力的全球化認證。
3.構建側重團隊協同與創新生態的集成評價范式
人才評價重心應從個體績效評價轉向以風險共擔、生態共育、創新協同的團隊協作與組織機構創新生態的系統評價,強調創新活動的系統性特征和要素間的協同效應。[2重點評價團隊包容性制度建設情況,如機構是否建立容錯免責機制、跨學科協作規范等;評價團隊創新要素支撐能力情況,如考察算力配置、實驗設備開放度等硬件資源配置以及科技輔助人員配比、技術轉移通道等軟性服務體系;評價團隊生態協同效能情況,衡量團隊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研發機構的耦合深度以及跨學科團隊協同,重點考察不同學科成員的知識互補性等。通過將評價單元從個體拓展至團隊與機構,既促進知識和技術的深度交融,又分散了顛覆性創新的風險和成本,并通過生態效能評價引導資源向集成創新集聚。
4.營造以信任和包容為主導的評價氛圍
第一,確立“嚴準入、寬評價”的基本原則。高校人才評價應當在融入更多人文價值、強化成果和貢獻導向的同時,警惕陷入“唯成果”和“唯貢獻”的誤區,推動評價理念從工具理性向價值理性的范式轉變。嚴格把控學術入口,保障科研隊伍專業水平;在后續評價中,則轉向賦能型評價模式,充分信任科研人員,尊重其對學術生命周期的自主規劃能力與責任意識。
第二,為科研人員的評價提供留白空間。在評價規則設計上賦予其成果認定自主權,支持科研人員在論文、專利、技術標準、成果轉化等多維指標中自主組合評聘條件。通過強化基于信任的放權機制,避免“重淘汰輕發展”的制度異化,為青年人才提供差異化成長通道。
第三,構建完善的容錯免責機制。對于因研究探索性強而未如期實現重大突破的項目,若科研人員已履行勤勉盡責義務且無違規行為,應給予相關責任主體責任豁免。3同時,引入過程性評價機制,通過回溯技術路線,展示探索過程,將階段性工作量和探索經驗納入評價范疇,并借助國際同行評議等專業評審機制,確保“有價值的失敗”得到應有認可。
5.完善評價結果的運用
構建以能力、質量、實效和貢獻為核心的激勵保障體系,打破“帽子”稱號與資源分配的剛性綁定,剝離稱號的功利屬性,使其回歸學術榮譽本質。同時,拓寬資源覆蓋群體,激發全域創新活力。推動評價的功能定位從結果判定到過程賦能的轉型,將評價視為人才發展的動態監測工具,運用大數據技術開展全周期跟蹤評估,通過精準刻畫人才成長軌跡,挖掘潛在優勢、識別發展瓶頸,并提供定制化支持,助力科研人員實現可持續職業發展。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4年度重點課題(優先關注)“京津冀高校協同發展對策研究”(項目編號:AECA24008)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李強.政府工作報告——2025年3月5日在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5(9):4-17.
[2]吳菡,高兵.以評價改革賦能拔尖科技人才發展[J].教育家,2024(30):13-14.
[3]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關于印發《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非共識創新項目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J].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報,2024(42):36-47.
(作者單位: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責任編輯:苑聰雯]